由“五四青年节”想到的

五一假期正在进行中,差点把五四忘记了。今天是5月4日,我们国家的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的5月4日,一群青年学生组织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上学的时候,每年的5月4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的爱国教育。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是群情激昂,深深的感受一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那时,学生们都早早的准备节目。大都以班级为单位,朗诵诗歌,或者合唱一个爱国歌曲。之后还要看一场爱国电影接受一次教育。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章里有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都是以青少年为希望的。老一辈的革命家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志向,所以才会有一个新中国的崛起。从清末戊戌变法开始,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秋瑾到近代孙中山、李大钊等等,一批批的仁人志士,一代代的热血青年前赴后继,为了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奔赴在救国的前线,没有利益分争,没有贪图享受,就是为了那份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他们曾经是一代人眼中的偶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青人眼中的偶像变了,由民族英雄变成了歌星、影星甚至星二代;由科学家变成了富商甚至富二代;由知名院校变成了网红博主。是谁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是歌星影星吗?是网红吗?当然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很可怕的词叫“躺平”。特别在年青人中流行。他们不结婚,不要孩子,不求进取。网上就有句玩笑话:爸妈给点,就花点;爸妈不给,就要点。这是谁造成的?如果说这是他们的错,似乎还冤枉了他们。当年六七十年代的人,每家很多孩子,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可是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干劲实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而现在呢?年青人吃的是美味佳肴,穿的是绫罗绸缎,却都在叫喊着生活压力大。为什么呢?有钱的、没钱的个个都说着生活不容易。有钱的,想方设法到其它国家去寻找安逸的生活。没钱的就算拚了命也赚不到让自己满意的钱。《论语》里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许,这就是他们躺平的原因吧?

毛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留苏学生讲话时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我相信,这是他老人家对留学生的希望,也是对中国所有年青人的希望。


古人的爱国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而今天我们要面对的,会不会是巢空无卵的局面呢?或者鸠占鹊巢也未可知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