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灵甫妻子在孟良崮,站在丈夫阵亡的地方,之后留下4字


2007年,张灵甫遗孀王玉龄和儿子张道宇一起来到孟良崮战场,之后,母子俩留下了这一张照片,


可以看到:王玉龄的眼神中,既没有忧郁,也没有湿润,反而充满着安宁,尽管年岁已高,但她的气色依然饱满


王玉龄1928年6月出生。祖辈曾任过清朝的尚书和两江提督。父亲也是军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少年时代王玉龄在长沙福湘女校就读。


1945 年,17岁的王玉龄随家人逃难到贵阳,在那里读了高中。抗战胜利后,王玉龄才回到家乡长沙。她是独生女,父母爱如掌上明珠。


1945年下半年的一天,经人介绍,张灵甫与王玉龄相识而相恋。张灵甫频繁出入王家,并很快提及婚事,正式向王玉龄求婚。


那时王玉龄的父亲已亡故,她违背母意,在伯父母的支持下,同意嫁给张灵甫。


张灵甫是陕西西安人,家境优裕,曾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那时军阀混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民不聊生。


张灵甫崇拜孙中山先生,希望国家统一、繁荣昌盛,后离开北大,投笔从戎,远赴广州,入黄埔军校四期步兵科。


1925他跟随蒋介石第二次东征,讨伐背叛孙中山、发动叛乱的新军阀陈炯明. 立下战功。蒋介石对他很器重,尔后下放作战部队,当了营长,投入北伐战争。


抗战时张灵甫升任团长,后跃升为副军长、陆军中将军长,一路走来,仕途顺畅。


期间,张灵甫因为枪杀第二任妻子吴海兰,受到妇女界的抗议,蒋介石迫于压力,将张灵甫逮捕入狱,在抗战爆发后,被王耀武保释出狱。


在抗战胜利后,国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后不久,蒋介石便宣布张灵甫继任七十四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后改为正编74师)。张灵甫一娶娇妻二升要职,可谓人生赢家。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并集结大部队围攻解放区,当时张灵甫率第74师孤军冒进苏北地区,被陈粟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围在孟良崮一带。


因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等友军增援不利,在弹尽粮绝后,第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于孟良崮,张灵甫也于战斗中身亡。


当时王玉龄只有19岁,儿子张道宇出生只有几个月,还有一个老母亲,一家子的重担就落入王玉龄的肩上。


这对于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大小姐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虽然也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抚恤。但当时国民党自顾不暇,哪有心情照顾这祖孙三代的生活?


王玉玲也干脆不去领那份少得可怜的救济口粮,开始自食其力,外出打工以维持一家生活。


1949年后,王玉龄带着儿子张道宇和老母亲去了台湾后,她们的日子更加艰难。


王玉玲决心继续学习、深造,去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她在当时的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私谊帮助下,于1952年去了美国。


1959年,29岁的王玉玲大学毕业,她很快到了罗斯福医院做财会工作。一年后,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她应聘到美国航空公司工作,直到1982年退

休。


期间,在友人的介绍下,王玉龄结识了一名华裔教授,当时张灵甫已去世多年,王玉玲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又生活在异国他乡,孤独之中,自然渴望一份温馨及稳定的家庭生活。


最终与华裔教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与他生下一儿子。但也许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缘故,这段婚姻仅仅维持7年,终因性格观念不合而告离异。


王玉玲离婚后,她从台湾接来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两个儿子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王玉龄时常告诫孩子,他们是中国人。


1973年,王玉龄在周总理的邀请短暂回到了祖国,之后,王玉龄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协会会长,为中美两国民间交往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1978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王玉龄非常支持大儿子张道宇回国投资办厂、做生意,造福桑梓。


1997年,王玉龄带着母亲回到了国内,并定居上海,平时除读书或做其他消遣外,她间或去西安等地看望张灵甫前妻的儿女。


就在2007年,王玉龄提出去张灵甫阵亡地孟良崮看看,张道宇十分支持,也理解,最终陪同母亲上了孟良崮。


当王玉龄听说这里有可能会为张灵甫修建陵墓时,她对工作人员说:“也给我留一个位置!之后,又挥毫泼墨写下“和平统一”,四个大字,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