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旅热”凝聚强国时代精神动力|求知

■ 李凯 刘志玉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再次展现了“文旅消费”的巨大活力。尤其是不少红色景区,接待人数创了历史新高。人们在红色文旅、节日消费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红色文旅的首要功能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红色文旅是促进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而有效的形式,二者紧密的内在联系启示我们,有必要推动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向奔赴”,在发展红色文旅的同时,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中,增强红色文旅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人民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潮流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奔赴”

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双向奔赴”,不简单地局限于单向影响,而是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强化、共同推动的深刻内涵。这不仅为实现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路径,更为促进两者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在功能上相辅相成。红色文旅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景点和活动,向广大游客传递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则以对历史的追溯和解读为基础,培养着游客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游客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共鸣。

其次,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存在着效果互相强化的互动关系。红色文旅以其独特的体验和互动性,使游客对红色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而爱国主义教育则通过生动的方式,将红色历史和精神内涵传递给游客,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两者相互强化,使得游客在红色文旅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意义。

最后,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向奔赴”不仅提升了红色文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红色文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红色文旅燃烧着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互交融,不仅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更是对中华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弘扬。这种“双向奔赴”不仅深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培育着每一位游客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种,燃烧着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

首先,红色文旅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从而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红色文旅景区不仅是游览胜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红色文旅中,历史的沉淀、英雄的崇敬,都是对游客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另外,通过深入的解说、展览和体验活动,游客被引导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观念。将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不仅提升了旅游体验,也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红色文旅景区的建设和运营,更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兴盛,助力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最后,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增强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总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和精神力量。

红色文旅的品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红色文旅热度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红色文旅品质的不断提高。面向未来,在推动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奔赴”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面临多方面的现实难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综合施策。

一是政策支持与规划制定。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支持红色文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同时,需要制定相关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统筹资源,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等,营造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奔赴”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依托,这进一步突显了做好红色文旅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一些地方拥有数量众多的全国知名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资源整合和利用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足情况。需要协调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充分展示各个红色文旅资源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历史底蕴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而促进红色文旅资源在科学保护中得以深度开发利用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三是教育内容设计与体验项目创新。在红色文旅中设计吸引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体验项目是一个挑战。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体验项目,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在一些地方的红色文旅项目或景区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传统的“参观—讲解—体验”模式,教育内容缺乏深度挖掘,让游客能亲身体验的项目较少,这无形之中降低了游客对景区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进而影响了红色文旅事业的发展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需求,设计多样化、富有吸引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红色文旅体验项目。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支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导游讲解员、教育工作者等。可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提高建设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五是合作机制建立与社会参与促进。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盈利模式等,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的机制,提高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奔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是舆论引导与宣传推广。加强对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网络平台,特别是新媒体推送等方式,宣传红色文旅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和支持,进而在更广时空和更大范围人群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监测体系,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红色文旅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奔赴”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