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妻之死》想到的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从《我妻之死》想到的

文/晏凌羊


01


最近,一篇文章《我妻之死》火了,很多人去骂作者。


出于好奇,我阅读完了全文。


感觉作者大部分篇幅在讲述加拿大医疗流程(相比中国内地)的不可思议。


我看到的更多是鲜活生命在生者面前消失、临终前遭受极大痛苦的无奈,看到的是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在各方面感受到的极大不适应。


作者大量篇幅也在记录这个........比较让人不适的就是后面那个收款码,其他我觉得还好啊,是我太迟钝了吗?


这场网络上兴起的、对作者的围剿,我发现很多人看的也是二手点评,而不是一手信源。

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看了原文和其他文章,没觉得作者有网上说的那么恶劣。


很多对他的舆论围剿,更多来源于脑补,而不是其披露出来的事实。

我一个师兄和师姐也润去美国了,师姐在美国的适应性更强,师兄去到那边之后沦为了贤内助的角色,每天的工作就是带好俩孩子.....


那段时间他特别苦闷,但还是把家庭煮夫的工作完成得很好。

我了解师兄和师姐,知道他俩青梅竹马,感情也特别好。但我感觉,如果他家出了这种事,他也会被如此围剿。


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木子美的看法……然后我被打成了“男权”。现在的状况是:男的因为我“太女权”骂我,女的因为我“太男权”也在骂我。


而我只是我,没有加入任何阵营,也不理解人为什么一定要搞阵营。我只代表我自己,我也希望你们只活你自己。



今天的互联网,真的很可怕啊。


你要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才行,但凡有一步有疏忽,引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舆论围剿。

人们没有耐心、没有兴趣去了解你的全部人生,只会从你写的只言片语中断定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很多人没有看过我写的自传体离婚小说《离婚七年》,看到我说前夫在我生孩子的时候都不在场,就大骂我愚蠢、眼瞎,没几个人有耐心了解前情后果)。

很多人围剿《我妻之死》的作者,说的是他啥也不干.......但如果性别互转,女方是家庭主妇,每天承担在家做家务、带仨孩子的工作量,也许就不会被认为“啥也不干”了。

网络上的情况就是:
一部分男性个体,替整个男性群体背了黑锅、承担了污名。

女权的斗法,不该是这样的。


它反抗的应该是体系性、结构性的不平等,而不是要求某个男个体做到十全十美,做不到就要穷追猛打。

而且,很多人只习惯看二手信息,已经失去了求真、求实的能力。

我知道我这番言论又被会被某些人视为仇女爱男.....那咱们也不再聊了,直接拉黑我一下,可以吗?

02


二十年前,我一个大学男同学还是律师助理,跟着所里的女律师外出办案,不小心被货车撞到,两人都被撞得很严重,都被送去远郊医院的ICU病房做了开颅手术,脑袋上留下好长好大一个疤。

我们几个同学听闻,找了个周末的时间去探望他(
那时候,我跟大学谈的男朋友还没分手,我们一起去的)。

这位男同学苏醒过后,头和手都动不了,只能动嘴。

但他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
记得给我的头拍个照,把我头上这个圆月弯刀的伤疤拍下来。

我们哄他:“
好了好了,各个角度的照片都拍了。

女律师被撞得更严重,一直在说胡话,意识不清醒。脑部损伤这种事情,真的很难讲,医生也不知道她是否能清醒得过来。

那天探望完同学,我们需要从远郊坐车回市区,女律师的未婚夫自告奋勇说我和前男友可以搭他的顺风车,于是,我们就搭他的车回来。

那时候我们刚毕业,一个个都还像是愣头青,而这位未婚夫已经是“社会人士”,有房有车,看起来蛮成功(
比当时的我们成功)。

在医院,他忙前忙后,叮嘱医生给未婚妻上最好的药,给未婚妻掏钱治病的时候毫不含糊。看到女律师被撞到很严重,跟她说话的时候一度哽咽。

当天他还带了一个男性朋友一起过去看未婚妻,回程的车上坐的是他、他朋友、我、我前男友四个人。

在车上,他表达了对未婚妻的心疼和担忧,说不管她被撞成啥样,他都要照顾她到底,计划年内跟未婚妻结婚。

我前男友听了,附和说:“
她(指我呢)动甲状腺手术,等待切片化验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良性还是恶性,那时候我也好担心。

车内的空气中,顿时洋溢着一股和谐温暖的氛围。

后来,我们的车经过一个酒店,女律师的未婚夫居然跟他的朋友聊起了那家酒店的夜总会如何,哪个姑娘条顺盘靓、服务意识很强.........完全没有避讳我和前男友在场,大概也是觉得我们跟女律师此生都不会再见面。

成年人都知道他说的啥意思......你去夜总会并跟朋友聊到这种程度,总不可能只是找个姑娘陪唱歌、陪聊天吧。

我和前男友都不敢接话茬,而我索性直接装睡。

后来,女律师过了危险期,就在男友的钞能力下,转去更好的医院休养。

我同学则继续在那家远郊的医院疗养到出院,我们下次去看同学的时候,女律师已经不在那家医院了。

此事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昨天我我还问大学同学:“
他们结婚没有?

大学同学回答我:“
结了,但很多年没联系了。

我年轻时候遇到这种事情,总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但到了这把年纪,我又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女律师从此只能瘫痪在床呢?她是不是其实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人其实都是很可怜的,选择权是跟能力成正比的。


有些人,真的只能那么活。你觉得人家不对,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有被置于和TA一样的处境上。


03


人性是很复杂的,但到了网络上,这一切都被刻板化、脸谱化、扁平化。


我认识的一个男的,前妻病亡后立马跟现妻结婚生子(在前妻生病期间,他就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但在亡妻得癌期间,他不惜举债给亡妻治病,前妻走后很多年才偿还完这些债务。


就拿我孩子爸爸来说,在那段婚姻里他表现得很渣是真的(
我也不完美),但离婚后待我仗义、待孩子还不错,也是真的(只是某些细节的确做不到位)。

我是觉得,人活到一定年纪,应该对人性复杂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看人看事也应该更有弹性。人看待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一码归一码。


我为什么不愿意再谈女 权问题了?

因为我觉得互联网女 权,其实说到底就是号召大家去斗具体的人,斗老公,斗公婆,斗姑嫂、斗男人、斗说错一句话的某个公众人物,斗某个思想意识不够平权的网友.....

哪里有血味,就往哪里冲。

但实际上,真正的女 权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是经济和资源问题,是上层设计和整个社会体系都习惯性不把女人当人看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妇女的财产权、继承权全部只是纸上富贵,落实不下来。这个,有人敢斗嘛?


你敢去跟不给外嫁女性分拆迁款的土皇帝拍桌子嘛?


你敢冒着得不到更好职业前途的风险,忤逆领导意志,给女性多设置几个厕所坑位嘛?

具体的人,其实都是这套制度的受害者(
思想上,权益上).......就知道拿着软柿子捏。


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出来,总有人把“两个人的对立”炒作成为“两个群体的对立”,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

群体性问题是社会问题、普遍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我们讨论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个体,也就不能拿个案出来反驳。

而个体问题,比如,两个人吵架(
出轨问题如此,婆孙俩插队问题和高铁互殴事件也是如此),其实就是两个人的问题、沟通的问题.........


结果,这类事情一发酵到了网上,又变成了两个群体的矛盾。

每个群体里,都有聪明人和SB,都有学霸和学渣,都有好人和坏人.....这是常识。

我就觉得.....这种讨论问题的风向,很迷啊。


网络戾气越来越重,真没劲,真无趣,真让人厌烦疲倦。

其他博主不发广告,是如何坚持到现在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