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职人员打人引发热议:人民公仆何以失范?官民矛盾如何化解?


幸免于争吵、人身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对一些社会新闻视而不见。但当暴力事件的当事人竟是"人民公仆",事情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了。

最近,云南镇雄一起官民冲突引发广泛关注。一名群众举报,他的亲属因一起小交通事故,遭到两名镇政府公职人员的辱骂和殴打。虽然事发已20天,但官方仍未给出最终处理结果。

眼下,这起事件虽然只是小小的燎原之火,但足以引发我们对基层官民关系的反思。作为公仆,理应谦逊有礼、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为何这两名公职人员如此粗暴?面对矛盾,何以如此冲动、失控?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一名涉事者竟是当地政府办公室主任。按理说,作为领导干部,他应该更好地约束自己。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恰恰与"人民公仆"的身份格格不入。难怪当地纪委就此事件受理了调查。

种种细节折射出的,是一些基层公职人员身上的"毛病":

粗野、无理、傲慢、滥用职权......这些行为不啻是对全体公职人员的侮辱,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它们在无形中加剧了官民矛盾,动摇了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心。


需要直视的是,一些公职人员对自身身份定位存在偏差。他们混淆了"人民公仆"与"官威自大"的界限,沉浸在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官本位"思维中。这不啻是一种"灯下黑"的悲哀。

幸运的是,尽管个别公职人员行为失范,但我国监管机制在持续发力、持续完善。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正密切关注此类违纪违法事件,稳步推进惩治和问责;另一方面,警方执法、舆论监督也在发挥作用。


昙花一现的个案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种种问题,也呼唤着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当前最紧迫的,是加强作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官太嚣张"的顽疾。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制度约束和思想教育。

"公仆"二字,意味着一种谦卑、勤勉的品质,警醒我们时刻牢记为民初心。只有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扎根于行,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党群关系也才能无间、融洽。

破解官民矛盾,实现党同人民风雨同舟,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方向不变,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初心使命,阳光就一定会在前方等着我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