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晚年直言:婚姻上,毛主席与贺子珍确实是不大般配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贺子珍作为毛主席承认的第二任妻子,两人相互扶持走过最艰苦的十年。最后却因为贺子珍的任性和固执使两人分道扬镳,不禁令人唏嘘。

刘英是伟大的革命战士,是携手毛主席和贺子珍一起走完红军长征的人。她见证毛主席和贺子珍的感情变故,却直言两人不太般配。

井冈山上见面,定终身

1927年,贺子珍随哥哥登上井冈山和毛主席相遇。在见毛主席之前,她就拜读过不少毛主席的作品,一直把毛主席当成崇拜的人。见了毛主席自然是万分激动。

当时接见毛主席的一行有三个人,分别是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贺子珍、袁文才。身材相对矮小的贺子珍一下就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

“她站在那,个子小小的,但是落落大方。”这是毛主席对贺子珍的第一印象。后来,因为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渐渐熟悉起来。

贺子珍写了一手好字、性格干练,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便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做辅助工作,毛主席也渐渐被她吸引。

那个时候俩人都有一股子猛进,经常看见俩人挑着灯在工作。时不时还会因为意见不和传出争吵声,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越来好了。

慢慢的也生出了情愫,就这样互相靠近的两个人逐渐表露了心声。

1928年,毛主席和贺子珍结为夫妻,俩人同为革命奋斗着。次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但是由于队伍要开拔转移,没有办法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毛主席只好在当地找了一个人家把大女儿寄养,打算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来接她。

贺子珍随着队伍走后,常常因为思念女儿而哭泣。但是思念之后她还是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有一次敌人偷袭时,她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几个同志,导致自己的后背被炸伤,腿上残留的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

当时情况特别严重,七窍流血,口不能言,所有人都觉得人活不了了。贺子珍也一度觉得自己不行了。

当时的卫生员建议把贺子珍放在一个农户家里,怕路上的颠簸加重她的伤势。可是毛主席流着泪说:“不能抛弃她,就是抬也要把她抬走。”他让贺子珍用自己的担架,自己步行前进,就这样,她竟也奇迹般的好转了起来。

不过这并不能影响她对革命的热情,伤养好了之后,毛主席和贺子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的很是默契。

受伤了之后,不能干重活,她便留在后方替同志们缝补衣服,提供补给。

之后的几年,贺子珍生了几个孩子,不过由于条件过于恶劣他们的孩子都没能保住,这让贺子珍备受打击,神经也变得衰弱。

当时国内战事紧张,主席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也不能常常陪在失落的贺子珍身边。

而贺子珍经常因为受不到关心而动怒,她时不时的坐在窗子前发呆,时而会泪流满面,但是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或许是在那个时候,她的思想出现了转变。

出现分歧,出走看病

1935年,贺子珍和毛主席的争吵越来越多,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刘英说:“记得有一次,贺子珍弄了一只鸡打算给毛主席补补,她喜欢炖汤,而毛主席喜欢炒着吃,俩人因此还大吵一架。”

不仅如此,她还会因为毛主席和女记者多说了一句话而大闹,这让毛主席很是苦恼,不断的劝说她多看书提高思想觉悟。

毛主席建议贺子珍去上抗大,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可是贺子珍压根对这些不感兴趣,她一门心思地围着毛主席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这让毛主席觉得贺子珍思想有退步。

1937年,经历多次争吵的贺子珍决定去上海看病,由于连年的跋涉,导致她的身体积劳成疾。而且体内有多年的炸弹伤残片没有取出,使她饱受折磨。

基于国内形势不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毛主席建议她等等再去。可是固执的贺子珍根本就听不下去,她和主席大吵一架,跟着同样出去治伤的伤员一同离开了,其中就包括刘英。

当时去了上海之后,上海沦陷,没有办法他们又辗转去了苏联。到苏联之后不到半年,贺子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柳瓦,但是在养到半岁的时候染上流感而病死,这让贺子珍大受打击。

刘英说:“当时贺子珍伤心至极,天天到(柳瓦)坟上哭。毛主席又很少写信给她。收到过一封信,只有三言两语,她精神上非常苦恼。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动写信给毛主席。”

儿子去世后,她一直郁郁寡欢,刘英给毛主席写过几次信,但是毛主席由于忙于国内的工作无暇顾及贺子珍。

1939年,刘英被接回国,而贺子珍却被留在苏联继续学习。因为走的时候毛主席交代刘英:“多照顾子珍,让她多读书,提高革命觉悟。”而刘英回去的时候将在苏联的事情报告给主席,并不断的向主席道歉:“我没有照顾好子珍同志,她在苏联的精神状态并不好。”

毛主席听了,许久没有说话,或许他在想那个和他一同上战场的妻子还会不会回来。

在苏联的贺子珍过的并不好,她还没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之中调整过来,便被强制安排劳动。

在劳动的过程中被指责偷奸耍滑,时不时的要接受处罚,贺子珍很是痛苦。在一次争吵之后,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了精神病院。

可是她一个好好的人怎么能容忍被关在里面。到了精神病院,她每天哭喊着要出去,但是那些医生却像强盗似的每天给她喂药。

后来她发现只要她好好吃药,他们就会对她好一些,而且还有可能提早出院,于是没有病的贺子珍每天被迫吃药,一直到出院。

这段经历给她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导致她晚年一直以为有人要害她,不肯吃药,不能看见别人拿药。

1947年,王稼先因为工作的原因前往苏联,在苏联见到了贺子珍。她将贺子珍的悲惨遭遇写信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知道后,立马跟苏联交涉,帮助贺子珍回国。

回国后的贺子珍想要回到主席身边,可是她没有想到当年她的执意出走给主席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她走后,主席多次写信请求她回来,她不但没有理会,还派送送去代表她断绝关系的白手绢。而时隔多年,毛主席身边也有了新人。

她走后,毛主席曾落寞的坐在他们一起生活过的窑洞里,看着贺子珍用过的物件,他忍不住的思念,但是奈何怎么也换不回这个去意已决的妻子。

回国后,得知毛主席现状的贺子珍提出想见毛主席一年,当面表示感谢。但是由于两人行程不一致,而且主席忙于政务实在脱不开身就一直没能见上面。

一直到1959年,主席才和当时在南昌养病的贺子珍见了一面。这是她出走后时隔22年再见主席。

一见面,贺子珍就忍不住的哭泣,主席劝她:“别一直哭啊,见面的时间那么短,应该多说说话。”

贺子珍诉说着这些年的遭遇,时而关心主席,时而担心他,并告诫主席:“身边有人要害你,不要吃药,我就不吃药。”这让主席觉得她的病还没全好,匆匆谈完便让人把她送下山了。

“婚姻上俩人不太相配”

后期的贺子珍一直囿于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导致主席一直说她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这可能受限于阶级思想及早年经历,早年的贺子珍家境还算可以,在家里也一直养尊处优。

上了井冈山之后,初期的革命热情高涨。但是随着越来越艰苦,贺子珍也的热情也慢慢的消失了。

和她一起在经历过长征的刘英时常会和她一起,激发唤醒她的斗志。但是由于精神上的打击以及身体巨大的伤痛难于言表,她困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晚年刘英在《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的自述中谈及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婚姻,直言道:“我对贺子珍是很爱怜的。她十八岁在永新城偶遇毛,两人一见倾心,她就离开父母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但她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脾气也不大好,常常干扰毛主席,有时争吵起来贺子珍还忍不住动手。所以在他们的婚姻上,我觉得两人确实是不大般配的”

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不同,贺子珍太过于固执和刚直,导致后来俩人不断的争吵,积压的矛盾太多一直没能解决。

回国后的贺子珍一个人长居在上海,她也经常因为自己的负气出走而后悔。但是她不怨主席,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埋怨他的话,只是说自己选错了路。

从苏联回来的时候,她的身体好了一些。她还请求组织给她安排工作,相违国家为党再做点贡献。考虑到她的身体,组织让她先养好再说。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听到广播后的贺子珍泣不成声,一夜无眠。她回忆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也想起来他们相互扶持走过的艰难岁月。可是时间无言,历史有证,它会让人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如果让贺子珍再选一次,她应该也会留在国内继续未完成的革命理想吧,只是人生不能重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两年之后,贺子珍在人民大会堂见到毛主席遗体,她背过脸瞬间泪流满面,这是她和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她便回了上海,一直到逝世。

参考文献:

来自 刘英著. 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M]. 1997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