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只谈问题:不仅仅是因问答无用

涨价已经在路上:既不能过度通胀,又要稀释债务,如何兼得?


  分析中国经济的问题并不难,有数据,去做综合分析,就能如同庖丁解牛,穿越矛盾于无间;单纯的分析,学者们是从容的,不涉及立场,不用站队,这意味着安全。

  但是,读者们并不满足于分析,不管你的分析多么理性,人们会要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无休止的分析会有一种疲倦,说你啵了半天,怎么解决问题?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那就成了罗素所说的:废话逻辑。

  然而这是困难的。

  首先,不管你的学问多么大,不要企图预测未来;国内最爱预言的几位,脸都被打肿了,林毅夫最新的预言是:中国将在2049年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人均收入水平的50%。这简直就是一个悲哀的预测,以我的生命周期,已经无法去实证;就算真达到了,也有意无意地揭示了一个生活的真相,作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人均水平不过是排名68%,而我们从比较关系上说,国民真实收入水平,包括社会保障水平,远在百名开外,而我们却豪情满怀地在批评腐朽的资本。

  可以肯定,林先生的这个预测又是错的。

  因为他做了一个静态的假定,美国彻底躺在地板上不起来了,经济的发展是非线性,充满了随机性,用缺少内生力的投资扛起来的GDP增速,去证明未来的光明,是骨子里不自信。短短两年,我们的经济总量不但没有更上一层楼超越美国,反而从77%的比较关系回落到了59%,如果经济学家能预测未来,那就是上帝。

  我今年也做了两个"预测",一是股市会涨,二是楼市会触底。

  在《给你七个不一样的忠告:拥抱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中(给你七个不一样的忠告:拥抱属于你自己的世界)建议网友们拥抱股市、远离楼市,目前脸还没还没有打肿,这是预测吗?这恰好不是预测,不是技术分析,也不是价值判断,甚至连盘面的走势级别都没看一眼,完全是一个逻辑理由。

另一个预测是今年底,楼市有机会触底,这也不是预测,是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极必反的万变皆变的不变法则,不触底,就是崩溃,那又如何唱响中国经济的光明论?这不是预测,这是赌运,是祝福。

  学者们不但预测不了未来,也无力就现实提出名副其实的方案。

  在最近的十年,中国经济下行的逻辑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谁又见过专家层面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案?无论是中国凯恩斯主义的林毅夫,还是新自由主义的张维迎?门都没有,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清华的课题组,到临门一脚时,自己就躺平了;为什么?

  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

  外在的原因是言论管制。

根本无法掌握风向,很无厘头,根本无法想象如此缺少自由气息的土壤,怎么还能大谈创新遥遥领先?先把自己的辫子割了吧。比如,产能过剩,我两年前就在谈,不料耶伦也开始谈中国的产能过剩,虽然她的重点不是产能过剩,还是价格战;这下毁了。

  网友的批评是肃杀的,一篇几个月前的老文章谈产能过剩,遭到批判,说戈多,你这是在配合耶伦,而且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时间上错位了吧,应该是耶伦在配合我才对。

实际上,产能过剩的概念,在一年前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正式提出,但中国文化就是这么二维,耶伦一说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就不能再谈了;所有的学者都在努力证明中国没有产能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既然要坚持没有出现产能过剩,那还要什么方案,我们需要的只是如何把水灾描述成水域面积扩大的方案。

  外在的原因,让中国的学者充满了求生欲望,所以没人愿意谈方案,方案本身就是意味着批评,多半是找死。

  任泽平喜欢抒情,不时地要发出”我亲爱的祖国怀“的感慨,他一向对生育充满了执念,是二胎积极的倡导者,去年提议财政每年拿出2000亿,实打实的支持二胎生育,连续发十年,一年2000亿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小的量级,高铁一个涨价也不止这个数,2023年全年,国铁集团总收入完成1.25万亿元,如果涨价19-20%,这钱也就出来了,结果,任提了这么个谈不上是方案的建议,被禁言两周。谁又能猜得出说到什么分寸属于“言论自由” 范畴?

  尽管如此,总会有拼命三郎,网上并不缺少提案,包括极端的言论。

  但是,真正了解经济学的人不会轻易提什么方案,这就让网友们大为失望了。为什么?这就是内在的原因了。

  经济学本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是一种对经验观察做逻辑综合分析,是方法论。这一点,北大国发院的姚洋说的对,不要指望经济学本身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根本上经济学家就提不出什么方案,他们只能评价方案,批评与赞美。方案都是执行者做的,马云在浙商会议上说:请问,你们哪一位是听了专家的话来创业的?谁经营什么,谁就是方案的制定者,专家再专,也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是一种方向性的建议。

  经济的现象可以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

  比如房地产,从供求关系的角度讲,供过于求,最终要通过价格体系反映出来,任何行政性的干预,只能改变斜率,不能改变趋势。所以,非主流的学者谢国忠二十年前就说,中国的楼市要跌70%,这个预言正确吗?从市场经济的原理上没有错,但原理只是一个轨迹,任何定量的预测都是找死,过去的二十年,中国楼市不但没有大跌70%,相反,是一路涨了70%了也不止,为什么,难道供求法则失灵了吗?

  还是中国楼市有它具体的条件,强大的干预力量扭曲了市场,改变了量级与节奏;只知道原理性的东西,不做具体分析,方案一定是错的;当初有一位死多头的地产大佬,说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单纯的经济观点根本行不通,这有一半的真理性,中国是土地财政主导的楼市,地方又是土地唯一的拥有者,同时拥有定价权,谈中国的房地产,判断未来的可能性,不看政策那就是瞎子。

  马光远看房地产,自称是真正懂的人,把其它的经济学家嘲笑了一圈,他也是看政策的专家。去年初相信会迎来一个小阳春,为什么?因为政策见底了,这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政策见底了,所以楼市也见底了。

  那么,我们再看预测错了二十年谢国忠真错了吗?

  没有,二十年后的今天政策失灵了,不得不敬畏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它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轻轻一击,楼市就崩溃了。年初量价齐跌,不可阻挡;经济规律还是定义了趋势。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任何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抽象的经济学的模板,现实是综合的,不管你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市场经济规律的本身无问东西,不存在立场,也不存在人们经常批评的西方那一套,还是东方那一套。但是规律的表现,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国家,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永远不会有重复的故事。

  正因为现实是综合,而所有的学科都是分析,本质上是抽象的,那么,你会发现一个事实,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靠经济学家提方案繁荣起来的。

  经济是超维现象,无法量化,学者提出的方案都不是方案,每天补贴2000亿就能激发中国人创造生命的冲动吗?它也许有意义,但谈不上是什么方案。

  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一定要举证出一个最根本的方案,对经济学的分析来说不复杂,就是体制成本不受纳税人约束的扩张,一切问题的根都在这。

房地产为什么买不动了,因为价格高,收入低,当然不是房子真盖多了,曹德旺在美国的豪宅6000平,人类的贪欲哪有什么过不过的问题,还是价格与收入的关系不平衡了,谁决定了价格,是土地出让金;这就是体制成本所决定的,治不了;那么,为什么货币没少发,老百姓在GDP中的占比偏低?从而引起了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当然是主导分配的财政所决定的,钱没到老百姓手里,不等于没人花,体制成本太大,财政自己都不够花,又如何成就林毅夫人均收入追赶美国的目标?

  如何解决问题呢?

降低体制成本,这是方案吗,不是,怎么降?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往下,完全没有经济学家什么事了,都是厚黑学,秀才们完全是多余的。

  所以,大家不要根本不要指望经济学家能提供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是真的提不出什么方案。

  就如同我们谈降低体制成本,一定是废话,因为它根本就不是经济问题。

  经济学家也就是把问题给啵出来,可以做一些定向的结论:体制成本不下来,中国经济不可能再来一个高增长;没有纳税人对财政开支的监督机制,约束体制成本的膨胀,中国永远也赶不上美国的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除非耶伦自己把美国搞砸了。但是,可以提出一个低体制成本的方案吗?不可以,记得央视采访一位大妈,问你幸福吗?大妈的神回答是:鸡蛋搞活动,我要排队去。

  我们为什么只谈问题:不仅仅是因问答无用。


重建民营经济的信心:需要解开三个悖论,怎么解?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