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主席召见傅作义,闲聊中问到:你这个部长是不是没权啊?

建国后毛主席召见傅作义,闲聊中问到:"你这个部长是不是没权啊?"这句看似简单的疑问,实则折射出一段曲折动人的历史。

傅作义,这位出身寒门的英雄人物,从阎锡山军中崛起,后自成一派,一度与共产党作对。然而,在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他英勇善举,挺身而出,令北平这座古都免遭战火浩劫。新中国成立后,本应获封高位,岂料权力之争在幕后渗透,竟导致他被边缘化,形同虚设。

面对如此情况,毛主席亲自过问,体现了他对英雄的敬重。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复杂的故事?周恩来又起到了何种作用?最终,傅作义的权力得以彰显,但他经历了怎样的道路?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鲁迅与周恩来的渊源

周恩来与鲁迅原是远房亲戚,二人祖籍均在江苏淮安。周家是淮安首富,世代读书人。周恩来的父亲周贻淦,继承了家族大宗产业,并勤勉持家,将周家族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周贻淦早年就得到了一位饱学之士的教诲。那位先生苦口婆心地告诫他,要"明理诚信,光大门闾"。周贻淦将这"明理诚信"四字铭记于心,视为家训,并将其遗训传之子孙后代。

周贻淦夫妇原本有一子一女,儿子名贻白,女儿名淑媛。可是上天终是为他们安排了别的人生际遇。一场意外夺去了贻白的生命,淑媛也在十岁那年撒手人寰。痛失两个骨肉,老两口伤心欲绝。

就在此时,一位好友周伯英将自己的独子周贻能托付给他们过继。周伯英原是地主,自小便有一副聪颖机灵的面孔,在乡党中很受器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有大出息,所以一直在精心栽培。可是周伯英妻子病重,命不久矣,他也不想将孩子托付给别人,于是将贻能过继给了发小周贻淦。

1902年,淮安府城一处深宅大院里,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册封典礼。那日,一对端庄秀丽的夫妻,领着一个天资聪颖的男孩接受宾客的祝福。就这样,10岁的贻能正式被册封为周贻淦的嫡长子,并更名为周恩来。

对于周恩来来说,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与鲁迅有任何亲属关系。直到1924年,他在广州看到了鲁迅《阿Q正传》一文,才恍然大悟。文中描述的那个贫穷落后的淮安县城,正是他的故乡;阿Q身上那些骄傲自大、逆来顺受的糟粕,也正是家乡那些地主阶级身上的缺陷。

由此,周恩来终于弄清了,原来自己和这位大师级文豪是远房亲戚,只是两家早已渐行渐远。这一发现,让他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念。熟知祖籍的渊源,也让他在革命道路上少走了一些弯路。

傅作义对北平解放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率领国民党华北"剿总"军队,曾与共产党作战,双方互有伤亡。但1949年的平津战役,令这位将军做出了转折人生的抉择。

当时,粟裕、聂荣臻领导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对北平及周边地区发起了决战。傅作义麾下的三大军团驻守在北平、张家口和天津,形成了固若金汤的防线。双方的武装力量都非常雄厚,一旦发生决战,北平城必将沦为满目疮痍。

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傅作义倏然作出重大决策。1月16日,他答应解放军的和平起义条件;5天后,在中南海召集国民党高官,宣布起义归顺共产党。从此,北平这座古城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数十万居民免受战祸波及。

这一义举立即引起了共产党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林彪、聂荣臻等人向中央力荐,认为傅作义"在政治上直至现在并未向我靠拢,但他主观上亦不愿向我靠拢,始终站在南京立场"。可见,傅作义起义时的动机并不完全出于政治立场,而更多是出于保护平民、爱惜古都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过,即便是出于私心,只要结果有利于革命事业,毛泽东主席也没有去深究。他高度肯定了傅作义的贡献,誉之为"北平解放的大功臣",认为"国家和人民将永远记得他"。

事实上,毛主席对傅作义的英勇行为乃是相当赏识的。在北平解放后不久,他就特地接见了傅作义,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和鼓舞。同年3月,中央机关迁往北平,主席又一次会见傅作义,并明确表示应当"奖他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可见,对于傅作义,毛主席是极力主张重用的。这不仅出于对其政治功劳的褒奖,也是毛主席一贯重视英雄人物、尊重历史贡献的做法。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曾专门表彰过张学良将军的"东北易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事安排中,本来是打算让傅作义担任副国级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不过,毛主席认为,傅作义对保护北平古城的功绩实在太过杰出,起码也应当安排一个部长的职位。在主席的坚持下,傅作义最终出任了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

傅作义在水利部权力被架空

傅作义出任水利部长后,起初一切风平浪静。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同志对他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这主要源于过往的历史包袱。在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曾率领"剿总"军队和共产党作战,双方阵亡牺牲无数战士。一些参加过那场战役的老同志,看到傅作义现在成为自己人,心理难免会有芥蒂。

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发难,但在工作中开始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排挤傅作义。一些例行的会议就不再邀请他参加,很多文件也不再上报给他签字。

水利系统内部,有些年轻干部对这位新来的"外姓部长"更是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傅作义既非共产党员,又缺乏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于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越过他直接向其他领导汇报。

就连水利部的文电也开始不经傅作义签发。据同时任职的朱良才回忆,当时部里有许多"习惯上怠慢发文上的签字手续"的情况发生。有的文件连部长一级的签发权都被剥夺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傅作义虽有怨言,但出于对党和政府的忠诚,他也不便直接发难,只能默默忍受了。不过这一做法,反而让当时的一些领导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傅作义不会作怀,于是架空他的行为就越发肆无忌惮起来。

一度有传闻说,水利部已经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即除了傅作义这个部长没权之外,其他九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各自独当一面。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水利事业将会一盘散沙。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怠慢傅作义的风气,并非只发生在水利系统内部。一些兄弟部门的同志,看到水利部内部对他如此敬重有加,也逐渐跟风做法。

比如有一年,水利部拟定了一个重要的规划方案。按照惯例,这类文件都需要在发给中央之前,先在几个相关部委内部征求意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竟然有不少单位都直接把文件退回去,理由是拟稿人的签名处没有傅作义的亲笔签字。

毛主席暗中查证并召见傅作义

傅作义在水利部长位置上权力越来越被架空的情况,并未就此蒙在鼓里。作为革命的英雄人物,他本有足够的威望和地位,但他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令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人也多有不解。

这件事最先被毛泽东主席发现了端倪。一次,主席在批阅文件时,突然留意到傅作义的签字一直没有出现在水利部的公文之上。细心如毛泽东,立刻觉得这件事颇为可疑。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主席决定暗中派人深入调查。他委派当时的中央秘书长胡乔木,秘密进入水利部搜集内部消息。

很快,胡乔木就发现了一些猫腻。他向主席反映说,水利部近期的确有不少文件都没有经过傅作义的手,直接就由其他副部级领导签发了。而且有些人还对这位将军颇有芥蒂和成见。

得知真相后,毛主席当即决定亲自会见傅作义,了解他的想法。1951年7月的一个下午,中南海怀仁堂内,年过60的傅作义久客了主席。

面对毛泽东的询问,傅作义先是婉转地回避了,说一切都很顺利。但在主席的再三追问下,他终于吐露了实情。原来自从上任水利部长后,确实有一些人对他的权威怀有戒心,导致不得不处处让步。

听完傅作义的诉说,毛主席神情凝重了许久。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自然希望各项事业都能一片祥和。然而现在竟然出现了新老干部之间的这种隔阂,着实令人忧虑不已。

不过,毛主席同时也对傅作义表示了理解和关怀。作为一名原国民党将领,能够放下身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了。

在这次会面中,毛主席还特意询问了傅作义在水利方面的想法和规划,并给予了热情鼓励。会谈结束时,主席拍着傅作义的肩膀说:"水利事业正当其时,我们全党全国都非常重视,你就好好干吧,遇到什么困难尽管直说。"

此后不久,中央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毛主席发出了指示,要求水利部确保傅作义的部长权威;另一方面,中央领导层也亲自介入调解,化解新老干部之间的矛盾。

周恩来斡旋化解 傅作义权力彰显

对于傅作义在水利部权力受损一事,除了毛主席高度重视外,周恩来同志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对傅作义一直怀有敬重之意。他深知这位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贡献,也理解他的为人和背景。因此在处理这件事时,周恩来主张通过斡旋化解,最大限度地照顾傅作义的感受。

1952年初,周恩来先是约见了时任水利部第一副部长郭沫若,了解情况的来龙去脉。郭沫若坦言,部里有一些老同志对傅作义难免存在一些成见,导致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冷落了他。

听后,周恩来没有责难郭沫若,而是耐心解释道:"傅作义同志虽然是从国民党起家,但在北平解放时确立了不朽的功勋。现在大家都已成为共产党的一分子,就不应再拘泥于旧怨新仇了。"

多年革命生涯让周恩来拥有极为高明的斡旋手腕。通过热情洗地、循循善诱,他很快就说服了郭沫若等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片面和狭隘的。

之后,他又分别会见了其他几位水利部领导,进行了同样的开导。每每遇到别人存有成见,他总是热情解疑释惑,以诚相见,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很快,水利部内部的气氛就缓和下来。一些之前对傅作义怀有芥蒂的同志主动检讨了自己的做法,决心服从中央方针,恪尽职守。

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还特意为傅作义"正身"。他亲自写信给傅,询问一些水利问题的具体情况,并征求他的意见。

有一次,周恩来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还明确表态支持傅作义,要求各级干部都要"服从他的领导"。这无疑是对傅作义的极大肯定和支持。

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干部认识到了傅作义的地位和作用。一年之内,水利系统内部的权威就得到了完全确立。

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傅作义很快就施展出了自己的治水抱负。他带领全体水利人,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东平湖疏浚、运河治理等,所到之处,无不使当地百姓得到实惠。

可以说,如果没有周恩来及时出面调解,傅作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声望和地位很可能就会一直受到影响。正是凭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睿智谋划,才使党和政府最终达成了高度团结,凝聚了革命的合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