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网西宁5月11日电 (张莉萍、何炳勋)5月6日,由国网青海电力牵头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多能互补优化配置与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果评价,研究成果获评“国际领先”水平。此次成果评价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郭剑波院士及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联合进行,标志着我国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多能互补优化配置与运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国网青海电科院试验人员开展直流近区新能源场站模型参数优化和测试试验。何炳勋摄

项目围绕电网侧与电源侧多能互补提升新能源消纳的重大需求,从新能源不确定性建模与互补特性分析、互补优化配置、互补优化调度、互补协调控制四项关键技术着手,通过研究多类型电源在不同时间尺度、空间范围的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方法,满足电网侧与电源侧多能互补配置与运行优化应用需求,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增强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为我国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新途径。

据国网青海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主任宋锐介绍,项目团队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围绕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和供电安全的重大需求,针对新能源不确定性表征难、电源容量配置与多点布局难、考虑新能源不确定性的优化调度难、实时控制与风险防控难,开展了多能源电力系统统一建模、规划设计、互补调度和控制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高比例新能源多能互补运行规律,提出了新能源不确定性表征与多能互补特性分析方法,突破了多能互补协调优化配置、互补优化调度与互补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了网源一体化多能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协调配置软件,有效支撑了新能源高比例消纳,为早日实现我国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网青海电科院试验人员在青海电网防御仿真实验室新能源仿真平台开展高比例新能源不确定出力特性研究。何炳勋摄

“项目突破了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多能互补优化配置与运行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比例新能源的多能互补应用典范,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推动能源基地多能互补开发与利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带动我国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国网青海电科院总工程师王生杰介绍说。

目前,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SCI/EI论文3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自2019年以来,该项目成果已在青海电网和新疆电网开展全面应用,满足了电网侧风电/光伏/光热/水电/火电/储能/燃气7种类型电源,以及12座多能互补电站的统一协调优化调度与控制;成果推广应用至西北、东北、甘肃、吉林、宁夏、山西、山东、黑龙江8个省级及以上电网,支撑了上述省区电网年度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测算、中长期电量计划制定、电源协调控制等,为促进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国网青海电科院试验人员开展光热电站机组进相试验。何炳勋摄

作为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依托富集的风光水资源优势,近年来,青海新能源迅猛发展,随着风力、光伏发电大规模集中并网,新能源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持续增加,而新能源的高度不确定性、多能互补耦合复杂、电网运行状态多变、和电源性能控制技术多样等特性给电源侧发电控制和电网侧调度控制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