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消费乱象必须“零容忍”整治

□丁家发

6两蓝莓当1斤卖,停车场不执行政府指导价乱收停车费……今年“五一”期间,一些景区的消费乱象引发关注。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别摊贩、商家的不诚信行为可能会影响整个景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各地应对此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5月10日《工人日报》)

节假日到景区游玩,本是一件开心快乐之事,却因遭遇消费乱象被宰客而闹心。这些不法摊贩、商家的不诚信行为,不仅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景区甚至城市的信誉和形象,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笔者认为,部分景区消费乱象不能容忍,必须“零容忍”整治,以保护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消费市场秩序。

“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游客热情高涨,各大景区人满为患,也是消费乱象的高发期。一些摊贩、商家认为,游客一茬接一茬,在景区大都是一次性消费,于是磨刀霍霍大肆宰客欺客。例如,一名女游客反映其“五一”假期出游时,在云南大理古城门口一流动摊贩处买蓝莓,事后发现买的1斤蓝莓实际只有6两。她找到摊贩后,摊贩却理直气壮地说“这边都是这样子”。可见,对当地摊贩来说,缺斤少已成为普遍现象,见怪不怪了。而对不少游客来说,由于人生地不熟,遭遇宰客怕惹上麻烦,大都自认倒霉不敢较真,在客观上也纵容了此类乱象。

景区消费乱象为何屡禁难止?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商贩、小商店诚信守法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通过宰客欺客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景区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大,违法成本低,从而让不法摊贩、商家的胆子越来越多,消费乱象愈演愈烈。殊不知,此类不诚信经营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短期或许能够获取较多的不法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口碑与信誉受损,游客则避而远之,摊贩、商家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只有关门大吉。同时,消费乱象也破坏了当地旅游消费市场秩序,让整个景区和城市的形象受损。

景区消费乱象不除,宰客欺客就难以杜绝。因此,必须“零容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治。其一,堵住监管上的漏洞。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景区要加强日常管理,针对缺斤短两、乱收费等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进一步加大违法成本;其二,畅通投诉、维权的渠道,让游客维权更容易,比如哈尔滨、三亚等地推出旅游消费一键投诉、先行赔付等机制,由政府部门先行垫付赔偿,再向商家调查追缴,有效降低了游客维权成本。其三,不妨设立“红黑榜”制度,对长期守法经营的摊贩、商家挂“红牌”予以表彰,对违规摊贩、商家悬挂“黑牌”,提醒游客谨防上当,让违规违法者无法生存。这样,倒逼摊贩、商家必须守法经营,提升服务质量。

此外,游客也要增强法治维权意识,在景区和旅途中,既要睁大双眼甄别消费乱象,防止“中招”受骗,一旦遭遇宰客欺客,也要敢于说“不”,坚决抵制和维权。总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旅游消费市场环境。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