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阵亡后,日军层层上报,战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打响,在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战役前,统帅张自忠写下亲笔信,告谕五十九军全军将士:誓为国家民族而战斗到底!

经过半个月的恶战以后,五十九军伤亡殆尽,张自忠也不幸中枪,于5月16日下午4时,壮烈殉国。

得此噩耗,全军上下无不悲痛欲绝,38师师长黄维纲亲帅敢死队,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冒死抢回了张自忠的尸首。

而与此同时,张自忠的阵亡也给日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当时的指挥官立即将这一消息层层上报给了日军最高统领。

待到张自忠将军的尸骨被运回后方后,国民党当局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十万军民自发地护送灵柩至江岸。

在葬礼过程中,日军战机曾三次飞抵将军灵柩上空,但奇怪的是,不仅前来祭奠的群众无一人躲避,而且盘旋于上空的敌机自始至终也未投一弹。

这不禁令人感慨,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张自忠将军在死后能得到敌我双方共同的尊重?

一代儒将

1891年,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因其祖上世代为官,故而他自小便接受了深厚的儒家教育,6岁就入私塾,饱读诗书,忠孝仁义的道德理念在他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9岁那年,张自忠跟随父亲来到江苏,亲眼见证了父亲平日里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样子,在深感佩服的同时,内心里也萌发了爱国爱民的热情。

1905年,张自忠的父亲不幸病逝,在其母冯夫人的做主下,全家人迁回山东老家,两年以后,张自忠奉母命,娶妻成家。

婚后,张自忠同妻子李敏慧相敬如宾,婚姻生活非常美满,但尽管如此,胸怀壮志的他并不打算如此庸碌一生,他向往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1908年,张自忠顺利考入了临清高等学堂,在那里他接受了更为系统深化的教育,并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名著,像《三国演义》、《说岳精忠传》等等,书中那些民族英雄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他。

1911年,那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昏庸腐败、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老百姓饱受屈辱,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苦苦探寻着祖国的出路和未来。

这一年,张自忠成功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求学之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他的心中激荡着无穷的愤怒和不甘,却一时间又找寻不到可以破解的方法。

带着这份迷茫,张自忠走进了法政学堂,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孙中山所提出的民主革命思想,那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有力宣言如同振聋发聩的号角般震撼着他的心灵,为他指引出了一条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光明之路。

从那时起,本是一介书生的张自忠决心投笔从戎,他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中。

1916年,机缘凑巧之下,张自忠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起初,冯玉祥对于这个颇有些书生气的年轻人并不看好,只给了他一个见习排长的职务。

张自忠对此并不在意,他从排长干起,以身作则、军纪严明,向来以铁血著称,曾被人直呼为“张扒皮”,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年冬天,军官们畏惧严寒,不肯外出参加训练,张自忠见状,便将所有人集合起来,在雪天中,大声质问道:“这样的天气里,敌人来进攻了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坐以待毙吗?你们现在练操都不练,如何能上阵杀敌?”

说完,张自忠带头脱下棉衣在雪地中跑起不来,士兵们受到鼓舞,也纷纷脱下棉衣参加训练,从此以后,他的队伍中再没有出现一个敢偷懒畏难的了。

正是在如此严明的治军之下,张自忠所带出来的兵很快便成为了部队中的佼佼者,这使得冯玉祥对他刮目相看,并将他列作重点培养对象。

张自忠也不负众望,几年之内,他一路高升,由排长晋升为旅长,待到1927年冯玉祥率军参加北伐之时,张自忠升业已升任为第28师师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儒将。

坚决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我泱泱中华大地的帷幕,然而,当此危难之际,南京国民政府所奉行的居然是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毫无阻碍的情况下,一路从东北侵略至河北地区。

1933年,承德失陷后,日军继续长驱直入,逼近长城一线,正当他们以为这里也很快会被攻陷之时,却不想遭到了奋勇反击,而当时奉命守护长城的正是张自忠所率领的第9军38师。

在喜峰口前线,张自忠指挥着38师全力而战,最终成功击退了日军,守住了阵地,而这一战也成为了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所取得的一场少有的胜利。

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势反攻之下,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错误路线,致使29军陷于孤立无援、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死守喜峰口多日以后,张自忠等人被迫退军。

现实虽然残酷,但张自忠的爱国热情却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受到打击,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哪怕是前路维艰,他坚持抗战的决心始终坚定不移。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此期间,张自忠始终奔赴在抗日战场的第一线,他先后担任了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务,率领着战士们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在多场战役中立下汗血功劳。

1938年3月,日军以五六万兵力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大有一举歼灭中国军队之势,国军在接到战报以后,立即做好作战计划,为了诱敌深入,他们一边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一边调派张自忠的第59军前来增援。

接到命令以后,张自忠立即率领着第59军出发了,虽然道远路难,但是他们却凭借着坚定的意志砥砺前行,仅仅用了一昼夜的时间便提前赶到了临沂,有如天兵天将般出现在日军面前,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予以迎头痛击。

在接下来长达七昼夜的鏖战之中,张自忠的军队成功地牵制住敌人,彻底粉碎了他们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

这场阻击战中,张自忠指挥着第59军的将士们主动出击,将一贯目中无人的日本铁军打得一败涂地,他们的主帅坂垣征四郎望风而逃,甚至在逃命过程中丢弃了自己的大衣和手杖,简直狼狈至极。

临沂一战既打出了国军的气势,也为后来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张自忠出神入化的战斗指挥能力也在日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后,张自忠继续奋斗在抗日一线,在接连取得了“鄂北大捷”、“襄东大捷”之后,他的名号响便彻在日军阵营之中,日军对他又恨又怕,甚至直呼他为“活关公”。

对于日军对自己的称谓,张自忠毫不在意,正所谓“杀尽倭寇千百万,挥师直捣敌胆寒”,只要一天没有将日寇驱逐出中国,他便会坚决抗战到底。

壮烈殉国

1940年5月1日,为了控制长江水域的交通权,日军调集大军对枣阳、宜昌等地发起了猛攻,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战区司令李宗仁决定在枣阳同日军予以决战,为此他派遣第33集团军专门去负责阻截日军,枣宜会战就此打响。

此时,作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本不必亲自出马的,但是他却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任命副总司令留守本部,亲率五十九军出击。

临行前,张自忠换上了平时很少穿着的黄呢军服,小心翼翼地佩戴好胸章、领章,并亲笔写下一封书信告谕全军:当此国家危亡之际,我等誓报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此志绝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宣读完毕之后,张自忠飞身上马,剑指前方,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日征程。

5月7日,天还没亮,张自忠的部队早已奔赴到了河东战场,岂料原计划赶来的援军尚未到达,日本人的军队就已经围拢而来。

当此形势,也曾有人劝说张自忠暂避风头,但却被他呵斥道:“仗还没有打,岂能后退?”

就这样,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张自忠硬是带领着将士们扛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最后,他的身边仅余不到千人,可即便如此,全军上下也从来没有想过后退,他们视死如归,同日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

战斗持续到下午,张自忠的人马早已伤亡殆尽,他自己也身中数枪,体力不支的他卧倒在血泊之中,仍在坚持指挥战斗……

1940年5月16日下午4 时,一代抗日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

得知张自忠阵亡的消息后,日军首领在高兴之余,也不免深为感叹,他们不仅将这一消息层层上报至最高指挥处,还派人将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葬于土坡之上。

当蒋介石获悉张自忠殉国噩耗后,他顿感悲痛不已,立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最终,38师师长黄维纲亲自带人冒死抢回了张自忠的遗体。

5月28日清晨,张自忠的灵柩被运至重庆,国民政府当即发布国葬令,全部军政要员、各界群众纷纷自发地赶来参加他的葬礼。

葬礼当天,日军战机曾三次飞抵将军灵柩上空,盘旋许久,却始终未曾投下一枚炸弹,算是无声地表达了对于张自忠将军忠勇之魂的敬佩之情吧。

这一年8月,在延安,我党也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亲自为其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


参考资料:

新华社:《张自忠:力战而死无愧民族》

央广网:《民族英雄张自忠|“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人民网:《张自忠曾被日军称“活关公”:日军脱帽敬其忠勇》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