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讲历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辛辛苦苦打了将近一万字,系统居然删掉了,弄得我很不爽。好吧,再读一遍,把这部分补上。

一、经济制度和政策

我一直把制度和政策放在最前面讲,因为制度和政策具有方向的指引性,反作用巨大。

1.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

1】所借外债,一概偿还。但英美拒绝借款给临时政府。以汉冶萍公司和招商局向日本抵押借款,遭到国内舆论广泛反对。

2】鼓励发展工商业。

2.北京政府措施

1】工商部于 1912 年 11 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到会实业家一百多人,代表们提出了发展实业的各种计划和提案,并要求政府制定保护工商业的法律,修改税则等。

2】北洋政府农商部成立后,电令各省都督调查实业发展情况,并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专管实业调查和发展实业计划。

3】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实业发展的法律和条例,1912—1916 年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八十六项。解除了开办企业、开采矿产的若干限制,鼓励商人和吸收外资开矿、探矿,取消地区垄断。奖励商办企业,只要符合下列条件,都能得到政府不同等级的奖章:

一、建设工厂制造重要商品者,其资本金在五万元以上,营业继续满三年以上。

二、经营直接输出贸易者,其每年货价总额在十万元以上,营业继续满三年以上。

三、承垦大宗荒地依限或提前竣垦者,其竣垦亩数在三千亩以上。

四、发明或改良各种便利实用之工艺品者,视其种类有一二特色以上。

五、开采大宗矿产纯用本国资本者,其每年矿产税额在二千元以上。

六、从事公海渔业者,其汽船吨数在五十吨以上,帆船吨数在三十吨以上,营业继续满三年以上。

七、捐款或募款设立商品、农产、水产等陈列所,农事、林艺、畜牧等试验场、实业补习学校及其他与此相类之事业者,捐款在一千元以上,募款在五千元以上,事业继续满一年以上。

八、办理商会或农会固有之职务,确有裨益于农工商各界者,其经办满三年以上。

4】政府设立各种示范场所,引导人民创办实业。1915 年农商部在北京成立了劝业委员会,并设立了劝业场和附属商品陈列所、工业试验所,不久又成立了中央农事试验场、气候观察所、农林传习所,并在直隶正定、江苏南通、湖北武昌创办了棉业试验场。

5】统一度量衡。

6】财政。1912-1913年大小借款15000万元左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善后大借款2500万英镑。但是,各种利息、扣用、汇水、贴费损失竟达六千万元左右。

1912—1913 年间的中央财政危机,根源于地方财政危机。辛亥革命当中,独立各省纷纷减免田赋,废除厘金,停征苛捐杂税。由于革命情绪高涨,人民不再如前清时被迫纳税。虽然独立各省因财政困难,不久即恢复赋税的征收,但是新的财政体制的建立相当缓慢,因而各省的财政收入,远远达不到前清的目标。

税收种类主要有:地丁、漕米改征银元,征收田赋附加税,清丈田亩,厘金,常关税,验契和契税,印花税,烟酒税、烟酒牌照税和烟酒公卖,当税和牙税,还有糖税、矿税、茶税、渔业税、牲畜屠宰税等等。地方上还有木税、渔业税、斗税、包裹税、驴税、牛税、花布税、房税、船税、油税、货捐、火车货捐、车捐、船捐、戏捐、妓捐、花生捐、瓜子捐、猪捐、羊捐、粮米捐、商捐、码头捐等等。

上海罢市,有利于国货

二、工商业发展

1.概况。1912—1921 年在北洋政府农工商部注册的企业为794家,比辛亥革命前增加一倍。投资总额达1亿4286万5134元,比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十六年的总和还多三千多万元。1922年以后,中国私营企业大肆扩产,欧美列强重返中国,经营的黄金时期过去,大多数企业负债累累。

1】纺织业。以纺织业为例,辛亥革命前,每年进口大量的棉纱棉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减少对中国的棉货输出,中国棉纺工业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1910 年中国共有纺织工厂29家,外商7家,22家为华商经营,纱锭524009枚;1912 年华商工厂增为24家,纱锭580341;1916 年华厂增为30家,纱锭增为721105枚。

2】面粉业。全国机制面粉厂 1903—1908 年为12家,到 1919 年发展到62家,1920—1921 年更发展到123家,中国的面粉也由过去每年入超一变而为出超。面粉进口不断减少,1912 年为320万担,1913 年为250万担,1914 年为219万担,1915 年迅速降低为15万担;而面粉出口则不断增加,1914 年时还不足7万担,1915 年上升为20万担,到 1918 年达200万担,1920 年更猛增为400万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各国粮食生产减少,迫切需要面粉,中国所产面粉运销英、法、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地,从而促使中国面粉工业得以迅猛地向前发展。

3】缫丝业。1911 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 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 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加,蚕丝出口也逐渐增加。1911 年出口各种蚕丝为7450多万两,1913 年增为8315万两。

4】卷烟业。上海卷烟厂由1910年的1家烟厂发展到1916年的7家。

5】榨油业。中国新式榨油工业,东北以大连、营口为中心,华北以青岛为中心。东北出产黄豆,以生产豆油为主;山东出产花生,青岛是花生油生产的中心;江浙产棉籽,上海多产棉籽油;汉口为桐油集散地。辛亥革命后特别是欧战期间,油料为各国所需,我国旧式油坊不能满足需要,新式油坊应运而生。东北大连 1913 年有新式榨油工厂52家,1919年增加到82家,大多数为华商所开。油料输出也逐年增加,以豆油为例,1913 年输出为49万担,1916 年增加到156万担。

6】火柴业。1905—1913 年我国的火柴厂开设了 52 家,1914—1923 年增加到 113 家。由于国产火柴的增长,进口火柴不断减少。据统计:1913 年火柴进口为568963箱,1914 年就降为476715箱,1915 年降为419468箱。如北洋一厂,开办时资本不过二万元,到 1917—1918 年间竟获利十万余元。

7】造纸、针织、制糖、制烛、食品罐头等工业方面,这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8】采煤业。中国的采煤工业大部分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私营资本投资采煤工业的很少。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采矿,采煤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12 年向农商部领取的矿照为21件,1913 年为32件,1914 年为58件,1915 年猛增为153件,其中以领取煤、铁、金、银矿照的居多。1912年机械采煤量只有516万吨,1919 年增为1280多万吨,1920 年更增加到1413万多吨。例如,纯为私营资本创办的山西保晋煤矿公司,产量增加很快:1912 年产量为21000多吨,1916 年上升为71000多吨,1920年猛增到225000多吨,该矿在 1916 年以前年年亏损,1916 年盈利达四十三万元。

9】钢铁业。1911 年全国钢铁总产量为12万吨,1916 年发展为41万吨。钢铁进口量也在减少,1911 年进口21万吨,1915 年降为12万吨。但控制在日本等列强手中居多。

10】铁路。1912—1916 年,北洋政府为兴建铁路的对外借款共为二亿二千六百七十七万余元。这些借款大多数为北洋政府挪作军事、行政费用,真正用来修路的经费很少。民国后并没有修筑大的铁路干线,只是零星地修筑了干线中所未完成的地段和一些支线。1912—1913 年间修筑了二百五十六英里,1914—1920 年间修筑了八百零四英里。

民国铁路分布图

11】轮船航运业。航业大都控制在帝国主义所办的轮船公司手中。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上海、汕头、广州、杭州等几个大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一些民营的轮船公司。1910 年,中国共有轮船885只,总吨位为88888吨。1912 年为897只,总吨位为95447吨。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商船增加较快。1914年为1147只,吨位上升为96649吨。到 1916 年,猛增到1343只,吨位上升为10万2757吨。1919 年轮船数达到1410只,总吨位上升为15万2585吨。这期间我国船数虽然增长较快,但增加的大多数为小轮船,而且以 4 吨以下的居多数,4 吨以上的较大轮船增长得很少。

12】国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山东机器局、新疆机器厂、成都机器局、江西子弹厂、山西制造局、广州机器局、湖南机器厂等十几个军火工厂,这时都入军阀之手。1904 年袁世凯在德州创办的规模巨大的北洋机器新局所属的十二个厂,成为北洋军阀制造军火的重要工厂。此外,袁世凯于 1915 年筹办了规模较大的河南巩县兵工厂,在湖南新设了湖南兵工厂。

北洋官僚多投资银行。交通系首领是梁士诒,他赖以操纵财政的主要是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成立于1907 年,与中国银行的前身大清银行同时成立。成立时,由邮传部拨资四百万两,集商本二百万两组成,1911 年加募商股四百万两,股票还未售完,辛亥革命爆发,遂中止发售。召集京、津股东会,陆宗舆被选为会长,不久又任总理。民国成立后,北方银根吃紧,该行股票每百两落至二十两。

梁士诒乘机大量收买股票,借总统府秘书长资格,推倒陆宗舆而取得总理。梁将各种交通机关的收入共约千万元寄存该行,又把屡次所借修筑铁路的款项也存入该行,均无需付利息。交通银行因此有了大量存款,信用日增,凭此大发纸币。梁为牢固的控制交通银行,就增加商股。交通银行的股东大多数为铁路、电局的要人,主要也是铁路存款。梁士诒、叶恭绰等把持路政,各路局长大多为梁、叶亲信。他们串通一气,隐匿盈余不报,每年未报之盈余约千余万元。

交通银行创始人梁士诒

13】外资企业。

大战之前英国商品输入占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位,日本次之,美国第三。欧战爆发后,贸易位置则有很大变动,日本占第一位,美国次之,英国第三。日本乘英、法、俄、德等国忙于欧洲战争的机会,利用它地理上邻近中国的优越地位,加紧其独霸中国的侵略活动。据统计,从 1914 年至1917 年间,日本对华贷款总额达到八千一百多万元,其中以交通、铁路、矿山、工厂等部门贷款最多。

1913 年,日本通过借款控制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日本资本家通过横滨正金银行向汉冶萍公司放款一千五百万元,并规定该公司应允在四十年内售与日本八幡制铁所上等矿石一千五百万吨、生铁八百万吨,并以聘任日本财务顾问和日藉工程师为借款条件,从而控制了汉冶萍公司。欧战期间,铁价暴涨,但由于日方限制,价格不能提高,销售也不能自由扩大。“售给日本生铁约三十万吨,矿石约一百万吨。若照当时生铁每吨最低市价一百六十元计价,便可售银一亿四千余万元。可是事实上卖给日本的每吨生铁价格,只有一百二十元。东京市价每吨高达四百八十日元,约合中国六百元左右。只此一项,公司损失三千万元,若与铁砂合计,公司损失一亿一千五百五十万元”。

14】特点。发展不平衡,轻工业居多,重工业少;沿海沿江多,内地西部少;中小企业发展快;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管理落后。

2.荣氏企业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所经营的纺织、面粉工业,在辛亥革命后发展很快。荣氏投资于纺织业,始于 1909 年在无锡创立的振新纱厂,起初资本只有三十万元,纱机12000锭的小厂,经营七、八年成效不大,至 1914 年增加纱锭18000枚。1916 年荣氏从振新分出,独自创立了申新纺织公司,额定资本为30万元,纱锭为12960锭,获得很大利润,1918 年盈利 22 万元,盈利率达 74.2%。随后申新又增建了九个厂,荣氏也成为中国有名的“棉纱大王”。

1902 年荣家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茂新前身),只有石磨四套,日出面粉不过三百包,由于外粉倾销,颇多亏折。辛亥革命后形势好转,营业大有起色。1912 年茂新获利十二万八千两,转亏为盈,除付还各欠外,尚余数万。荣家依此扩大生产,于 1912—1914 年创建了福新一、二、三厂。到 1916 年,荣家茂新、福新系统发展到六个厂,粉磨增加到一百零一台,比创办时增长二十四倍多。1921 年茂新发展为四个厂,福新系统增加到九个厂,日生产面粉七万六千袋,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私营粉厂的三分之一左右。

荣宗敬,生于1873年,荣德生小两岁,江苏无锡人,先世多从事商业。荣宗敬14岁进上海南市铁锚厂学习帐房业务,次年,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钱庄习艺。荣德生15岁到上海通顺钱庄学艺。1896年,荣氏与人合伙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为管帐。头两年,钱庄盈利不多,合伙的三个股东便将股金抽走。从1898年起,广生钱庄由荣家独资经营。为发展业务,钱庄在无锡设了分庄,荣德生任经理,经营上海、无锡以及江阴、宜兴间的汇兑业务。广生业务日益兴旺,盈利节节增加。1908年,荣宗敬在上海投资的裕大祥商号搞投机生意失败,亏银六七十万两,广生钱庄受到牵连歇业。

荣氏兄弟开钱庄的同时,还经营收茧,利用钱庄汇兑,无息使用顾主汇款来大批收购蚕茧,利用与无锡丝厂经理的私交,使蚕茧销售畅通无阻,因而收购蚕茧的业务年年盈利。

1902年,与官僚朱仲甫各出一半股金,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经营工厂内部事务,荣宗敬在上海主管广生钱庄,并负责保兴的对外业务。保兴面粉厂规模不大,只有30余名工人,法国石磨四套,每昼夜出粉300包。开业之初,销路不佳,朱仲甫退出。为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在北方打开了销路,更名为茂新。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茂新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所有砂石杂物一概剔出。茂新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包装美观,1912年初,面粉市场一度疲软,但“兵船”面粉销路仍畅。

棉纺业也是荣氏兄弟经营的重要事业。1905年,荣氏兄弟同荣瑞馨等合股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起初,纱厂因经营不善,大亏。1909年,人事改组,荣宗敬任董事长,荣德生任经理,经过一番整顿,度过难关。到1915年,荣氏兄弟以股东之间矛盾为由,退出了振新纱厂。

1912年9月,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荣德生以无锡商会会员代表身份出席会议。会上,荣德生主张扩充纺织业,增设机器制造厂,以轮船、火车、农、矿、军械制造等为主,由国家发起然后招商筹办,并要求政府派学生出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会的一些政界名人,也发表了鼓励办实业的演说,荣德生很受感动。加上茂新面粉厂获利甚丰,荣氏兄弟办实业的热情更加高涨。1912年,他们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1913年冬和1914年夏,他们在上海创办福新二厂和三厂。

一战爆发,欧洲各交战国粮食生产锐减,向国外采购,上海机制面粉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荣氏兄弟于1915年收买上海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1917年将在上海租办的华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六厂。1918年在汉口兴建福新五厂。1916年,收买了无锡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到1919年,茂新、福新面粉系统共有8个厂。荣氏兄弟获得了“面粉大王”的称号。

他们的经营之道主要有:一是充分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洋行订购机器,以此来不断扩充生产设备。二是依靠信誉,大量抛售远期栈单,作为调度资金的手段。三是采取控制原料的办法,抢先买下大量的新麦,以维持长期不断的生产,这样便使自己的企业在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四是十分注意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他们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之所以光滑洁白,除选用优质麦为原料外,还由于在生产中使用了漂白剂。此外,为适应顾客的心理,他们还采用上等白布制作比其他厂家更大的面粉袋,并且适应一般人的侥幸心理,在面粉袋里放铜元,作为“彩头”以扩大销路。

1916年,在上海招股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确定资本为30万元,分作3000股,荣氏兄弟占60%,荣宗敬任总经理。公司的经营大权、财务调度、各厂成品销售、原料和物料的采购,以及人员的雇佣和调动等权力都由总经理掌握。申新纺织无限公司成立后,发展很快。到1918年,盈利达22万元,为1916年该厂盈利额的11倍。1917年,荣宗敬买下上海恒昌源纱厂,1919年3月,改称申新二厂。

1919年,爆发五四爱国运动。上海棉纺织业积极响应,举行罢市,荣宗敬发表讲话,认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些“不良分子不顾民心”,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致学界罢课,商业罢市,农工辍工,风潮飘荡,全国风靡,人心一致,众志成城。”荣氏兄弟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派熟悉国外情况的人至欧美考察,购买新式机器,联合同业组织了面粉和纱布交易所,申新不仅做多头,大量购进棉纱来哄抬市价,而且大量抛出棉花来压低花价,谋取更大的利润。

荣氏兄弟接受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从190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小学,竞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小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场,供学生实习用。毕业生在荣家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申新纺织厂在这期间也发展至4个厂,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增长了9.4倍,其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同期全国纱厂及民族资本纱厂的速度。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

1922年,西方列强卷土重来,荣氏企业在内外压迫下,申新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为了加强竞争,荣德生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厂实行管理改革,聘用专家和技术人员替代工头管理生产,并制订出一整套厂规条例,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荣宗敬立即发表宣言:“自五月卅日南京路发生惨剧以后,凡我同胞,莫不切齿痛恨,致酿成罢课、罢市、罢工之举行……现在家常日用与夫个人生活所必需,实以舶来品占居多数,每年流出之金钱,何以胜计,漏卮不塞,困穷立待。兹由鄙人发起,自6月1日起,凡在本公司范围以内之同仁,一律不购买舶来品。”《锡报》1925年6月26日报道说,“自沪案(五卅惨案)发生后,本邑各界捐款助沪工者颇为踊跃,昨本市西门外申新第三纺织厂主人荣德生君,因鉴于沪上罢工工人失业日久,亟应量力救济,愿将厂中端节筵资一百万如数捐助。”荣家企业在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高潮中开始转亏为盈。1925年先后收买上海德大纱厂建立申新五厂,租办常州纱厂成立申新六厂。

1927年,荣宗敬因抵制国民政府摊派的“二五库券”而遭到通缉,被迫屈服,购下了摊派的“库券”。为了拉拢荣宗敬,国民政府让他担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取得银行支持,申新又增添了3个。到1931年底,荣氏申新纺织系统发展到9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拥有纱锭46万枚,成为规模最大的民营棉纺织业资本集团,获得“棉纱大王”的称号。

这时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00万元,负债却超过6300万元,大部分厂子被抵押了出去,国民政府实业部企图用300万元的低廉价格将荣氏企业据为己有,慑于社会舆论,实业部不得不放弃。

抗战爆发,荣氏大部分企业未向内地迁移,损失惨重。上海除申新二、九两厂因开设于租界,白天勉强开工,其余各厂均遭破坏。荣宗敬因企业损失严重,曾一度参加了日本策划成立的“上海市民协会”,爱国者及时指明了该组织的反动性质,1938年1月避居到香港,在香港逝世,享年65岁。

荣宗敬去世后,荣德生由汉口返回上海,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这时,荣氏企业多由子侄经营,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迁入西南和西北,为支援抗战起过作用。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积极恢复茂新一厂,并于1946年在上海组织“天元实业公司”,在无锡开设天元麻毛棉纺织厂。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厂与上海几家大面粉厂合作组织同业联营组织“五厂公证”,在国民政府粮食部的支持下,曾垄断了小麦的采购,并且操纵了面粉的销售。1948年,由荣德生主持将申新二、三、五厂和茂新厂组成总管理处,并出任总经理。

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有过幻想,想通过国民政府向日本索取赔偿,还想得到国民政府的帮助来发展荣家企业。1945年,他向国民政府进言,要求稳定货币,建立威信。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的幻想完全破灭了。无锡解放时,他留了下来。

荣德生于1948年下半年制止将申新三厂机器拆迁运台湾。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务。1952年7月,逝世,享年77岁。

3.周学熙

(传记略)

4.楚兴公司

清末武汉纺织工厂主要是张之洞创办的纱、布、丝、麻四局,辛亥革命前夕,经营大多无利,时常关厂停工。1913 年以徐荣廷为首的资本家租办了官办的纱、布、丝、麻四局,组成了楚兴公司。经过整顿,大有起色,布匹销售供不应求,除了支付 1913—1914 年的租金外,每年净利都在 15%以上。1918 年,楚兴公司又在武昌开办了裕华纱厂,以后逐步形成资本雄厚的裕大华集团。

裕华纱厂。女工晨操。

5.简氏兄弟企业

侨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所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06 年成立于香港,最初资本不过十万元,辛亥革命后资本发展到一百万元,1918 年增资到五百万元,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开设了分厂,规模逐渐扩大,盈利也增长很快。1920—1921 年盈余达四百多万元,从而能与外国资本经营的英美烟草公司相匹敌。

《大公报》

(传记略)

6.刘鸿生

刘鸿生, 1920 年创办鸿生火柴公司,最初资本不过十万元,后来发展为规模巨大的大中华火柴公司,所产火柴行销长江流域和两广、闽浙地区。

(传记略)

7.张謇。大生资本集团。

(传记略)

8.民生公司。私营航运业。

9.范旭东。永利制碱。硫酸铔厂。

范旭东,1883年生于湖南湘阴。6岁父逝,家境贫寒,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1892年,兄范源濂任塾师,得以继续求学。范旭东自幼从姑母学诗书,范旭东随范源濂致力于维新,1900年,参加汉口唐才常举义失败,随兄赴日留学,考取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1910年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次年回国在天津制币厂任总稽核,最终辞职。与人合伙开办石墨坩锅制造厂。1912年7月,范旭东在农商部任职,次年被派往欧洲考察盐务。集资5万元,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5年8月塘沽厂投产,次年,第一批国产精盐运往天津销售。

一战爆发,纯碱奇缺,独霸我国碱业的英国卜内门公司囤积居奇,上海、天津等城市的食品业和用碱工业被迫停产。1917年10月,北洋政府批准永利原盐免税并通令在永利厂址百里内不得再设同类工厂。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成立,招募银元40万。为了摆脱困境,他派陈调甫赴美考察物色人才,以高薪先后聘请了留美化工专家侯德榜和美国工程师李佐华,经过多年的技术钻研,终于解决了大现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永利1924年8月开工生产。回忆当时的情景,范旭东说:“侯先生奋不顾身,寝馈于工厂,从事死拼,先后四五年……煞费苦心。”

6年的设计安装耗资160万元,出的碱红、黑相间,被迫停工。范旭东派人出国学习、借用久大资金、裁减人员。英国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企图吞并,都被范旭东采取措施击破。1925年8月又发生范旭东被绑票事件,反动政客郝鹏讹诈13万元。侯德榜在美国几经周折,终于查明新制碱失败的原因是干燥锅品质太差,买得新干燥锅回国。1926年6月,永利重新开工,每日生产优质纯碱30吨以上,“红三角”牌纯碱参加在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红三角”牌纯碱获奖后,永利碱厂的产品销路大开,产量不断增加。1926年产量为4504吨,1931年为23442吨,1936年为55410吨。

永利办起来后,范旭东又着手创办制酸工业。1929年1月,范旭东给实业部打报告,提出了以2000万元发展纯碱、硫酸、合成氨、硝酸等工业的计划。1933年11月,范旭东正式呈文政府备案承办硫酸铔厂。1934年4月,范派侯德榜等人赴美考察,引进硫酸铔厂技术设备。经过两年筹建,1936年被批准为特许公司。1937年2月,南京硫酸铔厂竣工,首次试车成功,日产硫酸铔250吨,硝酸40吨。

七七事变后,永利碱厂被日军占领,日军进攻上海,范旭东组织南京硫酸铔厂全体职员赶制军需炸药,支援抗战。日军曾三次轰炸南京硫酸铔厂。范旭东与侯德榜有组织地把部分人员、主要机械设备迁往内地,有的笨重设备不便转移,则拆下投入长江,不为敌用。范旭东决心为中国再创立一个化工中心,碱厂厂址选定在四川省犍为县岷江畔五通桥的老龙坝,1938年8月,范旭东派侯德榜等人到欧美考察,侯德榜不负厚望,经过五百次试验,新法制碱终于宣告成功,1941年3月,范旭东将新的制碱方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940年10月,范旭东赴美,运回机器设备200辆运货卡车。太平洋战争爆发,范被困香港,至1942年3月才回到重庆。

1944年11月,范旭东赴美出席战后工商国际开发会议,与美国华盛顿进出口银行商约借款,美方破例以优惠条件借款1600万美元,只要中国政府担保,即可履行放款手续。不料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互相推诿,迟迟不给答复。

1945年10月1日,范旭东突然病倒。10月4日下午3时病逝于重庆沙坪坝南园寓所,享年62岁。

10.三北公司。私营航运公司。

虞洽卿,1867年生于浙江镇海。12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15岁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因脑子灵,会盘算,做事勤快,心细,有眼光,很受老板的赏识。第二年,他由学徒升为跑街,负责联系业务。之后,他出银二百两加入瑞康行,成了股东。为了更好地跟外国人打交道,他进了一家私人补习夜校学习英语,英语水平提高很快。他注意阅览《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德国洋行急于脱手一大批颜料,一些商行怕颜料质量有问题难销。虞洽卿通过看报知道德国人急于出手是因为欧洲正在打仗,德国人要马上回国。于是虞洽卿将颜料全部买下,后来情况果真如虞洽卿所预料的,瑞康行因而发了大财。

1905年,虞洽卿等发起组织“万国商团”中华队,维护中国商人利益。1907年,虞洽卿担任了上海总商会会长。1908年,虞洽卿等旅沪宁波人发起开办“上海四明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兼办储蓄、发行钞票。先后在宁波、温州、汉口、南京、苏州、杭州、绍兴及上海、香港等处设分支行或办事处。股本总额由150万两到“国币”400万元。

1909年,虞洽卿上书清政府,要求筹办“南洋劝业会”,1910年1月25日,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规模盛大的全国性博览会,分设教官馆、工艺馆、农业馆、美术馆及卫生、武备、机械、通运、水族等馆。各省区分别建馆的还有北京、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暨南(包括南洋华侨)等十六个馆,另外还有江南制造局出品陈列馆,广东教育出品陈列馆和两个陈列外国产品、供人观摩的参考馆。这些馆除陈列各地特产外,也展出一些名胜古迹的模型、文物以及从海外引进的新奇产品。整个展览会上的展品共达100多万件。另外,劝业会还附设马戏场、动物园、植物园、娱乐商场等。南洋劝业会历时半年,观摩交流者达20多万人。

虞洽卿一生不愿做官,他说,“做官如做戏,我做生意还来不及,还做啥戏!”然而,他十分懂得政治与商业的关系。辛亥革命期间,虞洽卿开始与同盟会接触。他组织革命军饷征募队,积极资助革命党人陈其美开展活动。1911年11月,上海起义,虞洽卿被陈其美派去苏州游说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成功。在革命军攻打南京的战斗中,虞洽卿代江浙联军向外国人购买枪械,亲自押运子弹到南京支援浙军。

1918年,虞洽卿与闻兰亭、李云书等在上海发起组织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大发其财的同时,暗通孙中山,他结交了一大批国民党以后的军政要员如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蒋介石等人。1920年4月,虞洽卿当选为全国工商协会会长,确定了敦促和协助政府实施改良税则、保护专利、奖励发明、改善交通和金融等措施为该会的活动方针,他还亲自到北京、南京为修改税则而奔走。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虞洽卿召开总商会大会,成立上海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为了与英国殖民当局交涉,工商学联合会提出条件17条。总商会删去17条中有关撤退海军陆战队,解除商团及巡捕武装,永远撤退英、日驻军,取消领事裁判权,高级巡捕中华人应占半数及工人罢工集会自由等4条,改为13条,遭到工商学联合会登报反对。6月26日,上海总商会宣布罢市结束。

五卅运动中,上海总商会积极募捐,援助罢工工人。从1925年6月到次年6月底,募捐总计洋236万元,银43.3万两。这笔巨款,是罢工工人生活费的基本来源。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李立三曾说,“虞洽卿的捐款,我们随时要,他随时拿”。

北伐胜利进军,1927年3月6日,蒋介石来到上海,虞洽卿连夜见蒋,商量替蒋介石筹措军饷,第二天,召开上海商业联合会会议,商界全力支持蒋介石。虞洽卿还将自己的10万元作为“慰劳费”送给蒋介石。

航运业是虞洽卿经营的重要部分。1909年,他发起成立“宁绍轮船公司”,任总经理。因宁绍公司是股份公司,他的股本不多,总经理上有董事会,很难让他施展抱负。1913年,他独资创办“三北轮船公司”,在家乡浙江龙山修筑海堤,建造码头,购置三艘百吨小轮,行驶于宁波、余姚、镇海、舟山等地。到1916年,三北公司买进了“宁兴轮”,参加沪甬航线。公司的资金从20万增到100万。以后又盘进英商鸿安轮船公司,开辟了南北洋航线。到1919年,三北公司资本增到250万。盘进肇成机器厂,改名三北轮埠公司机器厂,专门修理三北、鸿安、宁兴公司的船只,也能制造一些小型船只和拖轮铁驳及长江各埠的趸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轮船回国,一时船少货多,三北公司获利很大。虞再为三北公司添资百万,购置江轮五六艘,发展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线。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纷纷重来,三北公司没有能力与之竞争,亏损很大。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三北公司损失巨大。有3万吨船被政府征用炸沉,用来封锁江阴要塞。另有2万吨行驶长江,吃水深,不能进入川江。

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一时也无法活动。不久,经意大利驻沪领事的同意,三北公司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队,挂上意大利国旗航行。虞洽卿借自己是上海难民救济会理事长之便,借战时上海租界粮食紧张之机,募集大笔款项,用三北公司轮船到西贡、仰光运大米到上海,获利颇丰。同时,他向香港汇丰银行借款,在香港向挪威华伦洋行购进3艘远洋轮船,以“华伦银行”代理的名义,让这3艘远洋轮船挂上挪威和巴拿马国旗搞运输。这样,虞洽卿经营的三北公司船队重又活跃起来。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上海的租界成了“孤岛”,虞洽卿仍留在上海。日本人为控制上海,企图拉拢虞洽卿,虞洽卿接到蒋介石两份电报,一电劝他到内地从事工商业建设,一电问他何日启程。为了躲避日军及汉奸的威逼利诱,虞洽卿通过国民政府在上海的地下人员于1941年春离开上海去重庆。

1941年夏,虞洽卿一路上看到陆上运输在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到重庆后,与王晓籁、朱联馥等组织“三民运输公司”,经营水陆运输,水路有原三北公司在川江行驶的几只轮船,陆路是汽车运输。他到昆明与龙云接洽,和西南财阀缪云台合资开办了“三北运输公司”,购到美国道奇牌卡车3百辆,从缅甸仰光贩运国内很需要的汽车零配件、五金器材等到四川。虞洽卿弄到一张蒋介石的“手谕”,写明“抢运物资”,沿途军警不得留难。这样,虞洽卿进川不久,又发了大财。1945年4月,虞洽卿在重庆逝世,终年78岁。弥留之际,他嘱赠黄金千两给国家,支持抗战。

三、农牧业

1.旗人官庄。本来有优待条件保留,但革命后佃户普遍抗租,旗人大批出卖土地,落入汉族地主手中。

2.开荒。政府鼓励垦荒,沿海、沿江、沿湖、边地垦荒比较多。

3.商品经济发展。清末有“棉铁救国论”,棉纺织业发展,带动棉花种植扩大。缫丝业发展,带动桑蚕业发展。烟草业发展,带动烟叶种植发展。大豆出口增加,带动种植面积扩大。榨油业发展,带动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面粉业繁荣,刺激小麦种植扩大。茶叶受印度等地排挤,种植加工萎缩。

4.土地兼并加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