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和职务都不算高,40岁的刘震为何能位列上将?这两点很重要

战火硝烟已远,和平年代仍充满着对革命先辈们的敬仰。在那个艰难岁月里,许多普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今日的繁荣昌盛。其中,一位年仅40岁的开国上将尤为引人注目——刘震。他是如何以平凡的出身和看似不足的资历,最终获此殊荣?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个低调的开端


1915年,刘震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3岁时他就加入了儿童团,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15岁便投身赤卫队,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历练。直到18岁,他加入了著名的红25军,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那是一段坎坷而艰辛的岁月。刘震随红25军长征,在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师。战火硝烟中,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团政委,远远谈不上任何足以封爵的资历和职务。事实上,想获得开国上将军衔,有一条硬性要求——在红军时期至少要担任过师长职务。而刘震只是73师的政委,距离资格还有一段距离。

东北民主根据地的开拓者


抗日战争结束后,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的刘震奉命开赴东北,部队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刘震出任了二纵司令员,政委则是他多年的老战友吴法宪。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二纵可谓是出将入相,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三下江南、夏季攻势还是辽沈战役,二纵都是位列前茅的王牌主力。甚至有资料显示,二纵的歼敌数量在东野排名第一。如此骄人的战绩,自然与司令员刘震的英明指挥分不开关系。

尽管在解放战争期间,刘震最高职务只是兵团副司令员。但他无疑已是出类拔萃,人才难能可贵。正是这一段传奇经历,为他日后封爵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中的传奇 

战火随即燃向鲜于敏,刘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在这场战役中,他再次施展出杰出的指挥才能,使我空军击落美军大量飞机,赢得“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空军力量之一“的赞誉。

每一次空战的胜利,都让志愿军和人民倍感振奋。毛主席更是对刘震连次加赞,誉为“甚好甚慰“、“祝贺“。直到晚年,老人家都未曾忘怀这位开国上将,赞颂他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之一。

一代名将的蜕变


战火结束后,刘震一直在空军系统服务,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不过,由于与时任空军政委吴法宪的矛盾,他一度受到排挤,幸得毛主席和周总理相救。

1973年,刘震转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后又出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他不顾酷暑严寒,实地考察新疆地区,制订了详细的边防建设规划。可见,这位老将军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始终谨记于心。

1980年,刘震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并在随后的两次党代会上当选中央委员。直到1992年8月,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与世长辞,留下了光辉的一生。


总的来说,虽然刘震的资历和职务“都不算高“,但他在东北、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无疑成就了这一殊荣。更重要的是,他那热忱的革命心,精通兵器的技艺,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才是真正使他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一代名将就这样留下了永垂不朽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