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家新能源企业,如何拓展全球业务版图?|制造业出海

“优质产能不会陷入产能过剩,恰恰相反,工厂订单已经多到来不及生产。”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总经理陈义夫说。

他解释,除了产品端持续迭代以及开发“人无我有”的产品,内部成本把控也在逐步优化,最新的第五代生产线,在产能提高50%情况下,成本还能持续优化。

在近日举行的2024SAP中国峰会媒体沟通会,陈义夫就智能制造、出海等话题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

用AI减少简单重复劳动

星源材质是首家提出“动力锂电池隔膜”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锂电池隔膜产品的研发、制造、生产、销售。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已经超过有接近85%的隔膜份额由中国企业提供,而星源材质是行业标杆型企业。

陈义夫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把原来比较宝贵的人力,从机械性重复性劳动,录入数据或者搜寻数据的工作,解放到更具有创新性,更具有创造价值的岗位上。

“比如,工程师需要找一个数据,通过AI助手或者中台,能够快速定位,辅导他做出更为理性合理的决策。”陈义夫举例说。

目前,公司成立了智能制造中心,将IT和OT合并一起,以减少数字化阻力。陈义夫说,这正是数字化作为“一把手工程”的原因,公司董事长一直和各个部门负责人,持续性强调数字化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公司未来管理升级的急迫性。

陈义夫说,全球化运营,是当下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目标,企业在多个基地有生产工作要进行,也就意味着管理层需要同时管理几个基地的经营,可能每月每周都需要随时掌握经营状况。

尊重各地不同习惯与律法

作为外贸“新三样”的重要内容,星源材质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从2020年开始,星源材质即在欧洲布局,2022年5月实现欧洲一期工厂投产;东南亚方面,选址马来西亚槟城州;未来还将考虑拓展北美业务。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属地化生产阶段。陈义夫说,在海外比较重要的市场和地区投建工厂,即便未来政策调整、地区条件发生变化,也能够持续在当地提供产品。

“比如到了马来西亚,必须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在设计工厂时,必须要考虑到当地雇员固有的生活习惯,需要为在地雇员提供当地化的饮食。”陈义夫说。

槟城州是华人最多的省份,这是星源材质落户当地很重要的考量,陈义夫说,不能把国内那一套模式搬到国外来,而是要考虑后续招工,包括和雇员交流、构建企业文化时,能够有更好更紧密衔接。

而欧洲和中国在观念上有很大不同。欧洲对于福利、社会责任非常看重,最近,星源材质在欧洲赞助一支女子足球队。此外,星源材质在欧洲也会推动当地文化活动,邀请当地居民参与,以便建立起比较好的形象。

陈义夫重点提到,欧洲非常关注ESG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隐私保护。GDPR等法律法规,非常具体地告知,欧洲雇员所有的信息哪怕是中国派驻过去的,都必须要留存在当地,而不能和总公司有传输行为。

使用同一套系统

出海步入深水区,星源材质也将过去使用的ERP系统切换为统一的系统。

陈义夫坦言,此前,国内已经有一套完整的ERP系统,但在海外使用有一定限制,倒逼公司在当地选择小型的ERP,承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

“尽管功能非常完善,但我认为它和中国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理念还是有一定差异。ERP不是简简单单的工具或者数据的排列组合,更多体现的是企业对于经营管理的理念、模式的设计。”陈义夫说。

为此,星源材质将使用不那么顺畅的ERP系统进行了切换,以便不同生产基地,也能通过一套平台,实现数据彼此之间的交互。

“现在国内头部企业在出海时,也基本会选择头部软件企业。”陈义夫打了比方,汽车行业会要求客户把存储的数据,如双方之间谈定的成本、价格,都能够呈现在数据系统中,双方都可以看到。如果供应商能够进入到这个体系,对大家来说都很方便沟通。

南方+记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