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连下五步妙棋,吴旭君回忆起往事,直言:伟人高瞻远瞩

毛泽东主席是一代伟人,他的智慧和远见远超常人。在他晚年的时候,为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目标,他精心谋划并行动,一步一步推进这一进程。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护士长吴旭君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她回忆往事,直言主席的确高瞻远瞩。到底主席采取了哪些行动?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细节?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伟人的睿智和魄力。

一. 试探美国心意,斯诺为"红娘"

1970年的国庆节那天,毛主席心情格外欢愉。他的老友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携妻子应邀来到北京,主席亲自前往天安门城楼接见。

当天,成千上万民众汇聚天安门广场,欢呼雀跃。他们用嘹亮的呼声表达对领袖的无限热爱与敬意。毛主席笑着挥手,脚步稳健地走上城楼,与斯诺夫妇亲切会面。这位老朋友曾在延安插队,对中国革命了解颇深。二人相见甚欣,话题很快就延绵至中美关系。

观礼结束后,吴旭君追问缘由,不解斯诺为何如此受重视。毛主席含笑解答:"这只是一次小小试探,看看美国对缓和关系的反应。"他坦言,中美正值外交冰封期,必须主动寻求转机。而中苏关系也出现裂痕,与美国接近成为必然选择。

第二天,毛斯诺在城楼上的合影就登上了国内外报纸头版。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强烈反响。美国总统尼克松随后致电,对中方释放友好信号表示欢迎。这让毛主席有了进一步行动的勇气和信心。

1970年12月,毛主席再次会见斯诺,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流。吴旭君从报纸中窥知端倪,主席向她透露,自己已与斯诺探讨过通过乒乓球外交来增进中美友谊的设想。这番试探让外界对中美关系的转暖充满期待。

可以说,斯诺扮演着"红娘"角色,为中美两国重修旧好搭建桥梁。毛主席对此评价:"尼克松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由此可见,他对改善中美关系势在必行,斯诺正是理想的牵线人选。作为记者,他立场公正,不偏不倚;同时对两国国情了解深刻,更有促成中美接触的诚意和能力。

毛主席运筹帷幄,于1970年开启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序幕。但这只是他一系列部署的开端,未来还需继续行动,他期望最终能与尼克松亲自会谈,化解两国矛盾,实现关系正常化。

二. 乒乓外交破冰,邀请美队访华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这场赛事原本只是项普通的体育赛事,却因一件突发事件,成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导火索。

比赛期间,毛主席对涉及中国代表团的每一条消息都高度重视,时刻予以关注。他曾特别吩咐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务必将相关新闻逐一汇报。

有一天,吴旭君在述评一则新闻时,毛主席的眼睛一亮,连连表示赞赏。原来,一名美国运动员在完成训练后,误入了中国代表团的大巴车厢。这名运动员有些尴尬地说:"抱歉,我上错车了。"

很快,我国队员庄则栋站起身来,笑着对他说:"没关系,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我们欢迎你。"这番话语简单朴实,却展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毛主席高度赞赏庄则栋的表现,认为他"很有政治头脑"。作为领导人,他意识到这一小事足以体现两国人民渴望友谊的心愿。因此,他决心把握这个契机,推动中美关系实质性改善。

就在世乒赛将落幕之时,毛主席突然下令,准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此前他已阅批了一份文件,决定不邀请美队。但在吴旭君的回忆中,当晚他突然叫住她,吩咐立即通知外交部,邀请美国代表团访华。

第二天一大早,当见到吴旭君时,毛主席的第一句问话就是:"我昨晚交代你的事办了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他终于放下心来。毛主席解释说,邀请美国队访华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体现了民心所向。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首次访问中国,实现了中美之间的"破冰"。当时的美国乒乓球队长科茨甚至开玩笑说:"我们是外交使节,不是运动员。"访问期间,中美双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为改善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不久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1972年2月,尼克松成为继访华后,第一位踏足中国的美国总统。这一切,缘于毛主席及时捕捉"乒乓外交"这一历史机遇,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三. 秘密新增元素

除了外交行动,毛主席还在文化领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举措,为中美关系改善营造良好氛围。

1970年,中国文联发起了一个题为"阔别已久的朋友"的征文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以诗歌、小说等艺术形式表达对美国人民的友好心愿。主席亲自部署此事,他希望通过文艺作品,在中国人民中掀起一股重视和渴望中美友好的热潮。

当时,中美关系仍十分紧张,双方都对对方存在一定戒心和偏见。主席认为,只有让中国人民真正理解和热爱美国人民,中美关系的改善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主席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活动,不仅事先作了全面部署,而且在作品评选时也亲自把关。他反复研读获奖作品,对其中体现出的友好理念予以肯定。有些作品写得格外出色,主席还要求有关部门印发下去,以供群众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主席成功将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愿望纳入到了主流舆论之中。各大报刊不断刊载相关作品,电台也反复播放获奖作品朗诵,使之深入人心。当时一种主流观点在中国社会渐渐形成,那就是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应该放下偏见、重修旧好。

主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步骤"。1971年4月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就被这股强大的友好氛围所感染。他们不仅获得了热情接待,更被中国民众的善意和友爱所打动。

此外,主席还非常关注国内有关中美关系的学术研究。他曾专门批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支持美国问题研究,鼓励有识之士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建言献策。在主席的直接关注下,中国学界对美国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出了理论支撑。

可以说,在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上,主席兼顾了外交、经济、文化、学术等多个领域,采取了包括传统外交和舆论宣传在内的多种方式,为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推测尼克松当选,中美关系转机

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毛主席格外关注的一件大事。他对于谁能最终当选,并无偏好,只盼选出一位有理性、能够与中国对话的新总统。

早在大选前夕,毛主席就密切留意美国国内舆论走向。他明白,美国民众普遍厌倦了越南战争的泥淖,渴望改变对外政策。因此,他推测尼克松这位"主张实用主义"的老对手,能够获得选票优势。

果不其然,1972年11月7日,尼克松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对手,连任总统一职。这一结果无疑让毛主席喜出望外。尼克松对华政策较为温和,曾亲口承诺愿与中国对话;此外,他还是1972年2月访华的功臣,因而必将延续改革开放的进程。

随着尼克松的连任,毛主席见到了中美关系转圜的希望。他高度重视这一机遇,并即刻采取行动,以保驾护航。

当时中国驻美大使黄华正被召回北京述职。在会见黄华时,毛主席着重向其强调:"现在尼克松已经连任,我希望美国政府会考虑改善同我国关系。如果他们有这个意图,我们就欢迎。"

可见,在主席心中,尼克松的当选无疑将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实现根本转折的关键。他要求中国外交官们时刻准备着,只要尼克松伸出橄榄枝,中方就要立即做出回应。

1972年12月,尼克松在竞选活动中一再表态,誓言致力于东西方缓和关系。消息一经传至北京,毛主席即刻吩咐身边工作人员:"要密切注意有关美国政府改善中美关系的任何动向和言论。"显然,他对尼克松新政权抱有无限期望。

这一时期,北京的中南海也一派忙碌景象。中央对外事务领导小组成员每周都要开会研究中美关系,并将最新情况及时汇报给毛主席。无论对方释放出哪怕一点积极信号,主席都会仔细分析,权衡中方的应对策略。

凭借远见卓识,毛主席很快就看到了中美关系转机的曙光。1973年2月,在中美关系长期对垒的背景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主席对此事高度重视,指示相关方面要全力以赴,抓住机遇,与美方就重建邦交进行深入磋商。他希望中美关系新机遇能够得到良好把握,不让它就这样逝去。

五. 诗意邀约尼克松

1975年4月10日,越战结束,美军最终全面撤离越南。此役美国元气大伤,也让尼克松政府颜面无存。

面对国内舆论的强烈批评,尼克松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与中国拉近关系以寻求突破。毛主席很快就嗅到了这股转机的味道。

当年8月,主席专门召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开会研究中美关系发展问题。会上,他先是回顾了两国关系缓和的来龙去脉,随后明确指出:"现在是抓住时机,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的大好机会。"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主席提出了一个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构想:邀请尼克松来华访问,双方最高领导人面对面对话,畅所欲言,统筹解决两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主席解释说:"邀请尼克松来访问的提议应该来自我们。我们不能等待美国人提出,那是由我们发出邀请才更体面。同时我们也要抓住有利时机出手,争取在尼克松本人当政的时候进行这一访问。"

言下之意,主席担心尼克松离任后,双方磋商的推进再次陷入困境。他深知时间紧迫,行动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历史机遇就会一去不复返。

经过仔细思考,主席最终提出,采取诗意邀约的方式:"邀请尼克松访华的话,我们可做一首诗,其中洋溢友好诚意,让他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主席认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能传递出更加善意、隽永而不做作的邀请。相比单纯发函,诗词显得更加高雅大气,也更有利于打动对方。

在诗词的最后一联,主席亲自加上了:"风雨如磐,当重温冰释前嫌,敦聘罔畏,兮"。这句诗极富诗意,既表达了欢迎之意,又展现了中方理解美方的诚意。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正式代表政府致函尼克松总统,转达了诗意邀请,表达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相见的愿望。这封诗意邀约一经发出,立即在美国引发热烈反响。美国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这么做既彰显了诚意,又体现了对尼克松的礼遇。

半个月后,尼克松正式接受了邀请,双方开始就其访华的时间、路线等细节进行磋商。

1976年2月17日至1976年3月5日,这位主张实用主义的老对手终于作为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来到神州大地,与主席及其他中方领导人举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晤。

这次访问对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实现了两国领导人直接对话的愿望,为两国通过谈判解决分歧扫清障碍。中美自此开启正常外交关系,走上了相互理解、互利共赢的道路。

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主席的诗意邀约是"别具匠心的创举",为两国重启对话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诚如主席所言,两国之间的"前嫌"经过此次历史性会晤终已"冰释"、"重温",相互敞开怀抱,展现出团结友好的诚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