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携手保护“神话之鸟”16年 去年观测数量达221只创历史新高

前几天在闽江河口湿地拍摄到的中华凤头燕鸥。董帝伟 摄

这几天,福州市观鸟爱好者多次在闽江河口湿地,拍摄到“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在觅食、散步。据了解,自2008年起,两岸开展了长达16年的保护合作行动,福州与马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讨会,协同开展资源调查、技术共享活动,积极开展种群保护和恢复行动,促进种群数量稳步上升。

“小管”推动福马协作

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种,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极危物种,2023年观测的数量为221只,创历史新高。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直到2000年,人们对中华凤头燕鸥仅有6次确切的观察记录,因其行踪莫测,被称为“神话之鸟”。

1937年至2000年,中华凤头燕鸥“销声匿迹”了63年,很多学者认为已经灭绝。2000年8月,台湾鸟类摄影家梁皆得在马祖列岛拍摄纪录片时,偶然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其中包括4对成鸟。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国际鸟类学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闽江河口湿地首次观测到两只中华凤头燕鸥。

2008年7月20日,福建省观鸟协会会员与台北市野鸟学会会员,相继在闽江河口湿地和马祖,记录到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华凤头燕鸥,他们为其取名“小管”,两地决定共同营救“小管”,想要帮助它取下塑料管以解困。

这一事件无意间证实了,福州与马祖的中华凤头燕鸥为同一种群:它们在闽江河口湿地觅食,在马祖海岛繁殖。“两岸一直以来密不可分,携手保护‘神话之鸟’至关重要。”2023年底,在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举行的海峡两岸中华凤头燕鸥保育交流活动中,台北市野鸟学会代理副总干事蒋功国说。

两岸开展保护合作16年

从2008年起,两岸开展了长达16年的保护合作行动,福州与马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讨会,协同开展资源调查、技术共享活动,积极开展种群保护和恢复行动。

2015年6月,一只雌性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的铁尖岛出生,被昵称为“马妞”,同年7月18日由台湾大学袁孝维团队及台北鸟会环志并野放,脚上装戴编号为“A74”的蓝白足旗,成为全球第一只被环志的中华凤头燕鸥。

环志,是为鸟类制作“身份证”和“旅行护照”。研究人员进一步追踪了解到,“马妞”每年夏天都会回到出生地马祖,在繁殖期会频繁往返于马祖和闽江河口之间,2023年,闽江河口湿地多次观测到“马妞”。它已成为闽江河口湿地和马祖的鸟类明星,受到广泛关注。

福建省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告诉记者,自2004年第一次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福建省观鸟协会保育小组队员们就与台湾的鸟类保护研究组织合作,在福建2000多座沿海岛屿开启了“神话之鸟”的追寻之旅。

2018年,根据台湾大学和台北市野鸟学会提供的一份GPS定位图,福建省观鸟协会把目光锁定在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的四姆屿。通过燕鸥模型和鸣叫声等社群招引手段,2022年,队员们吸引到了7只中华凤头燕鸥和800多只大凤头燕鸥。

2023年底,两岸联手发布数据:2023年度全球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达221只,创历史新高。(记者 徐文宇)

来源:福州新闻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