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害中国农民数千年,讨厌到人人喊打的蝗虫,为何如今不见了?

曾经人人喊打,祸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蝗虫如今为什么不见了?蝗虫变少,未必是件好事!

中国自古以来有三大灾:旱灾洪灾蝗灾这三大灾狂虐中国农民数百遍,危害性非常大,灾难过后往往是赤地千里,流民多时能达到上百万,好多百年基业的王朝一次大灾过后直接嗝屁。

旱灾和洪灾可以理解,大自然的力量很难抗衡,这蝗灾的威力有这么大吗?小小的虫子,人类还对付不了?

蝗虫有多可怕?

一只雌虫能够产下80—120颗卵,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令人惊讶,但更恐怖的是,有些种类的雌虫在繁殖高峰期,甚至能产下高达1000粒左右的卵。这种强大的繁殖力,确保了即使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蝗虫也能保证种群的延续。

生的多也就罢了,蝗虫还早育。蝗虫从卵孵化到成蝗交配繁衍,大约只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在四月底时,首批蝗虫已经开始交配产卵,这些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很快就会孵化出幼虫。到了六月初,第一批幼虫已经孵化出来,并开始四处觅食。过了一个月新批次的虫卵又诞生了,8月又一批蝗虫出来,几个批次一叠加,蝗灾就来了。

蝗灾来临时,少则几十亿只,多则上千亿只。2020年印度拉贾斯坦邦发生蝗灾,蝗虫总量多达4000亿只,所过之处看不到一点绿色,水稻、小麦、蔬菜什么农作物都吃。

蝗虫群来临的时候,它们通过信息素交流,而这种物质是有毒的,学名叫做苯乙腈在平时,田里抓几只蝗虫可以烤着吃,那是因为少量蝗虫不会产生这种物质,可一旦成群,蝗虫就会变得异常亢奋,体表颜色由绿变黄。网上说的农作物被吃了,就吃蝗虫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几十年都没有爆发过超大型的蝗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不得不提一位蝗虫防治专家马世骏,老先生一生都在研究蝗虫,198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认为要祛除蝗灾,不能只靠药物来杀灭,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应该从蝗虫的习性入手。马世骏院士通过研究蝗虫生命周期发现,蝗虫很害怕水,做好土壤保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这可以极大的减少蝗虫的产卵量。

正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大修水利,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自己的水利工程项目,没有大型机械就用铁锹挖、用肩膀挑土、用牛车拉石料,自己造火药和雷管炸山。生产队搞不了大工程,也要在队里挖一些蓄水的池塘。海量的水利工程不光保证了农业灌溉,也顺带解决了蝗虫的问题。此后,土地干的开裂的情况消失了,蝗灾也起不来了。

马世骏院士没有止步于此,毕竟大旱后就有蝗灾这个规律连古人都知道,他还从土壤中分离出几种病菌,这些病菌是蝗虫的克星。特别是一种名叫绿僵菌的真菌,对蝗虫等200多个农业害虫都有奇效,沾染绿僵菌后植食性昆虫就会变成一个“绿毛僵尸”,最终痛苦的死去,还能传染给其它同伴。

马世骏从土壤里分离出绿僵菌,设计了适合当时薄弱工业基础的绿僵菌孢子粉的培养和量产流程,用飞机在蝗灾多发地进行播撒,这个生化武器把蝗虫给压制住了。

绿僵菌虽然厉害,但是还有更猛的,那就是农药。敌敌畏、乐果是扫除一切害虫的最佳化学武器,连同着益虫一并干掉。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肯定有感悟,农村漫天飞舞的蜻蜓不见了,田里的螳螂也变少了,连蜘蛛都少了很多。蝗虫啃了一口麦苗,蹦不出三米远就一命呜呼,这味道咋和祖辈们说的不一样?螳螂捕捉了一只蝗虫大口咀嚼,刚咽下肚子,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这肉有毒,人类的科技与狠活实在太猛了。

除了农药被大量使用外,化肥也是蝗灾起不来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就建立了自己的化肥工厂,那个时候用的是小氮肥,碳酸氢铵。80年代后中国得到了大量生产氮肥的技术,硝酸铵可劲造。这玩意是个宝啊,不仅能当肥料,还能充当炸药,关键还便宜。

好多农民不懂,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使劲往田里撒。农业专家出面劝阻,你种大豆的,撒这么多氮肥干什么?大豆自己就能固氮,多补磷钾是关键啊!

化肥的过量使用给了蝗虫致命一击,对于蝗虫来讲,这可真是五千年来遭受的最沉重的一击!

即便如此,中国人也只是把蝗虫压制住了,让它们翻不了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蝗虫从来没有被消灭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