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做生意赚了一百来万,打算把村里的路修平整我妈坚决反对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麦香,我家的老屋仍然静静地矗立在村头,用它沧桑的砖瓦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变迁。我叫李强,那时候经过几年的打拼,终于在外界的商海中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每每夜深人静,我的脑海里总是回荡着村头那条破碎不堪的土路,那是连接我们村庄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每逢雨季就成了泥泞陷阱,村里人出行难上加难。

“强强,这笔钱你可得好好规划,别到头来血本无归。”我母亲李芳总是这样反复叮嘱我。她一辈子勤俭持家,对于金钱的态度格外谨慎,不希望我辛苦赚来的钱打了水漂。

“妈妈,您放心,这笔钱我会用来做一番事业的,修路只是个开始。”我尽力向她保证。修路的想法早就在我的脑海中扎根发芽,我相信这不仅能改善我们村庄的发展环境,也是我回报家乡的方式。

“唉,那些城里的游说人士整天就知道承诺这承诺那的,谁又真的为了咱们村里的实际出力呢?”李芳把刚织好的毛衣放在一旁,微带担忧地看着我。她见过太多外面的世界承诺的泡影,总觉得那修路什么的,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母亲,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真心想为村里做点事。”我尝试着说服她。我知道母亲抵触的不仅仅是那条路,更多的是她对变化的惧怕和对未知的担忧。

村头的老槐树下,我与母亲很少谈论太多的未来,但每次聊到我的生意与未来规划,我都能从她的眼神里读出深深的不安与关切。这次回来,我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这一切。虽然母亲对路的事持反对态度,但我总觉得这是因为她不明白它对村庄的长远意义。

有一次,在村口那条泥泞的路上,我们一起牵着驴车挣扎前行。车轮深陷泥潭,母亲和我用尽全力也难以拉动。那一刻,我牢牢记住了母亲焦急而无助的表情,那一天,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把路修好,给母亲更好的生活条件。

日复一日,我渐渐在村里的年轻人中传播这修路的想法,他们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许多人都表示愿意出一份力。尽管如此,我知道在动工之前必须得到村里长辈的认可,毕竟他们是村里的精神支柱。每每到了黄昏,坐在村头老槐树下的是那些头发花白的长辈们,什么事情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几乎是不可能的。

渐渐地,关于修路的事也成了村里热门的话题,一些支持的声音慢慢汇聚,这让我看到了希望。而母亲,她始终保持着她的观点,这让我心中稍感沉重,但也更坚定了我要将这件事情做好的决心。然而,当我正得意忘形之时,却没有注意到,村口那条路旁的老槐树下,母亲的目光变得越来越复杂。

自从村里的修路计划在年轻人中传开之后,我几乎用了所有闲暇的时间游说那些对村里发展有影响的长辈。长久以来,他们视这片土地如家园,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那么的呵护与珍视。我知道,得到他们的支持,对于修路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扶持,更是对村民们的一种鼓励。

“妈,我跟村委会的王主任谈过了,他说这事情很有可能。”我满怀期待的分享着今天的收获。

“强强,你不能天真。你真以为他们会轻易答应?那修路可不是闹着玩的。”李芳的语气中充满了忧虑。

“妈妈,您总得给我点信心,这件事对咱们村的发展多有好处。”我尽力保持着耐心。

“你这信心一会儿就能给村里变出条大路来?怪事。”李芳的态度依旧坚定。

但我并没有退缩,在与赞同者的交谈中,我慢慢地整理出了一份详尽的修路规划,包括了预算、施工时间以及未来的利益预期。当我手持这份规划书站在村委会的门前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修路的想法得到了村里一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对村里的变化抱有期待,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渴望见证家乡的改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与此同时,我母亲李芳却另有顾虑。某个午后,阳光洒在她织毛衣的手上,我坐在她身边,尝试着说服她。

“妈,修好了路,也方便您出去走走,不是么?”我试图用轻松的语气缓和气氛。

“修路容易,维持难。到时候坏了,又得花钱,这陈帐可就长了。”李芳放下手中的针线,语重心长。

“但我们不去做,路也不会自己变好。”我并未放弃。

“强强啊,妈的意思是,经营一家人,和经营一座村,是两码事。有些事情,需要慎重。”李芳若有所指。

这第一次严肃的对话让我意识到,母亲的顾虑并非全无道理。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太过于心急,没有考虑周全。

“妈,那您说,这笔钱您觉得该怎么花?”我决定听听母亲的意见。

“要强强说真的,咱们家的地再扩扩,也是个出路。”李芳是个务实的人。

修路的计划在村子里悄悄发酵,我坚持我的信念,也在思考母亲的话语。农田的确也需要投资,后勤也是发展的基础。可当我再次站在村头的槐树下,眺望远方曲折的道路,心里更加笃定了自己心中的计划。

随着美好愿景的描绘,我同村里的年轻人谈论时,他们的热忱如火如荼,争先恐后地表达着对项目的支持。然而,在这些热情的波动中,母亲的沉默与担忧,却如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上。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村里的议论也愈发热烈,修路的话题几乎成了家家户户饭后的谈资。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变化抱有不同态度,而在这股热潮中,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一次午后的茶桌前,我再次向妈妈展示了修路的规划和预期带来的种种利益。

“妈妈,修好这条路,可以让我们村成为周边乡镇的交通要道,物流、人流都会增加,带动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我尽量把语调变得平稳,充满说服力。

李芳却依旧面露担忧,“开阔路,确实好听,可谁来维护?万一以后有问题,修路的钱都打水漂了,那可如何是好?”

“母亲,我不会一意孤行的,会有详细的维护计划。”我试图缓解妈妈的顾虑,“而且,不尝试怎会知道结果?”

话音未落,李芳却更加坚定了她的担忧,“你爹年轻时,也是想要改变很多事,结果呢?眉眼间的黑发都等白了,也没能看见想见的变化。”

“母亲,时代不同了,我也不是爹,我有更多的资源和办法。”我尽力维持着平和,但内心的焦躁也在慢慢升起。

争吵难免升级,那天晚上,我们第一次在家中的院子里大声争执起来,我激昂地描述着村子美好的未来,妈妈却始终不为所动。

“强强,你这是要为了全村的人去赌,万一赔了,大家怎么办?”妈妈的眼里充满泪水,破天荒的提高了声音。

我也情绪激动,“这不是赌,这是为了村子好。如果咱们不做,那变化永远不会来!”

街坊邻居开始围观,他们或点头或摇头,有人看好,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这场争执似乎成了全村的关注焦点。

在村子这片平静的土地上,母子之间的争论波及了每个人的心。

那晚,李芳无力继续争执,转身走进屋里,留我一人站在深秋的风中。心中虽有万语千言,却无法说服最亲的人。我明白,这不仅仅是对理想和现实的挣扎,更是对两代人价值观冲突的直面。

夜深了,我仰望着星空,村子的安静只剩下偶尔犬吠。我多希望母亲能理解我,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的梦想,更是对家乡的一种付出和承诺。

然而眼下,我能做的,只有继续寻找方法说服母亲,同时,也要让自己的规划更加完善,减少她的担忧和顾虑。一场关于理想与爱的较量,在这个秋夜里静静展开。

日子一天天过去,冬日的风渐渐带走了秋天的温暖。在那段日子里,我思考了很多。我想要为我们的村庄带来改变,那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对家乡深深的承诺。然而,看着母亲日渐深刻的皱纹和焦虑的目光,我开始意识到,我忘记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家人的感受和村民们真正的需要。

“妈妈,我想明白了。”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又一次坐在母亲身旁,语气平和却充满决心。

“强强,妈这不是不支持你,是怕你太冲动。”李芳哽咽着。

“妈,您说得对,我也冲动了,有些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我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我们坐在昏黄的灯光下,谈论着村里的种种,尽管隔着厚厚的棉衣,我还是能感觉到母亲手掌的温度。

我提议先改善村里的一些小型设施,如加固桥梁、清理水沟等,这些都是大家普遍认为需要改良的地方,而且所需投入不大,风险也低。

“那样啊,村里面的人应该都能接受。”李芳点点头,眼中终于有了笑意。

我们决定,从小处着手,让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再逐步推进更大的项目。

事情慢慢地开始有了进展,村里的人对于我们的积极行动反响颇佳。我可以看到,随着每一处过去被忽视的小角落焕发出新的活力,村民们的笑容越来越多。

逐渐地,也有更多的村民开始支持和参与,他们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充满了期待。我开始明白,改变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投资,更需要亲情和理解。

多年后,村里的道路虽未如我初衷那般宽广,却变得坚实可靠。我的梦想虽没有完全实现,但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看到了母亲释然的笑容。

在那条不再泥泞的路上,母亲和我肩并肩走着,虽然步伐慢了些,心里却是满足和踏实。我知道,这是我能给这片土地,给我最爱的人的最好回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