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老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有灭顶之灾

那一年,抗日战火燃遍江南大地。国共两党携手抗敌,将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毅率领部队挺进江南,寻求驻扎根据地。茅山的乾元观成为他们暂歇脚步之处,道观老道长惠心白不远千里相救,为新四军提供了庇护。可就在陈毅离开后不久,惠心白竟发出密信,警告弟子远离乾元观,因为那里即将面临"灭顶之灾"。难道日军已探知新四军曾驻扎于此,蓄意报复?乾元观的修士们又将如何应对霄壤之变?陈毅离开的这一役,究竟是宁馨稳妥的撤离,还是从未料想的一场浩劫前奏?

一. 群龙逐日,民族危亡

七七事变的炮火犹自燃烧,暴雨般的子弹穿透悲鸣的华北大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边防哨所的枪响,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仅仅一个月后,淞沪会战便拉开序幕,上海城内硝烟滚滚,战火纷飞。这场旷日持久的大会战,持续长达三个多月,双方伤亡惨重。终于在11月,中国军队不得不放弃坚守,全军覆没。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随之而来的就是那无与伦比的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中国各地的父老乡亲无不心生惶恐,他们听到了枪炮声,闻到了硝烟味,亲眼目睹着日军侵略者的野蛮无理。可是这一切并未就此终止,反而是催生了更为激烈的抗争。

正当江南一片黑暗之时,希望似乎也在重新燃起。为了抗击侵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最终达成共识,决定携手并进,消弭分歧,团结一致。两党于1937年9月下旬,共同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中国工农红军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陈毅作为新四军的一员,被任命为一路军的军长。其负有率领新四军挺进江南一线,组织抗日前线与敌后斗争的重任。1938年,陈毅携部队离开根据地,直插敌后,转战江南。眼下,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寻找一处稳妥隐蔽的驻扎地,作为今后活动的落脚点。

二. 隐士高洁,道门垂青

乾元观矗立于茅山脚下的一处青龙峰之巅,它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的三宫五观之一。这座山门香火极其鼎盛,自南朝以来,便是道家智者隐居的胜地。据记载,当年唐朝四大高僧之一的吕岩大师,亦曾于此山中修道潜心。

时值春秋战火纷飞,整个江南大地风云变幻,然而在乾元观这方世外桃源之中,依旧是青山绿水、松鹤同春。道观里或许早已无人问津宫阙乾坤,只余几位久年的老神仙,在那古老的灶埥前烹制清淡斋罨,看似与世无争,却又与天地参合、三界交通。

管事的惠心白老道长,乃是一位六十有五高龄的老者。他身穿水云袍,发髻高高包束,目光坚毅而神采飞扬。在道门中,他修道有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全真派道士,饱学诗书,身怀武功,平生至诚正大,向来遵循"得道者应得天下"的大道理念,对正统不曾卖弄欺世谩行,个性洒落淡泊,谈吐有福相气,在茅山道家圈子里口碑颇佳。

惠心白是个十分慈孙兼老成持重的老道长。每当夜阑人静,撇了书山课业,他独坐观中小亭,弄明一盏茶灯,不觉低吟古籍咏怀红尘,也是道门中一位诗词行草俱佳的隐士。他身边,不时会有几个上门寻访道家智慧的读书人前来求教,有时也会邀上老友一道把酒言欢。这样平和安逸的闲生活,也见证了八年抗战硝烟未殒的沉疴与创痛。

年初,惠心白接连听闻外间战乱升级,殃及无辜。尤其南方战事愈演愈烈,国难当头,举步维艰。他暗自思量,身为道门中人,难道就视而不见对生民撇清吗?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在惠心白的心中滋长,反复挣扎。他既不想将清修世家陷入兵燹,又不愿见到身边的乡梓子民遭殃。

就在这时,惠心白遇到了远近闻名的新四军游击队伍。初时,这伙人驻扎在乾元观后山的一处山沟,并无骚扰道观弟子,军纪严明。惠心白见状,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新四军也听说过有关乾元观的传闻,于是上前觐见,希望得他方便。双方一来二去,也就互通了心意。

惠心白为了援手抗日前线,秘密邀请新四军留在乾元观内驻扎。这里处于山环水绕之中,倒也是一处好去处。恰恰因新四军人马就寄身此地,化险为夷,击溃了一次又一次日军的扑荡行动,保卫了饱受战乱折磨的土地和人民。

在这之后,惠心白还悄悄联系了当地的医生辛三仙,邀其到道观中为新四军一线受伤官兵治疗疮伤。原来,辛三仙对日军入侵极为不满,早已逃离前线躲在山中闭户谢客。惠心白替他将情报全盘托出,说服他应承前来,遂渐渐与陈毅等新四军将领亦相熟识。一时间,这一切都进展地十分顺利........

三. 暗流涌动,云遮雾绕

乾元观虽在茅山之巅,却终究躲不过战火纷飞的硝烟。道观里接纳新四军后,本就是一座风云城的旧地重游。

为了隐藏行踪,新四军将士们在乾元观中打扮一新,穿上道士们的装束,暗中熟记着各种道家功夫,以防万一。而道观中本来就不乏江湖人物,比如那位辛三仙郎中,更是身怀绝技。每当夜半钟时,他就会带领新四军伤员在密林深处苦练武功,操练病后康复之法。

乾元观山门处,也常有形形色色的游人前来求籍,打着香客的旗号,互相行使暗号和手势招呼,有不少皆是新四军在当地的无名英雄。他们就这样暗渡陈仓,在山中穿行,时而在道观中歇脚喘息,时而又奔赴战场,四处纵横驰骋。

在这种背景之下,乾元观的僧道弟子们也有不少人,暗自投靠了陈毅的新四军,私下里受训习武。面对日军虎视眈眈的窥视,乾元观里外弥漫着一股暗流涌动的诡谲氛围。

惠心白虽出身名门,却是个慧根聪颖之人,对这种复杂的氛围了若指掌。他默许了这些行为,甚至还暗中支持鼓励。只是作为老道长,他的权威自然不容置疑,因而也就不曾完全卷入其中。

陈毅一行到了乾元观后,亦知有此一段渊源。他早就听闻乾元观中的奥秘,对这些高人所藏所身手艺颇有好奇心。因此,有心借此良机窥探一番。然而,一来二去,他也只是看到惠心白老道长高高在上的神秘模样,并未能完全看穿道门的奥秘。

不过,他们二人也就日益相互了解和熟稔。对于武功修养,惠心白颇具自信,言辞中也难免透露几分骄傲。可陈毅是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出身,对于道门中的行止作为,却从未给过太高评价。二人由此展开了一场极富传奇色彩的辩论,互不相让。

惠心白笃守遵循"得道者应得天下"的旧训,自恃清修世家底蕴深厚,世世代代心口如一,岂可被那些穷兵黩武的匹夫所非?他怀疑陈毅是否真的了解江湖和道门的规矩。陈毅则坚持认为,在如今这个动荡年代,修道之人应该抛开成见,发愤图强,为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过,就在二人辩论之时,一位身穿白布道袍的陌生僧人突然杀入场中,口出狂言:"老道长,你们这曾经的一派宗师,如今也不过是这般姿态,真是可笑啊!道门中理应存在着那些......."惠心白大怒,正欲开口反驳,那人却突然消失在原地,只留下一阵阵怪风。

从那之后,乾元观便多了几分怪谲离奇的气息,浓云密雾也常年遮罩山头,若有若无的飘渺景象,常为人所见。惠心白和陈毅对此各怀心事,却也无从说起。一时间,暗流涌动的乾元观,仿佛就是一座云遮雾绕的恍惚仙山。

四. 惊涛骇浪,大祸临头

1938年春夏之交,乾元观的气氛愈发诡谲。虽说道观中驻扎着新四军官兵,日夜操练武艺,但周遭的怪力乱神之事却从未停歇。整座山头往往迷雾重重,罩住一切踪迹;夜半钟时,山顶上忽然腾起一阵诡异的阴风,仿佛在呼啸着什么; 更有散修弟子声称,亲眼见到一个全身雪白的异人,手持宝剑,时而在林间行走,消失在云雾之中。

这一切都令人惴惴不安,甚至连惠心白老道长和陈毅军长也感到一阵阵毛骨悚然。二人不时私下交换心中的疑虑,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开谜团。只是,渐渐地,他们也觉察到远处军阵的动静日渐逼近,似乎即将有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盘踞在华中一带的日军,自从南京陷落后,便一直未曾放松对江南区域的攻伐。直到1938年,他们终于盯上了安徽境内的茅山一带。日军早就听闻,隐世于名山之巅的乾元观内,曾短暂驻扎过新四军的身影。尽管陈毅部队早已转移,但日军上层仍旧坚信,在那座小小的道观中,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力量,或许与新四军的抗日有着某种关联。

于是,在一个燥热的夏日,日军的一支越野侦查队开始向着茅山深处穷潮。他们带领当地的汉奸向导,沿途烧杀抢掠,几乎置整个茅山于火海之中。可就在他们越走越深,终于看到乾元观的宇宙光景时,却也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违和的惶恐感。

那座道观群楼重重叠叠,气象万千,却又宛如一座空旷的幻象城池。茅山上空,白云密布,沉甸甸地低垂着,遮蔽了一切天光,只余朦胧的雾气氤氲。而道观周遭的树林,也是阴森恐怖,枝干盘曲扭折如同遭受过酷刑,虬枝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整个乾元观笼罩在一种罕见的压抑气氛之下,仿佛一切生命都在这座城池之中凝固了。侦查兵们纷纷放慢了脚步,只觉得手脚发冷,浑身不自在。突然,他们惊恐地发现,在林间不时有一个全身白衣的人影一闪而过,片刻即逝,虚无缥缈。

日军战士们吓得个个手持武器,警惕地四处张望,并将这诡异的景象报告给了上峰。上峰得知此事后,立刻做出决定,对乾元观周遭一带开始了彻底的扫荡行动。可就在这时,他们收到一封密信,竟是来自于惠心白老道长之手!

信中说道:"日军闯入茅山,擅自打扰我们观中清修,怠慢三界,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我已遣散所有道门弟子,四面八方避其锋芒。若贵方执意闯入,从今往后任何一人不得有恙,都算我乾元观自作自受。不过,特此警示,切记切记!"

看到这封信,上峰大为震惊,他匆忙召集手下军官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终于,他们决定立刻撤离,暂时不再对乾元观动手。眼下乾元观的情况已然扑朔迷离,不可轻举妄动。于是,日军部队遂行紧急撤离,一时避开了这场或许会凶多吉少的冲突。

然而,就在数日之后,乾元观却突然传出一阵震耳骇人的巨响,整座宫阙几乎在瞬间被夷为了平地!惠心白当时正在潇湘渝远行,幸免于难。陈毅远在他乡,闻讯才知,新四军曾短暂驻扎的道观已被摧毁,无一幸存。到底发生了什么惨剧?这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又是否与早前惠心白的密信有着某种关联?一切只能被永远地埋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了。

五. 风云际会,道缘有因

乾元观的惨祸,对惠心白无疑是个重创。作为一代道门长老,本应为后人护持法脉,却不曾料想会遭此横祸。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气馁,反而在这场浩劫之后,更加笃定了自己的信念。

惠心白认为,道门的存亡虽系于天意,但终究还是要凭自身修为立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亲自前往滇西小镇之地,拜访那位素有"南无虚空藏"的盛名虚浄老师,向其讨教一番此乱世中道门的出路。

滇西边陲小镇虽远在云贵高原,却也曾一度沦为战火蹂躏之地。当年国民政府败至此处,曾与日军遭遇一场惨绝人寰的败仗。然而,就在赶尽杀绝之时,虚浄老师神乎其神,竟以一己之力护佑全城,使战祸迎刃化解。从此,虚浄威名远播,被视为民间不世高僧。

惠心白自离乾元观之后,一路向西疾行,曾数次遭遇战乱阻挠,好不容易才到达虚浄所在之地。不过当他抵达滇西小镇,却发现遍地是被战火吞噬的痕迹。到处是断壁残垣,死伤者无数。小镇上原本的街市,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废墟。

望着这些凄惨的景象,令惠心白感到无比震惊。这等民不聊生,正是所有人间修者不能容忍的大忌。他下定决心,务必要从虚浄口中求教出路,不能让如此悲剧再度重演。

很快,惠心白就寻到了虚浄老师的下落。只见老人孑身一人,在小镇里游荡,不时出手相救倖存者,运用独门医术施予援手。虚浄看上去形销骨立,已是垂垂老矣,但他的眼中却满溢着智者的慈祥光辉。

当惠心白率先开口寒暄时,虚浄却一语惊醒梦中人:

"小友你是内家高手,并非等闲之辈,却为何出没于这等世俗纷争之地?"

惠心白大吃一惊,虚浄竟已洞彻自己的来历。于是他拜倒在地,诚心诚意请教这位民间高僧, 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丝救世之法,为乱世开一线生机。

虚浄听罢,沉思片刻,终于缓缓开口:

"你我皆是高僧道士,手中自有一身绝学;但这一身本事,也唯有在大难临头之时,方能施展出来。就如我护佑小镇,亦是权且如此。其实上天接引人,下泽及物,本就是我等出家人的宿命。"

"如今夙恩未酬,乱象四起,正是修身立命的当口。你我若还固步自封,那又有何异于区区常人?大智若愚,焉能挽回乾坤?我劝你好自为之,休要钻牛角尖,待大难过后,自有后话。"

说罢,虚浄望向远方,重新打起了精神。惠心白听罢,终于在久违的修行生涯中找到了一丝光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介修行人,若非直面历史大潮,百折不挠,恐怕也无缘成就非凡。

从此,惠心白心向大道,拳拳为民,誓要在乱世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而虚浄老师亦携他东行,前去南靖一带,投身抗争行列,与时局同放异彩。这一段离奇际遇,也成为了他们后来长期携手共修的一段插曲。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