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五常、手撕联合国宪章,作死大神卡扎菲

2024年5月10日,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埃丹当众撕毁《联合国宪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2009年9月23日,也同样有一人在联合国演讲中怒喷中美俄英法,并当众撕毁手中的《联合国宪章》,这个人就是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外交疯狗”——卡扎菲的作死一生。

早年经历

卡扎菲于1942年出生在利比亚沙漠中的阿布哈迪,来自一个贫穷的贝都因部族家庭,他有3个姐姐,全家都靠出租骆驼维持生计。

他的早年教育在苏尔特开始,后来在塞卜哈的读中学。

此时的非洲大陆正处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埃及在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的领导下,通过1952年的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纳赛尔的革命哲学反殖民主义立场也激励了卡扎菲,使他坚信革命是建立理想利比亚国家的唯一途径。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1956年,他因抗议英法以色列对埃及的侵略而领导罢课,后续被学校开除。

在父亲的帮助下,卡扎菲转入米苏拉塔中学继续学业。

然而革命的种子一旦燃起就难以熄灭。

卡扎菲还在班加西大学学习历史,但在1963年放弃了学业,加入了保卫国王的精锐部队——昔兰尼加卫队,并进入利比亚皇家军事学院学习。

在1965年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利比亚陆军担任少尉。

这时,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法蒂赫

法蒂赫的父亲是卡扎菲所在军队的哈利德将军。

有了这层关系,他很快就被推荐到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接受训练,并在波沃顿完成了皇家空军中队信号教导员的课程。

自此,卡扎菲从一名乡村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年轻军官,也为他后来领导1969年的军事政变和掌权利比亚埋下了伏笔。

非洲雄狮

当他学成归来时却发觉利比亚局势更趋混乱。

于是卡扎菲在1969年秘密成立了“自由军官组织”,并担任该组织的中央委员会主席。

他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强调革命的重要性,并禁止军官饮酒。

在缺乏经费时,他甚至用自己的薪水支持组织。

就这样,他逐渐凝聚起了一支多达六百人的武装军事力量。

随着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利比亚人民对统治者伊德里斯一世的腐朽愈发不满,军政界无数力量蠢蠢欲动。

处在风雨之中的卡扎菲也意识到,他盼望的时刻即将来临。

1969年8月31日晚,卡扎菲与一群年轻军官在班加西策划并发动了军事政变。

卡扎菲的得力助手奥马尔·米海什则提前飞往首都的黎波里,负责组织军营的接管工作。

然而,的黎波里的行动显得有些混乱,有的军官甚至未能找到预定目标,而负责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部队的士兵们发现他们只有1050发子弹,不过好在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按计划,卡扎菲和两名上尉计划在凌晨1点接管了贝卡军营和电台。

政变发生时,国内留守的王储兼首相哈桑·里达王子在王宫中喝得酩酊大醉,他听到枪声后迅速从宫中逃出并藏身于游泳池中,只是第二天还是被捕。

整个政变过程中,只有在突袭班加西的王室卫队时发生了小规模冲突,造成1人死亡,15人受伤。

伊德里斯王朝在几个小时内被推翻,这也标志着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的成立,27岁的卡扎菲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

当一觉醒来的利比亚民众打开广播,准备例行性地收听国王的训诫。

电台那头传来的却是激昂雄浑的乐曲,一个年轻却饱含感染力的声音高喊着新的利比亚诞生了。

卡扎菲既不跟从资本主义,也不追随共产主义,而是将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义和自己的治国想法凝聚在一起,创造了他认为最适合阿拉伯世界的第三宇宙理论,伊斯兰社会主义。(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

卡扎菲上台后第一个行动就是取消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所有的外文路牌,这是他强调利比亚文化独立和自主的一个明显信号。

随后,他将驻扎在惠勒斯空军基地的6000名美国工作人员驱逐出境,并要求英国人撤离布鲁克空军基地。

石油经济

在伊德里斯王朝时期,利比亚的石油开发采用租让制,由西方石油公司主导,这些公司控制了石油的开采、销售和定价权。

尽管石油产量和利润增长迅速,但利比亚政府在对石油资源的掌控上几乎没有发言权

利比亚石油储备分布图

一个拥有石油海洋的国家却人人贫困,这是不可容忍的。

卡扎菲上台后,迅速对石油工业实施了国有化,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收回了石油销售权和定价权,并改变了对外合作的模式。

政府采取了多元化的石油合作政策,对任何一家石油公司持有的区块数量施加限制,以防止石油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国家的几家石油公司手中。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利比亚人民迅速致富,石油收入常年占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

卡扎菲在1973年宣布了文化革命,并成立了人民委员会,通过这场革命,他巩固了领导地位,并将权力从底层群众中建立起来。

他领导的“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他的军官嫡系,该委员会禁止了所有政党活动和工会活动,并严格控制了媒体,只有官方报纸“革命报”能发布政府公告。

利比亚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革命指挥委员会”,“总人民大会”则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最初革委会有12名成员,但到1975年,卡扎菲清除异己后,成员数减少到5名。

1977年,卡扎菲将国名改为“大阿拉伯利比亚社会主义民众国”,并从1977年起担任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同时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之后,他辞去了所有行政职务,但保留了“九·一”革命领导人的称号。

到了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石油价格飞涨,利比亚的石油收入也随之暴涨。

1981年,利比亚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一万美元,成为了非洲首富。

但是利比亚的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却遭受了严重的打压,许多人选择逃离国家,在海外组织反对卡扎菲的运动。

卡扎菲虽然口头上宣扬没收富人财富以惠及普通民众,但实际上他的子女和亲信控制了利比亚的多个关键行业,包括电信、石油出口、贸易、旅游和酒店业。

“外交疯狗”

卡扎菲的对外政策经常被认为是挑衅性的,卡扎菲为西非的一些反叛团体提供训练营地,并支持了包括爱尔兰共和军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哈马斯)在内的激进组织。

由于支持恐怖主义行为,利比亚遭到了长期的国际制裁。

对中外交

在1960年代,中国与坦桑尼亚签署了援助协议,帮助坦桑尼亚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和军事训练,助力该国逐步摆脱贫困。

1970年,为了消灭以色列,卡扎菲派遣副手卢德访问中国,想用现金从中国购买原子弹,被中国拒绝。

然而,1979年乌干达入侵坦桑尼亚时,卡扎菲支持乌干达,这一行动被视为对中国的援助对象的攻击,直接触动了中国的利益。

2006年,利比亚在台湾问题上多次发表TD言论,引发中国的抗议。

此外,卡扎菲还多次阻挠中国石油公司的业务进入利比亚。

对美外交

1970年8月,卡扎菲向中国尝试购买核武器未果后,转而向苏联购买100亿的军备并终止与美国的协议,同时策划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敌对行动,包括未遂的刺杀和对美国外交机构的攻击。

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急剧恶化。

1986年,美国发动“黄金峡谷”行动,对利比亚实施空袭。

这次空袭炸死了一百多名平民,以及卡扎菲一岁半的养女,但未能杀死卡扎菲。

1988年12月21日,在苏格兰洛克比小镇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 PA130号班机发生爆炸,机上259人无一人生还,飞机坠毁地面时又炸死了11人。

美国、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投入到了这次空难的调查。

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指向了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的前安保主管麦克拉西和他的助手哈里法,正是卡扎菲谋划了这场爆炸。

1991年,在英美两国的联合施压下,联合国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行全面制裁。

对英外交

卡扎菲在国内实施经济改革,导致精英和中产阶级外逃。

于是卡扎菲策划了针对海外反对者的暗杀行动。

1980年,利比亚驻伦敦人民办事处的秘书透露了卡扎菲计划刺杀在英国的两个政敌。

尽管英国对此表示抗议,但卡扎菲并未停止其行动,甚至还炸掉了伦敦的几个报摊,仅仅是因为这些报摊出售批评利比亚当局的杂志。

同时卡扎菲又重启了对爱尔兰共和军的资助,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军火以便于在英国开展恐怖袭击。

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利比亚秘密支持阿根廷,对抗英国的入侵。

尽管如此,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与卡扎菲彻底决裂。

1984年4月17日,伦敦的利比亚民族解放阵线在利比亚驻伦敦人民办事处前举行抗议活动,抗议卡扎菲政权。

这场抗议活动以和平方式进行,但在进行过程中,卡扎菲下令向抗议者开火,导致11名示威者受伤,一名英国女警伊冯娜·弗莱彻中弹殉职。

这一事件激怒了英国公众,导致英国在4月29日宣布与利比亚断交。

对法外交

1980年,卡扎菲介入乍得内战,这直接影响了法国在中非的利益,导致利比亚卷入长达七年的战争。

尽管之后利比亚与法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但1989年的“法国联合航空772号班机空难”打破了这种平静。

一架法国联合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在撒哈拉沙漠上空被炸毁,造成170人丧生,其中包括65名法国人。调查显示,此事正是一年前策划洛克比空难的利比亚所为。

1999年,巴黎特别重罪法庭对六名利比亚被告作出终身监禁的判决,并要求利比亚向法国支付三千五百万美元的赔偿。

进入21世纪,卡扎菲试图在非洲扩大影响力,宣扬泛非主义思想,四处呼吁建立非洲合众国,并在2002年推动非洲联盟的成立,但这再次触动了法国在非洲的利益。

2011年利比亚战争,法国是第一个对利比亚出兵的国家。

根据希拉里泄露出来的邮件,摧毁卡扎菲意图让利比亚取代法国成为非洲地区的主导力量的计划,正是法国出兵的重要理由之一。

对俄(苏联)外交

1969年卡扎菲通过政变上台后,苏联迅速承认了新政权。

1974年,卡扎菲的助手贾卢德访问莫斯科,标志着苏—利关系的和解,并签署了巨额军火贸易合同。

两国在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展开了合作,苏联在利比亚拥有使用海空军基地的权利,并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和洛克比空难的影响,两国关系开始疏远。

日落西山

到了21世纪,随着苏联的解体,利比亚失去了最大的军火供应国,并受到了联合国制裁,导致经济几乎瘫痪,失业率高达30%

在这种情况下,卡扎菲开始改变其反美立场,转而向西方,特别是美国靠拢。

为了向西方展示其诚意,卡扎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全面开放国内投资领域,实际上取消了石油国有化。

还交出了涉嫌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嫌疑人,并同意向遇难者家属支付27亿美元的赔偿。

此外,他还取消了与俄罗斯的所有军火合同,并公开支持车臣独立,试图以此作为与美国接近的谈判筹码。

这些行动激怒了俄罗斯,但卡扎菲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让步来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试图摆脱国际孤立。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卡扎菲为了进一步向西方示好,他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指责中国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

但由于遏制核武的扩散是五常的一致利益,印度是五常之后首个拥核的国家,而默许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来制衡印度,很明显是五常的一致决定。

卡扎菲这一做法无疑触犯到了五常的逆鳞。

最后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表示,中文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出现在核武器相关文件中并不奇怪,从而驳回了卡扎菲的指责。

出卖中俄当投名状,终于让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正式终止对利比亚的贸易禁运。

2006年,美国和利比亚复交。

时间来到2009年联合国大会,卡扎菲直接玩一票大的,按不成文的规定每人演讲时间只有15分钟,他却整整讲了一个半小时,讲到兴起时甚至手撕联合国宪章。

在演讲中,他抛出了很多惊人言论,先是说“新型流感是某个国家为了军事目的施放的细菌武器”,然后念起了《联合国宪章》,激烈批判安理会不民主以及无能,称其为“恐怖理事会”。

还要求对安理会进行全面改革,包括取消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数量,特别是增加非洲国家的代表。

于是,他再一次将五常得罪了一遍。

殒命沙场

2011年,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利比亚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惩治腐败、改善民生和扩大民权。

卡扎菲政权多次发表讲话,警告如果他的政权倒台,恐怖主义将威胁中东和欧洲。

同时利用安全部队杀害和迫害平民,坚决镇压各地的反政府示威。

对此,美、英、法等西方国家迅速作出反应,谴责卡扎菲的“暴行”,称其“已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必须下台”,并公开支持利比亚反对派。

随着内部叛逃和外部支持,反对派力量迅速壮大。

3月,北约发起“奥德赛黎明行动”,对利比亚进行空袭,以支持反对派并实现政权更迭。

8月22日,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逃离至家乡苏尔特,并在那里躲藏。

在他的逃亡过程中,卡扎菲几乎与世隔绝,生活在没有电力和现代通讯设施的废弃房屋中,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在最后的阶段,卡扎菲的情绪波动很大,有时紧张、愤怒,有时暴怒,大部分时间处于悲伤和生气状态。

尽管局势已经明显不利,卡扎菲仍然相信利比亚人民还爱着他。

最终,卡扎菲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惨遭虐待后,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

他的遗体后来甚至被放在一处肉类冷藏库中向市民展览。

最后

卡扎菲40多年的执政生涯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执政生涯的初期,他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包括提高教育水平、医疗保健、女性权益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执政生涯后期,经济管理不善和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利比亚战火纷飞,经济几乎瘫痪,失业率高达30%。

卡扎菲虽然口头上宣扬没收富人财富以惠及普通民众,但实际上他的子女和亲信控制了利比亚的多个关键行业,包括电信、石油出口、贸易、旅游和酒店业。

这种垄断导致了巨大的财富集中,而卡扎菲本人死后,据报道,他在各国冻结的财产总额高达八百亿美元。

卡扎菲以独断独行著称,其政治立场多变,使得国际社会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

然而,无论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得不认同一个事实:在他的领导下,利比亚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在非洲率先实现了脱贫,他还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支持非洲人国民大会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