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有了“AI交警”,事故数大幅下降!

整合云计算平台、大数据资源,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智能识别

泸州3.3万公里村道有了“AI交警”

●“农村电子劝导员”道安守护系统涵盖感知源建设、视频AI巡逻、秒级AI分析、实时语音预警等元素

●系统加载未戴头盔识别、超载识别等功能,支撑道路交通安全的场景智能识别

●不仅能对乡道上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自动劝导,实时监督路面显性交通违法情况,还能精准锁定交通违法者,对违法行为进行闭环处理

自2022年7月起,四川省泸州市公安局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委员会的统筹下,历时两年摸索研发,建立并推广“农村电子劝导员”道安守护系统,逐步构建起一张乡村交通“安全网”。

进入5月,泸州市江阳区梨花村农事正忙,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在村道上缓慢行驶,仔细查看自家秧苗长势。突然,村道旁的一根电杆上传来一个声音:“老张,骑摩托车记得戴头盔哦!”“哎呀,刚才出门着急忘戴了。马上戴好!”村民听到提示声音,立即停车从摩托车后箱中取出头盔戴上。

说起村道旁的这根电杆,梨花村党支部书记范才洪感触颇深:“它就像一位乡村道路的‘AI交警’,为村里的交通安全管理起了大作用。”范才洪口中的这个“AI交警”,正是泸州“农村电子劝导员”道安守护系统。

泸州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区,全市共有1140余个村,农村公路、农村自建路里程达3.3万公里。“随着农村机动化需求增高,二轮车、三轮车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向阳介绍。

2022年7月起,泸州公安联合相关单位,以科技赋能、智慧管理为目标,聚集农村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多发的路口,整合云计算平台、大数据资源,研发“农村电子劝导员”道安守护系统,有效推动实时劝导、实时提醒。

“农村电子劝导员”道安守护系统涵盖感知源建设、视频AI巡逻、秒级AI分析、实时语音预警等元素,特别是针对感知源端口,系统加载未戴头盔识别、超载识别等功能,支撑道路交通安全的场景智能识别,为降低农村道路显性交通违法提供有力支持。

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毛杮坪村村口,国道246线与乡道交叉,来往车辆频繁。以前村民驾车进入主路常因不注意观察和未采取减速措施引起剐碰事故。道安守护系统启用后,“农村电子劝导员”对国道246线行经车辆发出语音警示,并提示乡道支路车辆减速,使该路口同类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以前,村道上摩托车多,村民们又不戴头盔,我们扯着喉咙喊都喊不过来。有了‘农村电子劝导员’,现在路上安全状况好了很多。”在纳溪区白节镇,一位交通安全劝导员说。如今,“农村电子劝导员”24小时“不打烊”,可多点位、多频次对驾驶员进行提醒。若村民始终不听劝,经三次警告后,交警部门将组织民警上门“面对面”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宣传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简单来说,就是‘一杆五员’功能。”谈起“农村电子劝导员”,向阳表示,“一杆,就是指建在路侧的感知源杆体,集‘大嗓门、千里眼’于一身。‘五员’则是身兼数职,既是乡村道路上的劝导员,又是侦查员、监督员、宣传员和执法员。”

在具体实践中,“一杆五员”不仅能对乡道上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自动劝导,实时监督路面显性交通违法情况,还能精准锁定交通违法者,对违法行为进行闭环处理。各乡镇因地制宜定制宣传内容,利用“电子劝导员”进行播报,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上个月,村里的刘五哥开车占道行驶,把骑三轮车的蔡大爷撞了。还好,蔡大爷戴了头盔伤得不重,三轮车上也没载人……”在五里村一个路口,一则“另类播报”反复推送。“农村电子劝导员”通过“另类播报”,让村民对“农村路窄不占道,骑车戴头盔不载人”等知识入脑入心。

“技术+机制+大数据”综合保障,“公安+AI+部门联动”力量融合……自“农村电子劝导员”道安守护系统启用以来,泸州市已精准劝导农村群众81万人次、处罚1000余人,农村地区两轮车、三轮车显性违法由原来的50%左右下降到20%以下,两轮车、三轮车事故数大幅压降。(记者胡雪、通讯员周林、朱明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