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交能融合新路径 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交通和能源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在交通运输场景创新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绿电,推动交能融合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绿电自洽水平,既能大幅减少交通运输碳排放,又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交通运输系统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实际,积极探索交能融合山东路径,加快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山东先后打造了荣乌高速公路边坡光伏项目试验路段、济南东近零碳服务区、济青中线近零碳智慧高速公路等代表性工程。

目前,仅山东高速集团所辖高速公路路域光伏总装机容量就超过420兆瓦,建成容量居全国首位,年均可发电近5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40余万吨;山东港口集团实施分布式光伏应建尽建计划,建设6台风机,年均可发绿电1.5亿千瓦时,约占集团生产总用电量的10%。

强化规划政策支持

有力引领交能融合发展

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文件,均将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在交通场景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科学指导全省交能融合发展。

山东交通将交能融合行动纳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15项推进行动,梳理形成重点任务清单,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的工作合力,有力破解交能融合工作协调、审批等难题;联合省能源局、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印发《山东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引领推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充换电设施加快建设。

强化先进技术研发

创新建立交能融合标准体系

围绕推动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山东组织开展近零碳服务区、高速公路边坡光伏、近零碳高速公路、近零碳港口等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济青中线高速公路零碳智慧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山东着力健全标准体系,发布全国首个《高速公路边坡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启动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评价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编制,牵头编制行业标准《近零碳交通设施建设技术要求》第3部分港口作业区,参编行业标准《近零碳交通设施建设技术要求》,逐步建立起山东交能融合标准体系。

强化多元支撑保障

力促行业用能集约绿色转型

近年来,山东扩大交通绿电供给,积极推进分布式云储能、智慧能源网、“风光热”多能互补、光储充一体化等装备与技术应用,强化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景充换电设施清洁能源供应,着力打造山东高速公路光、储、充、换一体化网络。截至目前,山东省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建成充电站368座(充电枪1900余把)、换电站50座;实施港区换电站倍增计划,到今年年底,将在山东港口七大港区建成18座换电站,充换电站由全覆盖进入服务提质升级新阶段,让绿电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山东还布局多元化能源补给系统,印发《山东省高速公路服务区LNG加气站规划(2022—2030年)》,建成服务区LNG加气站20座;推进“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氢站5座、港区加氢站2座,同时在港区作业中推广氢能车辆、氢动力轨道吊,大幅降低碳排放量。

下一步,山东交通运输部门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交能融合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不断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山东方案和山东经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