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元帅曼斯坦因回忆录-69


“捕鲟”行动

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还有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摆在第11集团军面前: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早在4月中旬,我曾就攻击要塞问题以及刻赤攻势问题,在元首大本营向希特勒做了报告。自1940年2月向希特勒报告我对西线攻势的想法之后,这是我第一次以高级指挥官的身份再次与他会面。像上次一样,这次给我的印象依然是,他不仅了解过去战斗的所有细节,而且对我所报告的作战思路表现出深刻的领悟。他聚精会神地听了我的陈述,对集团军司令部在刻赤攻势和攻击要塞上的想法表示完全赞同。他对我们的计划没有进行任何干预,也没有像后来那样喋喋不休地列举生产数字,或节外生枝地争论其他问题。

但是,当时有一个原则性问题没有加以商议:就计划中的乌克兰攻势而言,在一个无法预测的时间段内,将第11集团军投入对塞瓦斯托波尔坚固要塞的攻击,是否正确?尤其是在刻赤半岛的胜利已排除了克里木的威胁之后。

当然,这个问题的决断是最高统帅的事,集团军无权干预。我当时和现在依然认为,第11集团军首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仅限于将要塞合围,那么除了罗马尼亚部队之外,德国的3~4个师即第11集团军的一半兵力,都将被牵制在克里木半岛之上。但是,后来塞瓦斯托波尔被攻陷之后,最高统帅部却将第11集团军从整个苏联战场的南翼调向列宁格勒,用以弥补那里的缺口,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按原计划,第11集团军在攻陷塞瓦斯托波尔之后,应越过刻赤海峡,向库班挺进,以截击“A”集团军群当面、从顿河上游向高加索退却的苏军。或者,如时间来不及,则应作为预备队留置在南翼背后。若能如此,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出现了。

在刻赤半岛的战斗结束之后,紧接着集团军司令部就为攻占塞瓦斯托波尔重新部署兵力。

第42军负责确保刻赤半岛和克里木南部海岸的安全。为此,该军只保留德国第46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第7军,下辖罗马尼亚第10、19步兵师、第4山地师和第8骑兵旅。其他部队均立即向塞瓦斯托波尔开进。

很明显,现在攻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要比去年12月份困难得多。此间,苏军有半年的时间用来加固工事,补充兵员,越海向要塞运送物资储备。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之所以坚不可摧,虽然也因其有一些现代化的工事,但并不完全在于此,更多的是因为其地形险峻,以及建造有无以数计的小型工事,像一个密密的网络布满从贝尔贝克谷地到黑海沿岸的整个地域。

尤其是在贝尔贝克谷地与谢韦尔纳亚湾之间的地域,是一片构筑坚固的要塞作战地带。

北部防线沿贝尔贝克谷地南部向东西延伸。敌人在其北面沿岸的柳比莫夫卡周围及其北部还据守着一大片支撑点。谷地以及向南陡斜的山坡,都在苏军一个最现代化的装备有305毫米火炮的装甲炮台的射程之内(我们称其为“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岸边山坡上覆盖有密集的、纵深达2公里的野战工事网,部分为混凝土结构。其后,有无数极为坚固、大部用混凝土构筑的支撑点,我们分别将它们取名为“斯大林”、“伏尔加”、“西伯利亚”、“莫洛托夫”、“GPU”、“契卡”等。

这些支撑点都由地下野战工事相互连接。第三道防区是由名为“顿涅茨”、“伏尔加”、“列宁”等支撑点构成,此外还有构筑良好的居民点巴滕耶夫卡、旧有的“北方堡垒”和海岸炮台,以此形成保卫谢韦尔纳亚湾北向海岸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些岩石下30米深处挖有用以储存 弹药和预备队的山洞。

东部防线在贝尔贝克村东部2公里处与北部防线连接,然后向南延伸。两条防线的拐弯处受到陡峭的卡梅什雷峡谷的天然庇护。此外,东线的北部地段是贾伊拉山的起点,陡峭的山上布满灌木林。灌木 中苏军构筑了无数环形防御阵地,有些隐藏在山洞里,进攻者的火炮对它们几乎无可奈何。这条由灌木林覆盖的东线北段,一直到达盖塔尼南部和东南部的陡峭山地。

再往南虽然没有树林了,但如同悬崖般的地形却越发险峻,一直延伸到大海。

在从南海岸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公路两侧,通向南部要塞地区的接近路,被乔尔纳亚南部的陡峭山脉所阻断,山上筑有许多强大的支撑点。参加克里木战役的士兵们都还记得这些支撑点的名字,如“宝塔糖块”、“北方鼻子”、“教堂山”、“遗址山”等。接着就是构筑有强大工事的卡马雷村,最后一直到达巴拉克拉瓦湾东北部的岩石群。1941年 秋,德第105步兵团在攻占巴拉克拉瓦后,苏军就一直在这里坚守。要想突破这种由构筑有各种工事的连绵高地和岩石组成的防线,要比从翼侧攻击一座山头困难许多倍。

在南部,在第一道防区之后,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公路北面,又有费久基尼高地群峰突起,一直向南延伸,到达海岸,上面筑有像“雕峰”这样的支撑点,以及构筑有工事的卡德科夫卡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萨蓬山上最强大的防线的所谓前方地带。

这条防线实际是一东向陡峭的山地,以因克尔曼为起点,从上可控制乔尔纳亚山谷直至盖塔尼南部地带。然后,折向西南,隔断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公路,与西部支脉“风磨山”相连,一直通向大海。

这道名为萨蓬阵地的防线,凭借其陡峭的山地和侧射火力,步兵极难攻克。苏军炮兵观察哨对其前方整个要塞地区可一览无余。在克里木战争中,西方国家在攻击塞瓦斯托波尔时,就曾将萨蓬山阵地作为其背后依托对抗苏军的解围部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