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之歌”第十章

(作者:熊友国)


生产队长变成人民教师


场所老知青的粮食户口解决了,但工作关系仍然在原单位,只有少数人自找门路调动了工作。

那时我们生产队按场部要求改选了领导班子,通过民主选举我被选入队委会,由于我没有投自己的票,最后担任了副队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形势发展很快,听说安徽省那边的农民开始分责任田,被人称为“单干风”。但是,原来吃大锅饭也确实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我们临武茶场,生产效率就比较低。于是有人也提出是否把茶园、桔山分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这个意见报上去,还真被场领导采纳了,于是我们便动手分土地,把茶园、桔山按劳动力人数划分若干份,然后粘钩分配。从此,出集体工不复存在,变成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不过,经过一段时间检验,茶叶、果树的产量好像有增无减。虽然这段时间没有工资发(实际上由承包户直接与场部核算),但大家的收入反而有所增加。

然而,老知青们仍然觉得生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就是人还是待在这个地方,工作仍然是和泥巴打交道。于是各人继续寻找门路,争取能够入城。这倒不是知青怕苦怕累,而是确有许多实际困难,比如城里的父母老了无人照顾,儿女大了希望进入好的学校念书。当然,还有个价值观问题,许多知青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何况人往高处走,谁不愿意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好一点呢?

当时,我有个男孩子在城郊学校读小学,也为了陪伴我那年迈的母亲。由于我们工资低,拿不出几个钱来资助他们,我只好经常挑柴火或蔬菜到城里去,补贴家用。那时交通不便,挑着百十斤的担子步行20多里路入城,真是苦不堪言。

1981年夏天,我听说茶场小学缺欠老师,便找到县教育局的领导,提出愿意去任教。我在给县教育局党委的报告中写道:

我是6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现为临武县茶场职工……

下乡十余年,我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自修学习,文化程度有所提高。1978年参加高考,文科以318.3分的总分出线,但因超龄和在职没有录取。高考虽然未能遂愿,但本人求学深造的热情却有增无减。刊授大学为我们这些失学者开辟了新的自学成才之路。现在,我仍坚持大学文科的自修学习。

在十亿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干四化,振兴中华,努力创造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谁的心能平静得下呢?我希望自己所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尽点力,那将是很叫人欣慰的。自思小学的语文数学还是可以拿得下,初中语文大概也能对付一二,于是斗胆向你们来一个毛遂自荐吧,申请参加教育战线的工作。

请各位领导斟酌。

仅致深深的谢意!


教育局的领导了解我的情况,表示同意,并且多次和茶场领导沟通。茶场领导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稳定职工队伍,考虑到我能够胜任教育工作,也表示同意。到秋天开学,我就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记得我月工资40元,由县教育局负责开支。

茶场小学位于茶场所属的常青大队贺家村侧旁,北距场部3公里。学生来源是本场职工和知青子弟,还有周边农户以及东山钨矿的职工子弟。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学校实行包班体制,即每位老师负责一个班。我被安排教一个三年级班,不但要教语文、数学,而且要教音乐、体育;每天5节课,一个星期28节课。我白天上课管学生,晚上备课改作业,觉得比干体力劳动还吃力。但是,看到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看到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从而更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

1982年12月19日,我通过了县里统一安排的文化考试,后经业务考核合格,被正式录用为国家教师。1983年8月,因工作需要,教育局把我调到当时的县重点小学城关完小任教。从此,我告别了农场,离开了农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县城。从1965年到1983年,整整18年!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



1987年春,作者带领学生参观临武茶场加工厂


我的知青岁月终于结束了。在这一段人生经历中,有激情,也有迷惘;有汗水,也有血泪;有付出,也有收获。说不完的上山下乡,唱不完的青春之歌。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我和千千万万知青朋友们,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历史会刻下我们走过的痕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