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沉”中挖潜“向上”的能量

在苏南地区一些乡村,不仅有怡人的田园风光,还入驻了上海三联书店的连锁店及知名品牌民宿,有些民宿价位高达1000多元,与城市星级酒店相比毫不逊色,入住率还都不低。村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饭馆,厨师竟是大有来头的米其林大厨,即便菜价不菲,食客也是络绎不绝。在不少人担忧“消费降级”的时候,广阔的乡村让我们看到了“消费升级”的更多可能。

不只在苏南乡村,放眼望去,“下沉”正在成为消费新亮色、新图景,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词之一。“五一”期间,县域旅游风生水起,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接近四成,演唱会市场下沉化趋势明显。据统计,近年来下沉市场新能源汽车潜在客户数量增长超过90%,用户换购选择新能源汽车比例高于一二线城市。近来被热议的“小镇名媛”“县城贵妇”,虽为调侃之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下沉市场的“含金量”。随处可见的咖啡茶饮、人潮汹涌的小城商圈、备受追捧的奢侈品牌……在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日趋饱和的今天,下沉市场涌动的澎湃活力令人惊喜。如何深入挖掘其间蕴含的巨大潜能,打开新的消费增长极,值得好好研究。

从一二线城市到县域乃至镇村,“下沉”意味着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和格局重塑。“下沉市场”不是想当然的“中低端市场”。有数据显示,下沉市场消费者网购品类指数与一、二线城市没有显著差别,他们对产品品质的看重,已超过对价格的关注。且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县城和农村居民越来越“见多识广”,大城小县的消费边界正在消融,过去“城市滞销塞到农村”的行为惯性已经难以奏效。同时,相比一二线城市,本地化属性造就了“洋气与烟火气并存”的消费偏好,盲目复制一二线城市模式也可能会遭遇滑铁卢。这启发我们,要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必须一手抓“下沉”,一手抓“分级”,抱持长期主义的耐心,深入研究精准“画像”,打造更成熟、更多元、差异化的细分市场,才能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空间。

下沉市场不仅不是“中低端”,反而蕴藏着消费升级的更大可能。所谓消费升级,并不是说产品卖得更贵,而是品质、内涵和体验上的再造与升级。与城市追求效率、可广泛复制的商业逻辑不同,一些在城市很难找到用武之地的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理念,在县域或乡村落地后,往往能够成为新消费业态的孵化器和试验田。譬如一些小而美的小众音乐会、开放式咖啡馆、自然教育课堂、养老共享社区等,也许不是代表消费主流的“宏大叙事”,但这些充满个性和创意的供给端的“星星之火”,恰好与需求端的消费升级互补耦合,在激活消费“一池春水”之余,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新的路径与启示。

超大市场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打好这张“王牌”,不能忽视下沉市场这一发展热土。与此同时,下沉市场有特色、有潜能、有创造力,将反向刺激一二线城市消费提质升级,助力相关产业迎风突围。我省县域实力强劲、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应精准定位、谋篇布局、深耕细作,紧抓下沉市场“风口”,优化改善县域及乡村法治程度、管理水平、消费环境,在“下沉”中挖掘“向上”的能量。量大面广的下沉市场被渐次激活,将显著释放消费市场潜力并转化为增长新动能,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陈立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