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10:00后不应催收!新国标出台 规范贷后催收

频繁发短信“轰炸”、“呼死你”的电话骚扰……近年来,以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的金融机构对逾期客户的“暴力催收”引发了诸多投诉。5月15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同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相关从业机构共同研制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

4月16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互联网银行“暴力催收”何时休》的文章,指出当前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个人不良贷款规模上升,小额借贷合同纠纷的案件量巨大,走法律途径时间成本、诉讼成本过高,所以选择将催收业务外包。外包的催收公司管理和运营水平参差不齐,催收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大量投诉,甚至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发生。

5月15日,红星新闻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银行暴力催收”,弹出18883条与之相关的投诉,以头部互联网银行为主,若输入“暴力催收”,投诉则超过47万条。据了解,银行催收逾期客户的常见手段就是短信“轰炸”,或是电话“呼死你”,有的则将这块业务外包,通过第三方公司来催收。《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称,一位消费者表示,某互联网银行的催收人员连续多次拨打电话,在短促响铃后随即挂断。最近一次25秒时间内未完成接听,就被判定为“失联”。另一位消费者也表示,其贷款逾期后已协商平台公司就还款延期达成一致,但延期期间仍然遭受电话催收。红星新闻记者获悉,当催收方判定暂时联系不到逾期客户时,有的就会直接联系他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单位同事,对后者也带来了骚扰。

据了解,出台《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适用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从事放贷业务的机构(以下统称“金融机构”)自行开展或委托第三方催收机构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业务。

《指引》指出,当联系人明确拒绝催收人员的请求或要求催收人员不得再联系的,催收人员不应再与其联系。催收人员只可向联系人询问债务人联系方式和(或)请其代为转告债务人与金融机构联系,不应透露债务人的逾期欠款金额、欠款时间等欠款信息。

为避免无休止的催收,对债务人或联系人造成骚扰,《指引》对催收时间也进行了规范,“对于通过发送短信、语音、5G消息等方式开展催收作业的,应符合电信行业相关规范。双方已事先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从其约定。双方未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催收。”

红星新闻记者 杨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