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修行,才能见性成佛?

答 :前几年有人问我“禅是什么?”我就下了一百个定义、一百个解说。一百个界说加起来,就等于没有界说。禅是什么?我说“禅是心的原态”,“原态”就是没有受熏、没有污染以前的本心;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共相”,生命有不共点,你看男女不同,年龄不同,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服装不同,教育程度不同,那是不共的。但是有一点是共的,是相同的,那就是生命的共相。而生命的共相是什么?你若知道生命的共相是什么,你已经认识了你自己,你也不需要参禅了,你已经到家了,问题就这么简单。

  “你说得这么简单,我为什么搞了很多年还搞不清楚?”“因为你有障。”我有白内障,当面的男女都分不清;你有业障,积业就成障 —— 不好的业形成你心灵的障碍,就像瞎子看太阳,瞎子说“没有太阳,太阳是黑的”,那是因为他有障。

  我也说“禅是什么?禅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何以众生与佛平等?何以自他不二?你了解了禅,就了解这个了。他又说:“你不讲,我很糊涂,你一讲,我更糊涂。”我说:“那我就讲现实一点好了。禅是什么?禅就是你,禅若不是你的话,你何必参禅呢?”他却说:“你爱说笑!”我说:“我绝对不是爱说笑!”禅的第一公案,就是惠明大师跟六祖大师求法讲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谁的本来面目?你的本来面目。佛法是不二法门,当你认识了你自己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你同时也就认识、证知了宇宙的实相、法界的实相,证知了一切存在的真实。所以参禅是一劳永逸的事,只要完成自我突破,那就一切突破,因为自他不二,真理没有两个。所以你问如何参禅,我简单地说:“认识自己,认识真实的是原本的。”

  “无念灵知”不从缘得,你这种灵知不是父母生下来才有的,也不是说肉体坏了就无,那叫“断见”。它(无念灵知)是永恒的,你认识了这一点,你随便参个话头也好,你不愿意参话头也好,但是,第一步,你必须先做彻底的自我反省,而这个工程看起来是麻烦,但是很重要。

  你有白内障,你不把白内障割掉,你还是看不见东西;你把白内障拿掉了,你就看到了。所以参禅就是要见性,见什么性?见宇宙万物的共性,也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什么叫属性?水,不管它是固体、液体、气体,只要氢二氧不变,湿性就在;火,不管是太阳表面的温度,或者一根火柴的温度,它都是热,它若不热,它不能叫火;生命的属性是什么?一说你就知道了,你若不知道,那显然有障。这个话不是假的,这么简单、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怎么会不恍然大悟呢?你其所以不悟就是有障,所以请你去障。

  所谓“去障”,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反省,用时光倒流法,从现在开始反省,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那么反省以后,把错误写下来,就像打麻将,你把牌拿出来想收回不行了,见光死了;反省也是一样,你把它写出来了,已经曝光了,由阴恶变成阳恶,所以你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有很多人说:“老师,我反省了一遭,没有什么效果。”那不是没效,而是你的心态不对。你要带着极为享受或自己求生的心情,说:“我掉落到泥淖里去了,我要爬上来”,用这种心情去做,它就相应。你若说:“哎呀!这个事情实在没有什么趣味,这个事倒胃口,不是很有趣味的事,不做又不行,做了实在是……唉!勉强做吧!”这样绝对不行。你反省一定要很由衷、很自动,欲罢不能,而且不要赶进度。如果说我一个礼拜把它完成,我们两个比赛,那不行,那个叫敷衍。你做的时候,乃至在反省以前一定要很虔诚,先把心静一静、定一定,然后祷告。

这个祷告是必要的,你祷告谁?你家里供了谁你就祷告谁。你没有供神,给自己祖先祷告也可以,请他慈悲善导你发掘出你自己的错误,大小错误都不要忽略。以时间为经,以人与事为纬,把自己的错误都写下来。写完了,可以变成一本著作,如果你把这本著作排版印刷送给你的亲戚朋友,那你这个人功德无量,累世的罪恶都消了。但是以后你也不能做人了,你见到任何人都有点不好意思、没面子、出洋相。

  你若把人仔细一解剖,人不比动物高明多少,我坦白说,尤其是人的心行、心态。所以如果你真正这样做,你若读《天台小止观》、《大智度论》十三卷,都写得很清楚。古时候讲“忏悔”,叫“发露”—— 当众(大庭广众)说出自己的罪。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有功德。《金刚经》写得很清楚:“是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打了不罚,罚了不打,你已经把你自己的罪状宣布了,别人已经看不起你了,那你这个业就消了;不但消了,还得无上正等正觉,有成佛的条件了。

第二步,就是说你要从现在开始,求心安。有人说:“你们禅学会是个宗教吗?”我们说:“禅,不是禅学会,就禅来讲,它是超宗教的。”禅的一个特色就是“超”,不超就是死的。既然它是超宗教的,它没有什么戒条,也没有基本五戒、八百条戒、八关斋戒……,我们都没有,只有一条戒 ——“不可告人的事你不要做”。

因为我们修的是这个心,我们尊重它 ——“即心即佛”,我们的心就是佛,我们尊重它,我们不欺骗它,我们不污染这个心。“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我们只有这一条戒律。这一条戒律,实在讲,就涵盖了三千威仪,什么都有了。假如说我们规定一些不必要的戒律或太多的教条,我们人活得已经不解脱了,教条越多,限制越多,那我们不是活得更苦吗?如果有人说:“只有一条戒,这样够不够?”我说:“是足够的了。”你反省,你确定活得只求心安,不可告人之事不做,而且你活在责任义务里,而不是活在权利里。活在责任义务里,就会活得心安,因为禅就是求心安的法门。

  当初二祖来找初祖,其实是初祖来找二祖、来等二祖,等了九年。各位不要误会,说是 嵩山 少林寺 风水好,有灵穴, 达摩 祖师来打坐可以得大功德。不是,那 印度 灵山 岂不是更好吗?他是来等二祖。等到二祖以后, 达摩 祖师说:“你找我求什么?”二祖说:“我心不安,乞师予安。” 禅宗 最初的典型,树的这个范例,就是求心安。

心若不安,幸福无从建立;心若不安,人生充满无奈。我们抱定求心安的理念,活在责任义务里,不可告人之事绝对不做。过去的错误透过检讨、反省,然后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忏悔,在他面前发露,请他为你作证,这个错误我一定不再犯。天大的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罪恶如 须弥山 堆得很高,悔,一根火柴烧掉了。这个是慈悲法门,若没有这个慈悲法门,我们都没资格谈修行,我们也没有路走了,我们不就已经僵化了吗?因为有了忏悔法门,我们才有新希望、新的生机,我们才能够再创新的生命。

——耕云先生《安祥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