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聂帅攻打大同折戟,战后迁怒一将军,心生嫌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并未迎来期待已久的和平。然而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尚未完全消散,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却日益激化,内战的阴云密布中华大地。同年6月,蒋介石凭借其军事优势和美国的支持,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大规模的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解放战争正式开始。

1946年6月,国民党第38师调动3000余人配以战车多辆,分三路进攻大同的倍加皂、三十里铺等地;又以3个团的兵力向城南解放区进犯,企图打通大同与应县乔日成部队的联系但是均遭到我人民解放军的强烈反击。

1946年7月中央军委给晋察冀军区下达了夺取三路(平汉、正太、同蒲)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的作战任务。同时晋绥军区在中央军委同意下发动了晋北战役而晋察冀军区负责协助配合,在与阎锡山部队的战斗中取得大胜,攻克了朔县、宁武、崞县、山阴、代县、繁峙、定襄、五台、原平等九个县城和广大乡村,并且控制了同蒲路沂县以北地段,大同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7月24日,聂荣臻就攻打大同及平汉路、正太路事宜请示中央军委。25日,毛泽东电示聂荣臻“同意先取大同,再取平汉,再取正太”,并要求立即“部署兵力”。7月31日,根据大同敌情,聂荣臻向晋察冀所属部队下达了关于大同外围作战的命令,大同战役正式展开。

山西大同是平绥路、同蒲铁路的交会点,是著名的煤都,又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战略要地,其控制权对于双方而言至关重要。我军在扫清大同外围之后,在攻打大同城时,由于大同防御十分牢固,城中兵马充足而我军缺乏重武器和攻城经验,使得攻打大同城的变得异常困难但是大同被拿下只是时间的问题。面对我解放军步步紧逼的攻势,远在太原的阎锡山只能干着急,却无法抽兵驰援。

于是阎锡山多次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命令在晋绥地区的傅作义的部队支援大同,可是没有利益驱使傅作义是不可能出兵的,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最终蒋介石同意将大同划归到傅作义辖区,在晋绥地区贫瘠之地待久的傅作义,一下子就牟足了劲头,马上召集军中将领秘密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计划,而本次战役,也因傅作义的参战而发生了变化,最终影响了我军预期的战略目标。。

傅作义一方面表面做文章表达出没有支援的意图,暗地里派出了三路兵马驰援大同,但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攻打被我军已经占领的集宁,而我军也因为轻敌再加上情报延迟,当傅作义的军队已经出现在集宁附近区域的时候,我军才反应过来,于是迅速调整战略和军队部署。

当时集宁战场前线指挥官是张宗逊,而战场呈现出扑朔迷离之态,敌我双方力量交错,敌 3 各主力师进攻我方守集宁的 3 个团,而我方 8 各旅则包围敌进攻之师,局面紧张而胶着。最开始我军占据优势,傅军被压缩在集宁城西南角,本可全歼敌人,但张宗逊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因为前一日战斗伤亡严重情况下,而在第二日未组织连续进攻,这给了傅军整顿和喘息之机。

随后,傅军对集宁城发起第二次攻城,在空军掩护下虽然突破进城,但我集宁守军顽强反击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此时仍是全歼傅军的机会,然而张宗逊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放弃了对集宁傅军的围歼,反而抽调主力去前来增援的傅军 101 师,与援敌 101 师交战时,阴差阳错把打下我军阵地炮弹误认为是敌军大部队支援来了,结果两边都未能取得理想效果,最终集宁城失守,而集宁的失守则导致未攻下的大同暴漏下敌军的枪口之下,最后只能放弃攻打大同。

这场战役失利导致大同未攻下,集宁失守,张家口形势不利,晋察冀我军在战场上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大同战役之后,在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的战后分析会上,据说聂荣臻与张宗逊两位将领因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聂荣臻认为张宗逊在前线指挥存在失误,尤其是分兵阻击101师,导致被围困集宁城外的傅作义部队无法全歼,而这个决策也直接影响了战役的成败。

但是会议上张宗逊坚决反驳:他认为当时我军的实力不足以发动大同攻坚战,在战略布局上存在轻敌,军事指挥决策过度激进和盲目乐观,而且和最初中央的意图不符。这场激烈的辩论,不仅揭示了战役中的具体问题,更反映出两位将军之间在这场战役深层的意见不合,也因此两人关系不睦。

大同战役之后,张宗逊被调往西北战场,在西北战场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宗逊尽管最终晋升为上将。

而聂荣臻则继续留在晋察冀军区,随后晋察冀战区仅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从节节败退到一路高歌猛进,彻底扭转了整个华北战场的局势,最终被授予元帅军衔。

大同和集宁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中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战略判断、战术执行上的不同看法,这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是常见现象。聂荣臻作为晋察冀军区的负责人,负责指挥区域内的军事行动,而张宗逊作为一线指挥员也参与了一系列战役。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不同指挥层级之间可能会有战术意见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往往是出于对战争局势的不同评估和军事策略的讨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