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平白无奇——我的自传(连载13)


五十五章:被汇编进小册子了


大概是一九九年?记不太清楚了。宁波市工业局,局长叫李令红(后来他成为了宁波市的副市长),他主持编撰了一本小画册,有照片有文字,这本小册子的名字叫《托起明天的太阳》,收入了各种人物的代表,一共全市有四十多个人。其中,象山县被入选的竟然是我,我和方太现董事长茅忠群放在一起,记不得是他先还是我先,写我的题目是《一个外聘的政工师》,把我作为优秀外聘人员代表进行了报导,这也是对我的极大的鼓励吧,由于时间太久了,这本小册子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

事实证明,一个越是发达的地方,越是尊重人的价值。宁波之所以有那一段快速发展,我们沈阳老工业基地贡献了很多人才和智慧,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受国企大下岗的逼迫,不得不南下打工,为江浙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浙江对人才的重视、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和尊重,也给这些人创造了良好的舞台。那时,来自沈阳在申菱公司的外聘人员除了我之外,大概还有十来个人,有搞技术的、有搞管理的。

在企管科工作的曹凯,还是虎石台的老乡,他的儿子叫曹天华,比我女儿大一岁。曹大嫂,人很消瘦,一口的辽西口音。还有在办公室工作的小高,人很年轻,是雷厉风行的那类女性。这些曾经的同事,至今早已经失联。和我同龄的小李,人很温柔漂亮,都是生活所迫才到南方试水。当然,这些人之中,属我和申菱公司的缘分最深,和卢国平董事长的缘分最深。经过了几年的磨合合作,卢国平董事长把我当成自己的兄弟,从来不和我分心,喜也共享忧也共担,那是我最快乐的几年,至今仍然难忘那段时光。


五十六章:股份改革体现了我的才华和价值


宁波申菱的前身是一个村办企业,在一九九二年的改革大潮中,实现了职工内部持股的改造。但是,由于当时受政策、人才的制约,这个股份制改造并不完善和彻底。大概有204人在股东名单之中,究竟谁持多少比例?谁也说不清楚,是一笔糊涂账。这其实是企业内的 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为了提早排雷,卢国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他说,必须要梳理清楚,本着“求实、合情、合理、认真、负责”的态度解决好历史遗留的问题,不把问题拖延下去,不回避问题困难。

接到了这个复杂、重要、敏感的工作,我开始行动起来。召开了“公司干部会”“股东代表会”,还找个别的同事深入谈话,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了解各种历史情况,经过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终于把情况摸清。

第一、204人都是谁?他们都是哪一年进入公司的?他们进入公司后的岗位变动?

第二,根据公司的历史及现实,把204个员工分类分别对待,例如,担任厂级干部几年?担任中层干部几年?担任生产技术骨干几年?担任普通员工几年?

第三,在上述情况清楚的情况之下,以担任普通员工为基数1,然后给前面几档设立合理的悉数。例如厂级是5,付厂级是4,……以此类推,由于时间久远具体系数记不太清楚了,但逻辑是这个样子的。

第四,把上述三个方面做一个计算。例如一个员工进入公司15年,那就是15分,一个付厂级进入公司15年,就是15×以该级别的系数。这样就把204人的总的工龄额计算出来了。

第五,把公司总的资产进行了审计,然后用总资产÷总工龄,就等于每个工龄分配的单位股份资金。

第六,每个人的股份持有就是该人的工龄计算额×分配标准。

这个过程反复公示、反复开会、反复让相关人员签字确认。所以,这次股份量化不仅非常平稳,而且没有影响到任何人的积极情绪,大家都认为说服力强,透明平等,公正。

公司总经理对这次股份明晰和量化感到非常的满意,因为同类企业处理同类事情的,有很多都闹事,或者起了纠纷。

其实,这件事办的这么好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老板自己没有私心罢了,他没有想任何的多得多占,这事情就都好办了。


五十七章:繁忙


在宁波申菱工作这个时期,刚好是国福40岁左右的年纪,年富力强,干工作是最好的时候。那个时候,真的是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吃饭,觉也睡得不踏实。其实,干好工作是一种福气,也是上天的恩赐。国福发现,浙江很多企业家工作量巨大、压力大、任务繁重,但他们都能够应付得很好,都有一个非常强健的身心健康做保证。如果老天爷不成全,你整天病殃殃的,怎么可以更好地做事情呢?

当时,我仅对县里各个政府部门对接,数了一下至少有十个。县总工会、人社局、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劳动局、安监、质检等等。每天工作需要加班,有忙不完的事情,也不知道累,也不叫苦。老板表扬我的话,是“老董,就是一个老黄牛。”我这个人邋遢惯了,从小就不是一个利索人。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文件资料,老板到我的办公室后,就会当面直接批评和要求我的两个部下。“皑清,你给董老师的桌子收拾收拾!”搞得我也很难为情。当时,卢总会抽空到我办公室坐坐,唠唠心里话。有时,他晚上在家吃饭,也会打电话给我:“董老师,吃饭了吗?”我如果说,“还没吃呢!”他一般会说,“那你到我这里吃吧,和我一起吃。”那时,老板住的和我差一个楼道,两三分钟就到他家了。

我从二十多岁就开始给矿里写大材料,是有名的笔杆子。给卢总写材料,也不敢马虎。卢总虽然读书不多,但对文字要求很高很严,而且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准确和尖锐,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


五十八章:充满爱和变革


我那个时候,心里充满了爱。爱老板、爱企业、爱工作。爱是温度,爱是希望,爱是力量。总体看,公司元老级别干部,都是本乡本土的,都是和老板一起创业的,他们的忠诚度和爱岗敬业精神没有话好说。可也有先天的缺陷,就是文化程度不高,见的世面不多,拘囿在石浦这个小圈子中。

如何提高这些干部的素养?怎么解决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对老板的爱、对企业的爱、也是对这些干部的爱。如果大家能力都提升了,素质都够了,那是皆大欢喜的。如若不然,老板为难,干部内心不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机制变革上入手,要有一套公开、稳定、透明的制度,来激励和鞭策干部提升素质。所以,从两千年开始吧,我对干部考评机制做了很大程度的革新,督促和激励了干部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具体做法大概有以下几个:

第一,把公司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作为干部进行单独专门管理。

第二,建立新的奖金发放制度,不是凭心情发放奖金,全部凭数据说话,每个人的奖金都和公司季度销售额的完成比例挂钩,完成的比例超额奖金就多发。不同的干部,有不同的职级系数。

第三,对干部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实现末尾淘汰。本地干部普遍是一个闷葫芦,口才不行,尤其不会开会讲话。我就每年从职工中选出40个代表,再要求干部上台面向职工代表进行五分钟述职,然后由干部相互打分,和职工代表评分,作为考评成绩。对前三名进行公开表扬和分数发布。对于成绩后三名,由我签发一个纸面通知,指出他的不理想分数和大概原因,希望能够自我加压和整改。

这一招对一些混日子不上进的干部,是一个杀手锏。公平公正,如果连续两次名次在后五名之内,则有被降级撤职的危险。


五十九章:夫人和女儿


卢国平是浙江优秀企业家的缩影。在浙江,类似卢国平这样的企业家非常之多,他们办事认真、待人赤城、感人至深。国福自己新工作有一点点起色了,有一点点安定了。家里又出了一点岔子。沈阳棚户区改造,沈阳的房子被拆迁了,老婆和女儿暂时没有了落脚之地。尤其是老婆作为护士,需要倒班和上夜班,照顾女儿成为了难题。

怎么办?咬咬牙,我把女儿带到了身边。解读在石浦新港小学,陈赤校长亲自安排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是很漂亮的朱老师。学校的解读费几千块,全部免去。这都赖于卢总的关心。那个阶段有差不多一年,国福又当爹又当妈,照顾孩子,还要打工。卢总看在心里,急在心上。就想了很多办法,最大的一次努力是和石浦台胞医院说通了,同意接纳我妻子的调动。可惜,院长因为进口CT设备出了一点事,这个调动就泡汤了。一切都是命。

夫人最后还在来到石浦了,我们夫妻那时都年轻,我36岁,夫人33岁,都正当年。长期两地分居会影响家庭的。卢总说,“你妻子过来主要是照顾你和女儿,赚不赚钱都是次要的,你在公司的收入支撑家里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卢总给我妻子照顾性安排了一件事,就是在一个五金店内帮忙,上班时间也不紧,早一点晚一点都行,活也不多,只不过是人有个事情,和社会有联系,更为合适。

女儿先自己来到石浦,在母亲没有来这个阶段,受到了工厂很多同事的关照。我们一个寝室的有徐宝华、左金才,都是刚刚大学毕业,把我女儿当妹妹。我出差没有办法带女儿时,林秀芝同志,阿康兄嫂都伸出了友谊之手,把我女儿暂时寄放在他们家里,那时女儿只有虚岁11岁,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