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普通员工,1年受贿9200多万!只因手上有这个权限……

前不久,浙江杭州警方

侦破一起民营企业内部腐败案件

引发广泛关注。

杭州一电商平台基础岗位运营人员王某,

在短短一年时间,

收受商家贿赂高达9200多万元。


电商平台普通员工1年受贿9200多万


案件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的股票账号显示,虽然亏损近千万,但账户里的余额仍有2400余万元,而这仅仅是王某受贿赃款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警方还搜查到了大量金条、现金等其他涉案财物。



据王某交代,这数千万的贿赂款

都是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收受的

那么,王某在这家电商平台

究竟是做什么的

又为何会有人给他送这么多钱呢?


据警方介绍,王某在公司的职位其实并不高,但却掌握着一项重要的审批权。



王某负责的是这家电商平台家具类官方旗舰店入驻的审批业务,如果家具类生产企业想到这家电商平台上开设官方旗舰店,按照流程提交申请后,在后台负责审批的人就是王某。



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马坚强介绍,王某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根据公司的招商条件,把好的企业、合作伙伴筛选出来,进驻到平台。如果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来,就会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入驻,最终对整个公司的口碑形象或者管理体系、品牌价值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然而,作为守门人的王某从中看到的并不是职责和责任,而是发现了所谓的“商机”,很快将审批变成了一门生意。


经调查发现,王某审批通过的官方旗舰店不仅数量远超正常水平,而且很多商家的条件并不符合平台的要求。



伙同多人共同受贿

形成一条灰黑产业链


违规审批,大肆收钱

短短一年间

王某就迅速将手中的审批权

做成了一门上亿的生意


其间,他伙同多人共同收受贿赂高达1.3亿余元,其中自己的受贿金额为9200多万元,逐渐形成一条倒卖家具类官方旗舰店指标的灰黑产业链。


就在这时,王某所在的电商平台收到的一封匿名举报信,揭开了这个黑灰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随后,电商平台向警方报案,然而在对王某进行了初步调查后,警方却并未发现相关证据。


那么

这封匿名举报信的内容

是否属实呢?


很快,电商平台向警方提供了王某经手的全部审批业务资料,经过仔细梳理分析,办案民警从中发现了端倪。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通过回溯复盘后,明显是不正常的,因为和他差不多岗位的人,审批量都在正常范畴内,他是超出正常范畴。



于是,警方将王某审批的这些家具类官方旗舰店都纳入侦查视线,通过调查梳理,很快发现了王某违规审批商家入驻并收取所谓费用的大量证据。


同时,参与作案的除了王某,还包括其亲友和大量的中间人,至此这个以王某为首的特大犯罪网络逐渐清晰起来。



王某拉拢亲戚朋友去招募中间人或者商家,让他们去寻找有入驻店铺需求的商家,然后明码标价,比如一家店铺收取15~20万元。


经查明,总共有400多家商家违规审批通过,涉案金额达到1.3亿元。王某本人通过发展8条下线,违法所得达到9000余万元。



巨额赃款去向成谜

原来作案前准备充足


通过深入调查,警方很快查清王某等人的犯罪事实,然而在对王某实施抓捕搜查时,警方并未在其家中发现这些巨额赃款,那么这些钱都去哪了?


原来,王某为了逃避打击,在实施作案前就做足了准备。在收钱过程中,王某做了防范和规避——他自己不直接收钱,很多收钱是通过他的朋友、同学、亲戚的相关的卡。


除了用亲戚朋友的账户进行收钱外,为了防止东窗事发,王某还将大量的受贿所得交给了一个朋友代持和保管,他部分的受贿资金购买了大量黄金。然而让王某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位朋友竟然打起了他这些黄金的主意。


据民警介绍,王某的朋友在帮他代持黄金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导致缺钱,就把这些黄金变卖掉,用于偿还一些债务。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王某的这位朋友还专门购买了一批假黄金,意图蒙混过关。



目前,王某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依法提起公诉,案件正在审理中。电商平台重新设计了审批流程,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判断,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民企反腐,还要做更多

近期,为了应对内部腐败问题,很多民营企业相继发布反舞弊通报,已有多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过,震慑之后,仍需要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


民企大刀阔斧清理内部腐败


据了解,除了招商审批环节之外,采购和投资环节也是民营企业内部腐败高发频发领域。公开报道显示,去年12月,北京警方侦破一家短视频平台企业内部贪腐案件,涉案员工陆某在供应商的围猎之下,不仅在采购环节为供应商大开方便之门,而且还利用职务便利为对方提供了大笔投资,给这家短视频平台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犯罪嫌疑人陆某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注意到,这些年,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民企,正以大刀阔斧的姿态清理内部腐败。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也先后组建内部反腐部门,严查企业内部腐败行为。如腾讯成立“反舞弊调查部”,百度设立“职业道德委员会”,阿里巴巴成立“廉政合规部”,字节跳动成立“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美团成立“阳光委员会”等。


多家互联网企业还公开曝光多起内部腐败案件。如,今年2月,腾讯集团发布2023年反舞弊工作通报显示,去年全年腾讯反舞弊调查部共发现并查处触犯“腾讯高压线”案件70余起,近20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今年3月,抖音集团发布2023年反舞弊通报,共23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字节跳动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还于上个月通报61起员工违法违纪案件,涉事员工全部被辞退,其中4人涉嫌构成刑事犯罪。


由于持有大量人脉、客户等资源,部分违反职业道德、失信的高管、员工,即便被原公司开除,还有可能被其他大公司聘用。针对这种情况,多家民营企业还先后联合成立阳光诚信联盟和企业反舞弊联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注意到,前述字节跳动的通报中,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4人,均已被同步阳光诚信联盟及企业反舞弊联盟。


推动民营企业腐败源头治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注意到,在依法惩治民企腐败方面,最高检、最高法已经有所部署。


去年7月31日,最高检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提到,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犯罪存在立案难、查办难、预防难,最高检将依法惩治影响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犯罪。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结合办案,推动民营企业腐败源头治理。


去年10月,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研究制定司法解释,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行贿受贿、背信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追赃挽损力度。


此外,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去年,全国各级法院有力支持民营企业反腐败、“打内鬼”,审结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案件6779件、8124人。


无论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还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体量庞大的民企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民企正在进行的高调反腐,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不过,震慑之后,仍需要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


目前,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我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二款明确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同时,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不过,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的前提,主要还是依赖于犯罪嫌疑人所在公司主动报案。如果部分公司考虑到社会影响,不愿意报案或仅仅在涉案人员“吐出”赃款后开除了事,司法机关就很难主动介入。


此外,分析近年来民营企业内部的贪腐案件也能发现一些共性。包括,犯罪主体往往是企业中高层,手中拥有企业赋予的管理权力,并了解业务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与不足;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利用岗位优势和信息不对称,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外界很难发现等。


民企腐败的发现难如何克服?民营企业腐败如何进行源头治理?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健全内部腐败预防和治理机制?这些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央视新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