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2023年ESG整体表现稳健,环境信息披露仍需加强

随着国内银行业2023年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陆续发布,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在2023年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特别是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ESG披露基础已较为完善,远超我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2023年,在我国有MSCI ESG评级的28家上市商业银行中,MSCI A及以上评级占比过半,尾部机构极少,无CCC评级。主要商业银行的ESG评级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ESG评级上升至AA级,在全球大型商业银行同业中较为领先。我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水平全球领先,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例如,工商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位居首位,中国银行在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上大幅领先。

图/IC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对贝壳财经表示,为了顺应五篇大文章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推动ESG治理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同时,持续加大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支持力度和产品创新,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化产品服务体系。

工商银行发布的《2023年度社会责任(ESG)报告》指出,工商银行绿色金融工作体系是由董事会、高管层、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管理,专业部门牵头管理,全行各条线协同推进的组织管理体系;工商银行气候风险数据库整合了碳排放、碳市场、ESG数据、信息披露等八大类数据,定期开展更新维护,持续完善数据质量,为气候风险计量、管理与分析工作提供基础支持。

兴业银行发布的《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ESG)报告》指出,2023年,兴业银行以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发展。根据统计,该行绿色贷款所支持的绿色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9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292万吨、年节水量1055万吨。兴业银行还在ESG报告中披露了多项首单,例如落地市场首单碳资产转型债券、首单“绿色+科创”类REITs、首单绿色日元境外债券等。

另外,招商银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碳中和)主承销金额在各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并发行了全球首单蓝色浮息美元债券,为水域生态环保、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及海洋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中信银行承销绿色债券金额合计103.10亿元,其中承销碳中和债券15.50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10.50亿元,其广州分行并承销中国境内全市场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民生银行联合特别推出了“农户光伏”等创新产品以支持企业、农户低碳转型,承销发行首单定向绿色碳中和保障房债券;平安银行建立了绿债协同服务机制,构建独有的“一级承销+债生态投资+二级做市”绿债生态核心竞争力,2023全年承销境内绿色债券15亿元。

图/IC

尽管如此,我国银行业依然缺乏头部标杆机构,暂无商业银行获得MSCI AAA评级,意味着在推动头部机构进一步优化ESG信息披露、打造行业标杆方面存在潜力与机遇;另外,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ESG表现存在差距,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ESG表现最佳,而城商行、农商行的ESG表现相对较差;不仅如此,虽然多数银行已经开始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2023年仅有四家银行披露范围3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数据仍需进一步加强。

刘晨表示,当前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国内银行业部分机构在ESG转型过程中,由于绿色金融发展时间尚短、治理规则标准缺乏统一、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不足,治理体系仍有待健全。同时,传统行业加快低碳转型、绿色新兴产业持续涌现,也对商业银行行业分析、资产评估和风险识别能力持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国内银行业ESG高质量发展应继续扎实推进,将ESG的发展要求和理念作为自身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张晓翀 校对 卢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