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邹平市黄山实验初中 许红美 ·苏轼——月光下的公子

夜,无论多么黑,只要睁着眼睛,细细地看,就会有光明,有诗意。 苏轼随父亲和弟弟苏辙,一同从眉山出发,进京赶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虽辛苦但欣喜。夜晚,是星垂平野、月涌大江的美景,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豪情。殊不知,一脚踏入仕途,从此黑夜比白天多。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言既出,响彻云霄,下恸黄泉。欧阳修成就了他的金榜题名,上天却夺走了他的红袖添香。月明之夜,他哭了,泪流千行。梦中与妻子相见,妻还是貌美如花,他却两鬓如霜。不能坟前诉衷肠,只能托明月寄相思。一生,两人,十年,既有生离的思念,更有死别的哀伤。爱情逃不过七年之痒,苏轼却用情至真至纯。 人生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弟弟苏辙当年还不及自己成绩好,但是官做得比自己大,比自己稳。官场处处碰壁,不是因为自己奸诈贪婪,昏庸无能,是太特立独行,不肯屈尊就卑,不能摧眉折腰。官场需要“图谱”,需要“朋友圈”,连《红楼梦》里的门子都知道的事,他却不知道。他只是做着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每到一处,他关心农业,扶贫赈灾,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徐州遭遇大水,他在城门上结庐,昼夜指挥,水不退,人不走。上司的门,他却不认得。他不是人品不行,也不是朝中无人。欧阳修、皇太后,甚至是政敌王安石,但凡他能与之来往,也能让自己的仕途少些坎坷。苏轼就是苏轼,他不喜欢入圈结网,更不喜欢羁绊和依附,那样就少了自由和独立。 工作之余,带百姓出门打猎,自己饮酒赋诗。门口卖扇子的生意凋敝,他帮着题字作画,扇子被一抢而空。他用自己心中的美景打扮着为官之地。于民无扰,于民有福。他和佛印、黄庭坚谈佛论书,不会通宵达旦批阅案宗,也不会陪上司推杯换盏,夜夜笙歌。 他不会像柳宗元一样发“朋友圈”——“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自己的郁闷散溢到了“封连漳汀”四州,他也不会像李白一样呐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食得人间烟火,他不会独钓寒江雪,他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温情和诗意。 他与人分享快乐。墙里秋千墙外道的笑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超然台上的春色,雪堂的梅花香气,凡入他眼睛的都是美好,都是诗歌。笔墨汩汩,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由得他挥毫尽兴。不是官场的规则有问题,是他不肯削足适履。 自请贬谪密州,离着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近一点。中秋月圆,欢饮达旦,大醉,百感交集。做官,高处不胜寒;辞官,归途何处?他不是陶渊明,也不是王维,他读了太多的书,接触到了太多的人,经历了太多的事。佛家,道家,儒家,他总觉得可以信一点,又不能完全信。他不甘心种豆南山,他知道佛家和尚也论资排辈,他相信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想来想去,他长叹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活得长长久久,年年中秋能赏月,才是王道。 黄州,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不喜欢种地也得喜欢,想干工作没有机会。 乌台诗案,让他丢了半条命,死里逃生,惊魂未定,夜夜无眠,何以解忧?唯有游玩。苏轼的黑夜是白天,太阳是月亮。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别人都睡了,他醒着。半夜三更,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衣袂飘飘,影若孤鸿。一点细小的声音,都让他魂飞魄散。“有恨无人省”,苏轼的遗憾和痛苦无人能懂。既然无人懂,就不说,不解释,不怨天怨地,不依靠任何人。寂寞是杯苦酒,不能与他人共饮,就独自吞咽。 地方待久了,总有熟悉的人。患难与共才能惺惺相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既然睡不着,不如起来到院子里走走。弟弟远在天边,牢狱之灾给弟弟添了不少乱,妻儿已经睡下,全家跟着自己,没有荣华富贵可享,只有贫穷困顿作伴,喊他们起来赏月,实在勉为其难。对,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同是被贬黄州,当如同我夜不能寐。 心有灵犀,怀民还真没睡。两个爷们儿漫步承天寺院,看月光如水,看月影摇曳,感叹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只是缺少有闲心的人。人生难得两全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做官好,贬谪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白天种地,晚上出去游玩。乘一叶扁舟,凌万顷烟波,访赤壁,探石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惆怅是心中的,放归自然,实在不值一提。就那么一下子化开了,消散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唯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罢了。 夜夜外出游玩,回家时,门童已经鼾声如雷,叩门无犬吠,好吧,让别人去睡,我独自倚杖听江水滔滔。 四周黑夜漫漫,抬头明月皎皎。苏轼一生历典八州,用诗书画填补生活的空隙,疗愈生命的伤痛。卒于六十多岁,在人们心目中却永远是个翩翩公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