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花香、校服整理、身边新闻,这所小学的项目化学习“跨界”又“接地气”……

项目化学习,如何既能链接学生生活,又能提升科学高度?

日前,闵行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场“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举行。

从校园里的花香,到校服的整理,再到身边的新闻……在上师三附小,围绕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跨界”又“接地气”,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想吸引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五感”,在真实生活体验中寻找“问题线索”。

可观赏、可品尝的花卉,串联起上师三附小的项目化课程。

认识并制作花茶;探寻植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创建“花家”;融入环保低碳概念的花香校园文化……上师三附小的“花卉课程”以社团活动为基本形式,关联自然、劳技、美术、语文、英语等学科,逐级进阶。

一年级开设的“花茶”项目化课程以茶文化为载体,围绕驱动问题“如何做出一款好喝、健康的花茶”,通过探究不同花朵的特点,使用冷知识卡片整合附加信息等,引导学生发现花茶的种类和功效。

孩子们自由搭配茶包,设计茶包包装,还担任品鉴师,给出色泽、口味、功效等多方面的评价,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动手能力。

“最想介绍花香校园中的哪一处景色?如何有逻辑地撰写介绍文本?如何制作及美化导览手册?”中高年级参与的以“花”为主题的项目化活动主题叫“花香校园我宣传”,通过制作校园导览手册,向外国客人介绍花香校园文化,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也充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在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校园新闻。

在“校园电视台”说自己身边的新闻,真实而有趣,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活动中,上师三附小教师金劼恂执教了“小小新闻人”一课,自主探究占据了课堂的主要内容。

学生们分享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新闻,借助校园电视台“校园新播报”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播报,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校园新闻的选材,并通过“观点拉力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作为学习成果,孩子们还需要完成一份新闻稿的撰写以及一条校园新闻的播报,利用自己所学发挥价值,极大地激发孩子们对项目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据介绍,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校园新闻,不仅能拓宽语文学习的路径,也能培养学生关心身边事的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日常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比较常见,但数学中体积与容积的应用仍然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如何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上师三附小五年级数学团队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设计一个校服收纳盒,让孩子们成为小小“收纳师”。

收纳校服,如何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保持整洁美观、方便取用?活动中,上师三附小教师孙嫣婷执教了“校服收纳”一课。学生经过一系列测量、验证后,完成了衣柜容积、收纳盒体积与容积的计算。

据透露,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不断迭代组合方案,学生加深了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增强了空间观念,萌发了几何推理意识。同时,这个项目融合了劳动教育,学生学会了合理收纳校服,提升了劳动素养。

“在上师三附小,学习空间就不再是单一的教室,学习的时间也不只是在课堂里。学习时空的延续是项目化学习的一大优势,校园里随处都是可以学习的场所,学习可以随时发生。”据上师三附小校长沈珺介绍,去年学校申请的市级课题《未来学校视域下儿童学习新生态建设研究》立项成功,课题中的学习新生态是一组融学习方式、内容、空间等元素为一体的概念。

据悉,上师三附小定期开展的项目化培训课程吸纳了全校很多的老师,全学科、学段、全体骨干教师全部参与,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学科开展的各种项目近20个。通过结合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设计丰富有趣的项目化学习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们学科应用、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创造等能力。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