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持续提升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大众网记者 郝存腾 通讯员 叶点 曹艳星 青岛报道

近日,随着乡村旅游热度的持续攀升,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的黄泥巷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个昔日宁静的小村庄,如今变成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探寻自然之美,体验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这个古色古香的村子太漂亮了,走在这蓝天白云下,经过错落有致又富有年代感的房子,漫步在高耸入云的古树边,弯曲绵延又清澈透明的溪涧流水从你身边溜走,各色小花绽放在路边,瞬间卸掉了各种压力,太治愈了。”昆山游客李兰一家人高兴地站在古村落前拍照留念。

原本,李兰只是计划与朋友一同前往杨家山里,享受樱桃采摘之乐。然而,当她抵达黄泥巷村口时,她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一步一景,移步异景,处处皆欢笑,样样有惊喜,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绿水青山格外有情调。李兰带着孩子笑逐颜开地拍着视频,“杨家山里太美了,感觉就像到了4A级景区一般,这趟樱桃采摘还没开始,我们就已经饱了。”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县域推进农村生态治理,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提升到美乡村“大环境”改善,推动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前,西海岸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6.9%,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90.3%,建成65个省级和美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14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环境整治“换新颜”

夏日里,沿着干净平整的村路走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大陡崖村,青瓦白墙的崭新农家屋舍呈现在眼前。

“我们把原来的老房子进行修旧如旧改造,现在窗明几净、里外亮堂。推窗能见景,花香满庭芳,乡村烟火气,乡愁住心房。”村民刘芳像读诗一般地介绍着自家的民宿“寻宝山居”,一边拾掇着小院子。

庭院周边的空地都种上了各种绿植,小院的篱笆也爬满了绿藤。“以前院子里摆放着柴火、农具,非常杂乱。经过拾掇后,现在不仅全家住上了敞亮的新房,我们还把房子改造成民宿,城里过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五一’假期我的小院是一房难求。”刘芳笑着说。

在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中,西海岸新区瞄准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粪污直排等影响村容村貌的突出问题,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旧房改造,对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废旧鸡舍牛棚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设施进行集中整治。如今,无人照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房屋和残垣断壁已得到有效整治。

地面上的房屋新建改建一新,地下的污水也有了去处。泊里镇蟠龙村李家庄网格的村民黎勇对这深有感触,“原来生活污水就往大门口随地一泼,夏天蚊蝇满天飞,冬天上冻容易摔跤。”黎勇指着院墙里下水管道说,“现在好了,家里污水都通过管道流到村里的污水处理池集中处理,屋内屋外都闻不到污水臭味了。”

村民生活污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100%,这离不开西海岸新区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惠民利民的重要举措。去年,西海岸新区印发实施《“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成立了专班,负责统筹推进整县域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加强组织调度,压实责任,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秸秆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打造山东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综合典型。

创新制度“见长效”

“院里院外卫生打扫好,不仅能提升我的德育积分,还能挂上小红旗。”海青镇茶原村梯子沟网格70岁的老人闫金玲告诉记者,“每天只要按规定将垃圾分类投放就能获得积分,还能兑换洗衣液、纯净水等奖励。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咱得把自家门口收拾利索。”

村庄要清扫干净,村民的参与少不了。有了实实在在的奖励,村民参与度大大提高。西海岸新区探索开展“德育乡村”治理模式是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探索和实践,由网格党支部领办,对照建立起的“1+5+N”德育评价体系,参照银行储蓄模式,将居民日常参与环境保护、睦邻和家、社区发展、公益奉献、自治守法、学习争优等方面情况量化积分,存储于“德育乡村”账户中,居民可凭储蓄的德育积分兑换商品和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区145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在提升辖区居民道德水平、文化素养、人居环境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使制度激励的“有形之积分”逐渐转化为行动自觉的“无形之新风”,部分村庄制定了人居环境公约,激励人人养成爱卫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基础上,西海岸新区强化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管控,实施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区运、区处理”模式,连续5年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打响“路域环境、农村改厕管护、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废弃物、村容村貌”六场攻坚战,累计完成了六百余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验收,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村内向村外延伸、由村域向路域拓展,实现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美丽,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西海岸新区对于农村公共责任片区实行“划片分区”管理,在前期网格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划分片区,实行片长、责任人、组织员和公益岗四级分级负责制,搭建起村庄“清洁网络”,确保房前屋后整齐清洁,阡陌村巷干净通畅,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

村庄越来越干净,清水绿岸也显著增多。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对全区46条河道、201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问题排查,施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编制综合整治方案,系统推进水生态治理。西海岸新区还创新投融资模式,投资3.6亿元实施吉利河、甜水河等6条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苑庄河、皂户河等6条河流入选省级美丽示范河湖。

扮靓“高颜值”

“谁都没想到我这小院子改造后能这样美,这么火!”张家楼街道松山子村的林西尧趁着招待客人的间隙介绍说。林西尧的“诗画院子”民宿以油画扮靓颜值,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镶嵌在有历史斑驳感的院墙上,各种艺术油画与环境融为一体。该民宿院子前不仅有溪流潺潺、绿树掩映的景观,房前草坪上还可以休憩品茶,菜园子、果园子可以采摘体验。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张家楼街道不仅有画美达尼的油画乡村之美,还积极发动村民改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打造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的“美丽庭院”。村民们充分利用拆除、腾退的空闲地等,因地制宜建设乡土气息浓郁的公共绿地,实施村庄绿化行动。

宝山镇创新“共享场院”治理新模式,在七宝山、黑埠沟、丛家屯三个网格村打造“共享场院”9处,集中堆放柴草300多个。该做法既美化了环境,又化解了柴草乱堆乱放的难题,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范本。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建成美丽庭院46170户,占农村常住庭院户的45%,“美丽庭院”覆盖率100%。

“我们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省市区三级联创,高质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去年,我们斥资4.2亿元建成美丽乡村21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15个,农村内在基础和外在颜值持续改善提升。”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科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和美乡村和美丽村居示范创建工作,建设第二批美丽村居市级试点建设样板,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愿景。”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西海岸新区在扮靓外在颜值的同时,深入传承乡村文化,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培塑文明新风。目前,西海岸新区共创建5个全国文明村,75个省级文明村,98个市级文明村镇标兵,市级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100%。西海岸新区还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健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打造“中心—所—站”三级品牌项目。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西海岸新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不少镇街实现了村容村貌从“农村”到“景区”的转变。一个个美丽乡村,其美景让人心生向往,洋溢着的发展活力让人感慨万千。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大美西海岸,每一个“美丽乡村”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与发展路径。“我们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局限,统筹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覆盖、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卫青介绍,西海岸新区统筹相邻村庄资源,一体化设计、片区化打造,形成8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创建10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获评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