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苏州河记》(下篇)

作者 朱海燕

[四]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划出一道由农业、渔业向商业、工业发展的曲线,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出人力与自然互相消长的关系。而这一过程的衍生物——河文化与桥文化,必然备受人们的关注。

上海,得名于苏州河下游支流的上海浦,而上海的简称“沪”,也得名于苏州河渔民用于捕鱼的竹制工具。

由于上海的发展,苏州河又是一条多桥的河流。每一座横卧南北的桥梁,都是苏州河的一部分。苏州河在没有桥梁之前,人们过河只能靠摆渡。英、美租界隔苏州河设立以后,两岸渡口增多,苏州河口一带最为密集。为便于识别,由河口上溯,每个固定渡口分别命名为:外摆渡口,头摆渡口,里摆渡口,二摆渡口,三摆渡口等。


/苏州河 外白渡桥(图片来源网络)/

1856年,苏州河第一座跨河木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桥址在外摆渡口旁,华人称之为“外摆渡桥”。若从此处过桥,是要收过桥费的。1873年,工部局在威尔斯桥外侧新建一座木桥,称“公园桥”,因此桥不再收过桥费,故称“白渡桥”。1907年,公园桥拆除,改建钢桥,1908年建成以后,俗名定为“外白渡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铆接桥梁。外白渡桥的存在,除了它是上海享有中外的重要人文旅游景观的地标建筑外,从地理方位上讲,它还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融合的节点。它们相会于此,共赴长江,流入大海。外白渡桥南起于南苏州路,北止于北苏州路,全桥长104.24米。

外白渡桥的建设寿命为50年,但它却超期服役了整整50年。2008年,它迎来了百岁诞辰的日子。这座老桥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说,这座桥是代表着安全和保障的“门”。日本侵华时,外白渡桥以南的外滩地带,是租界,相对安全一些。对上海市民来说,苏州河是一道生命的保护线,一打仗,他们便拼命地奔向租界的一边,苏州河以担当的勇气与气慨,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上海作家陈村也说,在他心中,那外白渡桥就是一个老熟人,一直在那里坐着,因为太过于习惯了,甚至会忽略它。而它一旦要离开,感情上才感到很不习惯。

按照上海民间习俗,为了小孩将来有出息,干大事,满月那一天,父母专门抱着孩子到外白渡桥走一走。因为儿子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而外白渡桥对于上海人来说,也是重要的。


/上海 黄埔公园风景(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河的一角,外白渡桥的桥头,就是黄浦公园。那公园的每一寸土地都位于河水之上,河流环绕并灌溉着这片土地。其实,它曾经也是河流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上游泥沙的冲积汇聚成陆地,现在,反将其据为城市所有,并且成为上海最美丽的水上风光。整个城市围绕着黄浦江、苏州河的岸边,形成半月形和一条曲线的形状。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人认定一个道理,跨过苏州河就安全。西方帝国在上海的租界的那片地方,一度时间被称之为“孤岛”,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如巴金等等,就是在租界的地界里度过了8年的时光,躲过生死之劫。上海在那个时代,之所以称为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于租界拥有杰出的国际贯例与公共机构是分不开的,这实际上又是英国人的杰作。如果想要了解英国人在上海到底做出了什么,你只需要向法租界那边望一眼,看看法国人都做了什么就知道了?法租界虽然与英租界紧紧相连,但是,政治上却是一个独立的区域,以一条苏州河作为边界,就出现了一座不同凡响的城中之城。这里有自己的议会和自己的局处、自己的领事馆。在没有得到法国当局的允许下,不准通行入内。正因为此,在国难当头之际,它以自己的作用,挡了一下日本人的屠刀,因而,为中华民族保护一批精英人才。


/1949解放上海 我军骑兵部队走过外白渡桥(图片来源网络)/

外白渡桥与上海的命运相连。1949年5月12日,解放上海的外围战打响,经过激战,敌军自诩“铜墙铁壁”的防御体系便被攻破,迫使他们龟缩于市区至吴淞口的狭长地带。此刻,曾表示“要与上海共存亡”的蒋介石早就从复兴岛溜走了。接着汤恩伯也慌忙逃往舟山群岛。

决战的时刻到來了。5月24日晚,人民解放军第27军、第23军、第20军分别从几个方向攻入市区。次日凌晨,苏州以南的市区完好无损地获得解放。

很快,解放军开始向苏州河北岸发起进攻。可是,敌军凭借高楼大厦,居高临下交织成火力网,封锁了苏州河面,突击的勇士一批又一批倒下。特别是外白渡桥一带,北岸的敌军防守更加严密,不仅有坦克和装甲车流动巡逻,从百老汇大厦伸出的许多机枪还疯狂地扫射着。

解放上海,同时又要保护外白渡桥,成为解放军的庄严使命。由于敌军在外白渡桥上堆放着大量炸药,随时都会引爆,前卫突击部队3个班的战士前赴后继,连续冲锋,最终剪断了通往桥北地堡内的导火索。

外白渡桥保住了,但不少战士却牺牲在它的怀抱中。外白渡桥,并不是“白渡”之桥,是烈士的生命换来了后人过桥的自由,也是烈士的生命,给桥以新的生命。

2008年,这座百年老桥,已告别苏州河而走进工厂。1年后,它还要回到苏州河上,肩负起桥的使命。但是,上海人希望1年后,它归来的时候,不要变得太“新”,人们所要的是更坚固的外白渡桥,应保持原来的风貌,还是那么饱经沧桑,那么沉稳厚重,那样的恢弘气势。只有那样,它才能与苏州河、黄浦江和外滩那一线的历史建筑物匹配起来。

[五]

苏州河既是一条繁荣的河,也是一条命运悲惨的河,它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荣、往事和垃圾。


/未治理前 被污染的苏州河老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河由西向东流入黄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则是从东头的河口开始,溯流向西延伸的。过去,沿河两岸曾经错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味又重又浓,就像诗人笔下的诗句一样:

和平之乡哟!

我的父母之邦!

岸草那么青翠!

流水这般嫩黄!

我倚着船栏远望,

平坦的大地如像海洋,

除了一些青翠的柳波,

全没有山崖阻障。

小舟在波上簸扬,

人们如在梦中一样。

和平之乡哟!

我的父母之邦!

可是,在都市化的铺展面前,这些自然的东西已不能与膨胀的经济共栖。自然的东西,不得不大踏步地撤退。在它们腾出的空间里,长起一片片楼房,伴着楼房成长起来的是一吨又一吨垃圾,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经济社会所笼罩。这些楼群临河而居,时人誉之为“连云楼阁”。当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上海画出了迷人的天际轮廓线的时候,渐渐地污染了一河碧水。

1895年,甲午战争前,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诞生在苏州河北岸。1912年至1925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列强自顾不暇,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那时的苏州河畔,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一河污水,仍船行如织。从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乡间粪便,直泻河中。此后,苏州河的污染日益严重,再也没有缓解。

苏州河,像是上海城区胸口的一条黑色带子,随着河潮的起落,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臭气。


/1973年苏州河口“两夹水”还能看的很清楚(图片来源网络)/

谁也不愿意和一条臭河生活在一起;母亲河的黑浪,更是一向爱干净的上海人无法抬头的愧疚。上海的辉煌有苏州河的一份贡献,而苏州河的污染,又使这辉煌蒙上一层阴影。

人说上海人聪明,一只螃蟹坐火车从上海能吃到北京,吃完后的壳,还能拼出一个完整的螃蟹,但是,聪明的上海人那时居然没想出办法根治苏州河!人说,上海人最爱吃鱼吃虾,成天吃鱼吃虾的上海人,是否想过鱼虾生活在哪里?如果每条河都像苏州河这样,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鱼虾?

改革开放之后,欧美人、日本人以及港台人纷至沓来,他们不喝上海的水,而是自备饮用水。那时的苏州河与黄浦江合流的交汇处,竟形成一道黑黄分明的两股水流,这种奇特现象,被上海人称为是“两夹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初去上海,没有一点环保意识的我,举目那“两夹水”处,留下这样几句诗行:

黄浦江卷着黄的浊流

苏州河流着黑的浪波

在一条曲线上昼夜搏斗

搏斗!还要搏斗多少岁月

你们都是水啊,都是水

为什么没有水的碧色

为人类造福的河啊

何时能从善如流

去滋润人们的生活……

这不成熟的诗句,只是我这个外乡人的期待与希望。

1988年,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访问伦敦时,看到有人在泰晤士河边钓鱼,他非常感慨,也深受启发。归国之后,在他的主持下,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开始启动。他在开工之日题词:“决心把苏州河治理好。”


/苏州河的治理(图片来源网络)/

1993年,他与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多德斯维尔女士谈话时说:“现在黄浦江的水,特别是苏州河的水污染很严重,我们希望苏州河也能像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那样,河里有鱼。”

是的,苏州河中应该有鱼,这不是创新的理念,而是一种自然的复位。过去有鱼,现在应该有鱼,将来还应该有鱼。做不到这一点,就对不起大自然,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河。苏州河是上海重要的地表水体,100多年前,苏州河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当时的租界当局为建造自来水厂选址,曾对苏州河、黄浦江、淀山湖水质进行采样,并将样本送到英国分析,结果是苏州河的水质比淀山湖的要好。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苏河两岸的工业与人口迅速发展和增长,清澈的河水开始出现黑臭。尽管每个水体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净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清水和流速,就能使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或稀释。然而,苏州河是一条清水少,流速小的河流,自净能力极差,再加上河中的污水远远超过清水,因此河水越来越脏。

100多年来,上海美丽的母亲河承受着沉重的负担,默默地淌着黑色的泪水。

治理苏州河,恢复它的清澈和美丽,成了当务之急。于是,一场治污的战斗由此打响了。1997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沿河的黄浦、静安、虹口、闸北4个区通过拆迁码头、整治环境,建设绿化样板段,改变了原来环境脏乱的面貌。


/苏州河的治理(图片来源网络)/

1998年,进行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的沿河排水泵站,和苏州河水系的综合调水实验取得成功。年底,苏州河治理一期工程开工,该工程包括10个子项目:支流截污工程;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支流建闸控制工程;虹口港、杨浦港污水截流工程;综合调水工程;环卫码头搬迁及水面保洁工程;曝气复氧工程;底泥疏浚工程;防汛墙改造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从根本上治理了苏州河的水体污染问题。

2000年,在苏州河治理一期工程尚未全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苏州河综合调水措施正式实施,主要通过改造后的吴淞公路闸桥涨潮关闸,潮落开闸,把黄浦江的潮水挡在闸外,使原来因潮往复回荡的苏州河水变成由西向东的单向流动,从而扩大流量,提高流速,减少污水在苏州河的滞留时间,使苏州河水体的黑臭基本消除。

这只是治理苏州河的第一步。为了让苏州河笑容灿烂,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改善水质,恢复其生态环境。

2005年,苏州河水达到了国家地表水5类标准,到2010年达到了6类标准,并恢复了水体的生态系统,让绝迹多年的鱼虾重返苏州河。

苏州河的变化,在国际上引起瞩目,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席克劳斯.托普夫曾就此写信给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他说:“苏州河治理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上海市政府为改善城市环境所做努力的一个极佳例子,这在我访问上海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

一天清晨,我从外白渡桥不远处,登上一艘游船。我倚靠在游船栏杆的边上,徜徉在弯弯曲曲的苏州河上,年代久远的邮政大楼,造币厂大楼,以及那些老式公寓和现代住宅从眼前一一掠过,让我从细节中再次感受上海的历史与文化。我想,苏州河的污染难道是因为上海的商业化和工业化吗?是!但也不是!我去过伦敦,那条曾被污染的河为什么现在清澈如碧?我去过巴黎,塞纳河也是穿城而过的内河,为什么河水没有变得黑臭?我去过香港,港岛和九龙之间,夹着维多利亚海湾,为什么那海湾仍然碧如蓝天?

中国仅仅是一条苏州河被污染了吗?流经中国大地上的任何一条河流,哪一条逃脱被污染的命运呢?

/今日 苏州河(图片来源网络)/

的确,目前,我们尚不是十分富强的国家,但我们绝不能为了摆脱经济的落后,去制造一个落后的环境。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治理苏州河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那么,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打造一个碧水蓝天的有宜于生存环境的中国又需要多少时间?

要保护环境,对大自然必须要有一种报答意识,那就是长大成人的孩子必须向付出一切的母亲作以报答。现在,上海人,或者全中国人,到了该为所有母亲河抹去羞辱的时候的了。

游船从苏州河上划过,我在苏州河上思索……(全文完)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