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文章
- 视频
- 微头条
- 合集
- 问答
384天超长农历年!今年闰六月来了,需要注意什么?有何讲究?
2025年,农历六月过完后,大家发现,第二个农历6月又开始了。
原本,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下一个“月”该开始了。但是! 按照太阳运行决定的季节进度条,却还没跑到该进入农历七月 的时候。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是阴阳合历,它结合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所制定。闰月的出现,便是阴阳历差异的调和。
具体而言,农历(阴阳合历)同时参考月相周期(朔望月,约29.53天)和太阳回归年(约365.24天)。12个朔望月约354天,比回归年短约11天。若不调整,3年后农历月份与季节将错位约1个月。
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月份和季节乱套!
比如若干年后,农历春节在夏季过,端午节在冬天过。
而农民朋友们,种地全靠看节气,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都是在告诉农人们,在特定季节该干什么农活。
如果农历月份和季节对不上,看农历日子去播种,季节根本不对,种子下地可能冻死,可能旱死,这就没收成,导致老百姓饿肚子,闹饥荒!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老祖宗便设置了“十九年七闰”法则,即每2~3年插入1个闰月,使农历年均长度接近回归年。
更通俗地说,就是为了“等”季节! 在正常农历的某个月份后面,挂上一个“备胎月份” —— 这就是 闰月。
等这个“闰月”过完,季节的进度条也终于跑到位了,这时候再接着过 下一个正常的农历月份。
经过这么一“闰”,农历的月份就又和实际的季节(冷暖变化、农事活动)大致同步了!春节还在冬末春初,端午还在盛夏,农人们看农历,也能大致知道什么时节该种什么了。
那么,在闰月的年份中,到底怎么确定是闰几月呢?
原来,闰月的确定是有规则的,按“无中气置闰”的原则设置。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正常情况下,每个农历月需包含1个中气。若某个月份没有中气,则定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例如2025年农历六月不含中气,因此在六月后增设闰六月,这也使得今年有两个农历六月,使得今年的农历年达到了384天!
根据推算,本世纪(2001-2100年)共有6次闰六月(2017、2025、2036、2055、2074、2093年),其间隔不固定,比如2017至2025年仅隔8年。
那么,闰六月的到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闰六月的天气会更热,更容易发生不好的事情。然而,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客观上说,闰六月和天气炎热与否无关,天气冷暖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强度、海陆热力差异、地形与海拔、人类活动等有关。
而闰六月与不吉利等事情的发生,也没有直接因果联系。读书君之前提过,这种观念的产生,主要和古人对闰月这个“虚月”的认知局限有关。
从实际上看,闰六月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节气与节日的延迟。比如七夕(七月初七)延至到了8月29日,中秋节(八月十五)延至到了10月6日。
闰六月到,民间又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
穿红避灾:民间认为,蛇年闰六月,属蛇、猪、虎、猴者,需在闰六月穿红衣或佩红饰,以平衡五行。
孝亲礼仪:闰月到,有为父母买“闰月鞋”的习俗传统,寓意添寿。一如谚语中说:“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
饮食习俗:民间有吃“闰月饭”的传统,而客家人则制“闰月糕”祈福;在北方地区,则有吃闰月面的传统。
此外,闰六月,也是洗洗刷刷,晾晒的月份,一如老话说“六月六,晒红绿”。这时,天气炎热,阳气旺盛,正是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晾晒衣物、被子、书籍的好时节。
关于闰六月,你还知道哪些说法和习俗讲究呢?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传统文化##闰六月##闰月##民俗##文化#
今年最热的三伏天已经登场,全国多地进入高温时段。好消息是今年三伏天仅30天,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18日,总共30天,比往年40天伏天,要短10天!
不过,伏天时间虽变短了,但不意味着炎热程度的减弱。尤其是今年闰六月,恰巧撞上了最热的三伏天,两个六月加起来,看上去炎热时间段被拉长了,为此民间有不少的说法,认为这一年的伏天会特别的炎热!
当然,这并非事实。读书君在此前文章中详细提过,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闰六月和伏天的长短与炎热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伏天到,的确有不少的注意事项,比如伏天到,民间有“4人要躲伏”的说法。到底是哪四种人呢?有何讲究?一起来看看!
一、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幼儿
都说:"老人如秋叶,夏阳似烈火"。
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如汗腺功能衰退,皮肤血管调节能力下降,感知能力也在下降。老年人对炎热的感知能力差,加上身体调节机能变弱,很容易因为长期待在高温环境下中暑。为此,需要“躲伏”。
此外,年幼的孩子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且自主性弱,也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诱发疾病,甚至危害生命。所以都需要注意“躲伏”。
二、孕期女性
民间有句谚语说:“孕妇过三伏,腹中揣盆火”。
意思很简单,是指三伏天的孕妇,肚子里就像揣着一个火盆。怎么理解呢?大家都知道,怀孕的女性,通常都比一般人怕热。因为怀孕的女性,受孕期激素等影响,产热多,但身体散热能力下降,所以格外怕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对孕妇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所以,三伏天的孕妇,需要特别注意高温问题,做好“躲伏”准备,以免对自我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三、慢性疾病患者
高温下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为此,对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需要注意,注意“躲伏”。
比如采取“早午晚三避”原则:上午11点至下午4点避免外出,避免在太阳底下暴晒,避开高温天气。在室内,避免长时间待在闷热的环境里,保持室内的通风透气。
天气炎热时,可借助电扇、空调等来降温,降低高温带来的伤害和风险!
四、户外工作者
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最为炎热的时节。因为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
此时,夏日炎炎,露天劳作,暑热内袭,人们最能感受到三伏天的炎热!且暑气逼人,耗气伤阴,最容易中暑。为此,户外工作者也尤为注意要“躲伏”。
比如,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朋友来说,每日都需要进行耕作,农耕管理,可采取“做两头歇中间”的方式,即早晚劳作、午时避伏的作息,来避开暑气和高温,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五、读书君说
《汉书》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总的来说,三伏天到,此时阳气鼎盛压制阴气,人需“顺天时而伏藏”,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更需要注意健康,注意防暑,“躲伏”。
古人防暑不仅是物理应对,更多的是心性修炼。如今的我们,有了更多的先进的手段进行应对,应该充分合理利用,提高生活质量!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三伏天##传统文化#
今年的大暑节气落在7月22日,时间比入伏要晚。由于节气特殊,且今年大暑有三大特点,有什么讲究呢?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
一、大暑节气
大暑,是一年中最滚烫的节气。读书君印象中的南方夏季是美好的,白云蓝天常伴,晚霞相随,唯独除了暑热让人厌烦!可谓“最苦是炎蒸。”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接下来是立秋节气。看,明明已经走到了夏季的尾声,却丝毫没有夏秋过渡之意,且反而达到了最热阶段!这大暑节气,真是不留一丝情面!
或许,这也正应了中国人常说的“物极必反”规律,没有走到极点,怎么可能有“反转”呢?夏季,就是要越过越热,达到了极点,才可能降下来!
谈到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先小暑,后大暑;先小雪,后大雪;先小寒,后大寒……都是往上递增的过程,不达到顶峰,又怎么会走回头路呢?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当萤火虫从腐草中孵化而出,当土地蒸腾着湿热的水汽,当雷与雨裹挟而来,你就要知道,一年中最为炎热的节气来了!这些物候变化,是老祖宗千百年来,深刻的洞察和精炼总结!
二、今年大暑有三大特点
1.晚大暑
在民间,老话常说,"七月大暑八月秋,九月重阳踩山头",节气与农历一般都对应,若时间差距大了,往往会有些特殊现象。
今年大暑交节于公历7月22日21时30分,对应农历六月廿八。相较于往年的到来,其时间要晚一些,属于“晚大暑”。
民间素有“白天大暑,八月穿袄;晚上大暑,八月热天”、“大暑晚,晒破胆”等说法,提醒农民警惕秋旱对晚稻的影响。而在养生层面,“晚大暑”,更需注意“防暑不贪凉”——空调房与室外温差过大,易引发“空调病”。
2.月尾大暑
今年大暑在农历六月廿八,交节时间在月尾。老话说“大暑在月尾,秋来热不归”“大暑在头晒破石头,大暑在尾塘满沟溢”。当大暑落在农历月末,民间认为雨水可能提前“报到”。
在浙江沿海地区,大暑时节有“送大暑船”等习俗,月尾大暑雨水多,对于渔民来说,算是利事。渔民们将载满祭品的“大暑船”送入大海,祈求“五圣”带走暑气,保佑风调雨顺,鱼船满舱。
3.大暑中伏前
今年大暑在7月22日,中伏时间从7月30日开始,所以今年属于大暑中伏前。在民间,有“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意味着农作物可能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抢收抢种”。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提过。大暑在中伏之前到来,意味着炎热的暑季,时间上被拉长了,高温高热的天气,若赶上多日不下雨,正在生长成熟关键期的农作物,极易受影响而减产甚至绝收,一如老话说“大暑不灌浆,秋后泪两行”。
在南方双季稻产区,也有老话常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别看一周甚至数天很短,但却能对农作物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农作物处在生长关键期之时。大暑中伏前,提醒农民朋友们,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伏旱等问题,以免影响产量。
三、暑天里的生活智慧
大暑到,有不少的习俗讲究。比如有“三不做”的古训:
1. 大汗不洗冷水头。2.午时不耗心阳。3.不搬家远行。
在广西,有大暑拔罐的说法。夏季人体气血充盈,人们认为,此时拔罐效果最佳,祛湿除顽疾,疏通经络。
在广东,有喝三伏茶的传统,金银花、菊花、夏枯草、茯苓等搭配熬煮成茶水,既能解暑降温,又能止渴!
在饮食方面,南方人过大暑,讲究"三甜三苦":甜的是荔枝、龙眼、菠萝蜜,苦的是凉茶、苦瓜、龟苓膏。而在北方,有喝暑羊等习俗。
关于大暑,你的家乡,还有哪些说法和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大暑##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习俗#
7月22日21时30分,太阳行至黄经120度,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节气的到来。
在民间,老话常说“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姑且不说雨不雨,一个“霜”字,就道出了时间之快!
今年大暑将至,“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到底是啥预兆呢?今年大暑是什么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暑大雨,百日见霜”是啥意思?
字面意思很浅显,指的是大暑这天下了大雨,等上一百天左右,也就是霜降节气前后,就会见到霜了。
又或者说,这里“见霜”,并非指百日后必然遍地白霜,而是强调秋寒提前、冷空气活动增强的趋势,当年冬天可能来得早、冷得快。
你可能会问:为啥偏偏是“百日”?这个词怎么看起来像是随便编的。
原来,并非恰巧或随便选定日子。
翻开日历细算,你会发现: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7月22日或23日,而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10月23日或24日。两个节气间隔差不多90天,加上节气转换的缓冲期,“百日”就成了约数。
为此,老祖宗用“百日”这样的整数来计算,既好记又符合观察经验。
大暑时节,正是副热带高压“称王”的时候,如果降雨多,则说明冷空气较为频繁活跃,冷暖相交造成降雨。按照“大暑大雨,百日见霜”的总结,这也就是说,大暑期间频繁下雨,则预示着当年冬季风可能偏强、冷空气活动早。
为此,有人可能会问:大暑时节,到底是下雨好还是晴天好?
从农业的角度来说,大暑时节,正是北方玉米、南方水稻“拔节灌浆”的黄金期,这时候缺水,必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河南农民有句顺口溜:“大暑不浇,玉米要抛”,意思就是这时候不下雨,玉米产量得腰斩。
大暑时节如果持续高温干旱,将会影响秋粮的产量,一如老话说:“大暑无雨,仓里无米”。
二、2025年大暑有雨吗?
从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几日,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等将有较强降雨过程;受台风影响,我国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整体上看,大暑时节,全国不少地区有降雨过程。按照“大暑大雨,百日见霜”的说法,提示今年秋天霜降时间可能来的比较早。
不过,认真观察会发现,这句谚语并不适合用于全国,且看南方地区受台风等影响即可知道,其影响的变量因素比较多。
从实际上看,“大暑大雨,百日见霜”这句谚语,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尤其适用于北方内陆地区。北方大暑大雨常伴随冷空气南下,持续可影响秋季环流,导致霜降提前。
南方地区,雨水丰沛且台风频繁,大暑降雨易引发洪涝,谈不上“百日见霜”之说!且南方霜降时节多数地区无霜或初霜较晚,与北方“见霜”的物候特征不符。
而从天气预报来看,今年大暑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北方内陆地区,大部分地区并无降雨过程。
三、有何启示意义呢?
总的来说,“大暑大雨,百日见霜”是典型的北方气候经验,尤其适用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区。其科学性体现在冷空气活动的季节延续性,而南方因湿热气候和物候差异,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农谚体系。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这句民谚,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醒北方的农民朋友们,可以借此预判秋收时间,如提前防霜冻保护晚秋作物。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大暑##二十四节气#
当下,热浪翻滚,全国多地进入高温时段,尤其是南方地区,白天气温直逼40℃,热到让人直呼受不了!
然而,这样的酷暑才刚开始,更严峻的“烤验”可能还在后头,一如老话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今年大暑节气落在7月22日。那么,今年大暑到底有多热?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的俗语解读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字面意思是,若大暑这半个月没热到“冒烟”,那立秋后,可能会被“秋老虎”咬一口,天气会特别热。
古人没空调没气象台,全靠一代代人盯着天、摸着地,观察总结经验。在正常年份,大暑应当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一如古人对此的精准描述:“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从夏到秋, 天气逐渐转凉,这也似乎也与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所呼应。
而大暑的“热”,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副高就像个“大锅盖”,把热空气扣在某个区域。如果大暑时副高位置偏移或偏弱,冷空气容易南下,导致降雨多、气温低;等副高重新“支棱”起来,立秋后可能会带来持续高温。
从中国人常说的“物极必反”的规律来看,夏季地面吸收的热量,需达到一定峰值,才会开始消散。
而倘若大暑期间,未能达到应有的热度,则往往意味着暑气积累不足,热量顶点尚未到来。那么本该由盛转衰的暑热,则可能会顺延至秋季。
此时出现的炎热天气,正是民间俗称的“秋老虎”——立秋后35℃以上的回热天气。秋老虎虽不如盛夏持久,但其“咬人”的威力丝毫不减,民间就有用“秋扒皮”来形容它的酷热。
二、那么,2025年的大暑,会不会很热呢?
今年的大暑交节时间在7月22日21时30分,从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十天,华北、东北、华南等地有强降水,21日起,黄淮、陕西、关中等地高温明显缓解。
这也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大暑节气时的气温,不升反而有所下降,似乎和老祖宗说的“大暑热不透”相对应。若按照以上说法,这意味着今年立秋后的天气,可能会比较热,秋老虎会比较猛。
当然,这只是一种预测,我们具体还需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和气象预警。
不管怎样,大暑节气到,且又处于三伏天中,我们将迎来夏季最炎热的考验。无论是“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的警示,还是“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等农谚、俗语总结,都在提醒我们,要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尤其是南方地区!
三、大暑节气里的养生之道
老话说“夏不欲穷凉”,意思是别贪凉到极致。现代人吹空调、吃冷饮,容易“热伤风”,尤其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建议:空调别低于26℃,电扇别直吹,出汗后及时擦干换衣。
饮食方面,别猛喝冷饮,可多喝伏茶,清凉祛暑。
另外,可以适量吃冬瓜、西瓜、苦瓜、绿豆汤等,既能解暑又不伤脾胃。
此外,喝伏姜茶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新鲜生姜,切片后与红糖按适量比例混合,装入容器干净保存,放置太阳下晾晒,每天喝一杯,驱寒又暖胃。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大暑##传统文化##养生#
2025年是个特殊的农历年,有两个六月。
在民间,这样的年份月份被看得很重,有各种的讲究。
比如老人们常说:“前六月莫远行,后六月要披红”。什么意思呢?具体是什么讲究?关于闰六月,还有哪些说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闰六月从何而来?
今年有两个六月,第一个农历六月,从6月25日开始,而第二个六月(即闰六月),则从7月23日延续到8月22日。
为何会多出一个月?
这主要源于我国的阴阳合历。大家都知道,农历一个月大约29.5天,一年354天左右,而阳历一年约365天,两者相差约11天。三年累积下来大概相差一个多月。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季节与月份对应不上。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古人发明了“置闰”方法,在适当年份增加一个月(每两到三年增加一个月),即农历年中有13个月。其中,重复的这个月,便是闰月。
这里说一下,什么是中气呢?
中气指的是逢偶序数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体系中,中气是12个关键节气,与另外12个“节气”(又称“节令”)交替出现,具体如下:
正常月份中,包含一个中气(如正月有雨水),而当某个月份从朔到朔的周期内,未包含任何中气(比如2025年闰六月),则按照“无中气置闰”的办法,被定为闰月。
有些朋友可能还是不太理解,我们展开分析一下:
翻看日历,你会发现,2025年的正常六月,包含了中气大暑,时间落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八,公历时间是7月22日。
但在接下来重复的这个农历六月,只对应“立秋”一个节令(节气),处暑中气跑到了下一个月去,落在了8月23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一。都说“无中气则闰”,所以2026年是闰六月就不难理解了。
二、民俗里的闰月及禁忌讲究
在传统文化中,闰月被视为“虚月”。从字面上很好理解,虚即表示“虚拟”、“虚无”等,与实实在在的“实”显然存在区别。
闰月本身就是人为设置的,所以古人认为闰月是“虚拟”月份,与常规月份相比,更具有“虚”或“空”的属性。这种认知,逐渐演变为民间禁忌的来源,如避免在闰月办重要事项,以防“违背天意”。
老话说“前六月不远行,后六月宜穿红”,这样的说法,基本上由此衍生而来。
前六月为何不远行呢?
这主要是因为,盛夏时节本就高温多雨,天气不稳定。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泥泞的道路、突发的暴雨、肆虐的蚊虫等,以及酷热的天气,都会让远行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风险。
如今虽有了高铁、飞机等便利的交通设施,但盛夏出行的健康隐患依然存在,比如中暑、水土不服、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依旧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所以,“前六月不远行”这句话放在今天,仍对我们有警示作用,提醒我们:炎炎夏天,出门在外,平安第一。六月若需远行,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各种风险和问题。
后六月为何要披红?
这大概与民间穿红避邪的习俗有关。在中华文化中,红色是太阳的颜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有平衡阴阳、驱邪避灾的寓意。
2025年恰逢乙巳蛇年,天干“乙”属木,木色青,因此被称为“青蛇年”。
在传统习俗中,属蛇等生肖的人被认为需特别注意,尤其是闰月被视为“虚月”,属蛇、猪、虎、猴等生肖的人,宜穿红衣纳吉,驱邪避害。
除了“不远行”和“要披红”,闰六月还有不少习俗讲究:
送闰月鞋:在一些地区,子女会在闰月为父母买鞋。老话说“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千年”,一双手工千层底棉鞋,绣着“寿”字或如意纹样,承载着子女对长辈健康长寿的期盼。
闰月饭:在我国福建闽北等地区,有出嫁女儿回娘家吃“闰月饭”的习俗,也叫"吃后头饭"或"吃六亲饭"。这一习俗背后的寓意是出嫁女有娘家人,有父兄等“靠山”庇护,夫家人不可轻视和欺负女子。
又比如,民间还有“闰月不动土”、闰月忌迁坟,闰月忌上坟等说法。
三、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以上很多习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在理解其背后的美好期许之后,或许便能更好理解和看待民间的各种习俗文化,以及禁忌讲究。
关于闰六月,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习俗说法和禁忌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传统文化##民俗##
夏季的天气,就像开了“蒸笼模式”。今年有些不一样,老人念叨:“今年是母伏,比往年热!”
那么,到底什么意思呢?三伏天还分公母吗?母伏真的会更热吗?具体是什么说法和讲究?一起来看看吧!
一、何为公伏、母伏?
夏日的广西,天气一热,大爷大妈都喜欢坐在树荫下乘凉,唠家常,谈天气:
“今年母伏,天气会很热哦!”
“怎么知道是母伏?”
“入伏那天的农历日子是单数就是公伏,双数就是母伏!今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双数嘛,肯定是母伏啦!”
原来,按照传统历法的算法,三伏天也分公母,其“公母”由入伏首日的农历日期决定:单数为公伏,双数为母伏。具体来说:
公伏:若入伏是农历初一、初三等单数日,则称“公伏”。
母伏:若入伏是农历初二、初四等双数日,则称“母伏”。
这一划分,可以视为是古人对“阳刚”与“阴柔”的具象化表达。古人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天、刚、热;双数为阴,象征地、柔、湿。将入伏日期的单双与天气关联,可以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是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一种实践。
二、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
三伏天的计算,有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初伏从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双数)开始,故为“母伏”,或叫母伏年。
在一些地方,流传着“公伏凉飕飕,母伏热死牛”的说法。为此,不少人认为,今年天气比较炎热。
然而,实际上,与这句话完全相反的,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
“公伏凶,母伏爽”;
“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
“公伏长如河,慢火烤干禾;母伏短似箭,疾雨送新凉”等说法。
所以,关于公母伏的俗语、农谚说法,本身存在矛盾性(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地域不同导致),不可准确而论。
从科学视角看,三伏天热不热,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大气环流等影响。
今年虽为母伏,但受全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影响,2025年夏季全国多地气温可能偏高,华北黄淮可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三伏天虽然仅有30天,但恰逢“秋包伏”——末伏开始于立秋(8月7日)之后。农谚警示“秋包伏,热得哭”,预示着立秋后可能暑气难消,“秋老虎”势头凶猛,需要警惕!
三、三伏天到,如何养生?
饮食“三宜”
1. 宜温补阳气:可以煮生姜油茶等饮品食用,中医认为,“春夏养阳”,适当吃点温性食材,能驱体内寒湿。
2. 宜吃苦尝酸:苦瓜酿、柠檬鸭等,都是夏季不错的时宜菜肴。苦味健脾开胃,酸味生津止渴,适合应对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
3. 宜吃杀菌食材:夏季炎炎,在广西,特色的酸藠头、酸豆角、酸笋等食材,都是不错的开胃小菜,其中大蒜素等成分,更能抑制肠道病菌滋生。
起居“三忌”
1. 忌寒邪入侵:三伏天天气炎热,不宜猛冲冷水澡。广西的瑶浴闻名遐迩,可以用艾草、黄荆叶等煮水擦身,既能够清洁皮肤表面油脂、污垢等,又避免毛孔骤闭,很适合夏季出油多,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
2. 忌久坐地板:三伏天天气炎热,忌久坐地板,长时间接触寒凉地面。记得儿时贪凉经常躺地,总被大人用竹条打屁股:“想要拉肚子是不是!”一般地板寒气较重,且夏季人体湿气也较重,久坐地板可能会阻碍身体排湿,加重体内湿气,引发身体不适。
3.忌封闭空间:三伏天虽炎热难耐,开空调是很多人的首选。但每日仍需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免患“空调病”等。
四、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不管公伏母伏,老祖宗的诸多俗语、农谚总结,旨在提醒我们,注意节气变化,顺应天时,调整生活和作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三伏天天气炎热,心静伏自短!无论公伏母伏,记住这四点:避暑、补水、清淡饮食、科学作息,便能安稳度夏。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三伏天##传统文化#
民间老人常念叨:“六月闰一回,热死牛和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2025年刚好就碰上了闰六月,与三伏天撞个满怀。
为此,不少人推测,今年的三伏天应该很热。那么,老话是什么讲究呢?今年真的会很热吗?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闰六月由何而来?
关于闰月的由来,读书君在此前的文章中详细提过。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既看月亮的圆缺(阴历),也看太阳的轨迹(阳历)。月亮绕地球一圈约29.5天,12个月下来,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而地球绕太阳一圈约365.25天,两者差了11天。如果不调整,那么N年后,本应该在冬季里出现的春节,则可能出现在炎热的夏天里。
为了“对齐”季节,智慧的古人发明了闰月——每19年加入7个闰月,约为每2-3年加一个闰月。具体来说,当某个月份没有“中气”(节气中的第二个节点)时,便增设一个闰月。闰六月,便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由于闰六月出现在夏季,看似延长了夏季时长,而这时候又往往处在三伏天阶段,为此便有了“六月闰一回,热死牛和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等说法。
二、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闷、最潮湿的时段。每年的三伏天或30天,或40天,其长短主要取决于中伏的时间长短,有些年份中伏为10天,有的则为20天。
三伏天具体的日期,由干支纪日法和二十四节气确定:
1.入伏时间
按照老祖宗的“夏至三庚数头伏”的算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首日。
2.出伏时间
出伏时间则按“秋后一庚数末伏”推算,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始。往后数到第10天,则标志着末伏的结束,即三伏天正式结束。
3.2025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完全处在闰六月中)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横跨闰六月与农历七月)。
从时间上看,8月19日正式出伏,今年的三伏天中伏只有10天,所以今年整个三伏天的时间只有30天,这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三伏天,打破近十年“40天长伏”惯例。
更特别的是,今年末伏落在立秋(8月7日)之后,民间素有“秋包伏,热得哭”的说法,即同样预示着今年天气可能会比较热。
三、那么闰六月,三伏天真的热到哭吗?
民间认为,闰六月的三伏天,天气会格外炎热,一如老话说“六月闰一回,热死牛和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
其实,出现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闰六月的到来,大大延长了人们盛夏的心理预期,两个六月,怎么看起来都是热的!
实际上,闰月本身不直接影响或改变气候,即三伏天的天气,和闰六月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伏天天气热,主要是因为夏至日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的升高具有显著滞后性。地面吸收热量后,往往会持续积累至三伏天期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达到峰值。
这一现象类似于“砂锅慢炖”——太阳辐射如同文火,持续加热地表,最终在三伏天形成高温“沸点”。
而副热带高压是造成夏季高温的“幕后推手”,其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表。同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进一步加剧空气升温,形成“晴热型”高温。
另外,城市热岛效应,高密度人口和工业活动释放的废热(如空调外机、汽车尾气)等,也进一步加剧了炎热,使得即便是夜间,温度也难以下降。
此外,全球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的增加,也是造成三伏天炎热的重要原因。而闰月的存在,对天气炎热与否,没有任何直接作用。
四、应对建议
可以参考传统智慧:
✅饮食:闰六月可以多吃绿豆、薏仁等,“祛湿防病”;早餐可以吃酸味开胃,午间可以食用苦味清热(如苦瓜等)。
另外,可以适当吃姜,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辛辣温散,能发汗驱寒湿。
与此同时,要避免冷热交替饮食,以免引发肠胃痉挛等疾病。
✅起居:午间小睡养阳,避开正午劳作。23:00前入睡,6:00后起床,顺应阳气生发。
✅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利用早晚较凉时段锻炼,如18:00—19:00打太极拳或八段锦,调和气血,顺应时节养生。
可以借助现代手段:
✅出行避暑:减少白天户外活动,注意防晒降温,可擦防晒霜,戴帽子、打伞等。时间方面,上午12点至下午3点,此时太阳辐射最强,地表温度最高,减少外出,避免高温烫伤,可多补充水分电解质,利用早晚较凉时段活动。
✅居家防暑:借助空调等设备降温,温度不宜设置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定期清洗滤网,防止细菌滋生。
✅农业:调整农事活动时间;采取遮阳措施;保证灌溉水源等。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三伏天##传统文化##养生#
三伏将至,我们即将迎来全年最热的时间段。
今年三伏共30天!时间从7月20日开始,直至8月19日出伏,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10天)。
不过,别看今年的伏天比近些年来的40天伏天要短,但其热度看似丝毫不减,当前全国多地皆进入高温状态。读书君身处的广西地区,已经连续高温多日,出门五分钟,能流汗两小时!
伏天到,有不少的讲究。以下10大禁忌,须了解!
禁忌1:不开窗通风
夏天到,空调成为“标配”。然而,当密闭空间内空调持续运转,屋内长期不开窗透气,容易引发"空调病"。
老话说"暑天闭户,寒湿内侵",夏天屋内应保持通风透气,空调房也应适时开窗换气。必要时可在空调房放置一盆清水,增加湿度,避免室内过于干燥,引发不适。
禁忌2:冷风直吹颈椎
夏天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黄帝内经》中说:“病起于过用,需防因暑取凉”,空调温度调到26℃~28℃较为合适。
另外,传统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伏天不宜对着风口直吹,尤其是冷风直吹颈椎,以免引发颈肩僵硬、腰背酸痛、甚至诱发面瘫等。
禁忌3:果蔬当饭吃
“日啖荔枝三百颗”,那是东坡先生的美好吟唱。夏日瓜果丰美,水分多,酸甜可口,许多人以冰西瓜等果蔬代饭。然而经常以果蔬代餐,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三伏天人体代谢加快,蛋白质需求量不减反增。一如民俗所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代谢旺盛,仅靠果蔬易致气血亏虚,削弱卫气。为此,仍需要注重健康饮食,科学合理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禁忌4:冷饮不离手
夏天到,很多人喜欢喝冷饮,吃冰棍。一杯冰水、一盒冰淇淋下肚,解渴又降温,这“透心凉”的爽快,让人愉悦。然而,冷饮不宜多吃多喝,尤其避免空腹食用。
中医认为“湿热不除,百病丛生”,可以尝试"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适量,煮制代茶饮,清热而不伤脾阳。
禁忌5:牛饮解渴
炎热夏季,剧烈运动后又热又渴,很多人喜欢猛灌冰水,这看似畅快,实则危险,容易诱发心梗等。正确补水方法应采用"少量多次"原则,避免牛饮猛灌。
在广西,读书君经常听到老人叮嘱孙辈喝水,要“含三口”,徐徐咽下。小时候听不懂,觉得是对急性子的小孙子们的人生教导。如今,才知道这背后蕴含的健康大讲究。
禁忌6:冷水澡"降温"
老话说:"暑天浴冷,寒气入骨"。当大汗淋漓时,一头扎进冷水浴或冲凉,骤然的冷会反复刺激皮肤血管,导致剧烈波动,容易伤身。中医认为:“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说的不过如此。
禁忌7:久坐不动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三伏天并非要我们绝对静止,顺应自然出汗,才是养生之道。
现代人过度依赖空调,导致"暑天无汗"成为常态。长时间枯坐室内,吹着空调,身体气血运行会变得缓慢淤滞,新陈代谢降低,湿气更易积聚体内,让人感到沉重乏力、精神不振。
禁忌8:情绪"上火"
都说“暑易入心”。三伏天的炎热,本身就容易让人心烦气躁、坐立不安。若再因琐事大动肝火,或过度思虑忧愁,无异于火上浇油。
中医认为,过激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内生的“邪气”,在夏季尤为伤人。正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情绪剧烈波动,会打乱人体气机运行。
禁忌9:熬夜透支
夏夜闷热难眠,或沉迷于夜生活,熬夜成为常态。然而“夜卧早起”的“早起”是重点,“夜卧”同样关键。子时(23点-1点)是阴阳交替、养阴藏精的黄金时刻。熬夜不眠,严重耗伤阴津,扰动心神。第二天醒来,不仅精神萎靡,更会感到身体被掏空。
禁忌10:硬扛硬熬
老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的热,让人不适。不过,中国人的“忍文化”,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其中的危害,天气热,“忍一忍就过去了”“出点汗排毒”“小病不用看”。
中暑绝非小事!不是“扛一扛”就能化解的小恙。若出现身体不适症状,须高度警惕,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采取降温措施(如解开衣物、冷水擦拭、扇风),补充适量淡盐水,并尽快就医!切不可迷信土方或硬扛,延误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淮南子》中说:“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不以蛮力对抗酷暑,而以谦卑之心顺应天时。敬畏暑邪,方得清凉;善处微恙,方享延年。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传统文化##三伏天##养生#
近期最热文章
“曲高和亦众”——酱香酒的酿造何以先从制曲开始
4.1万阅读17小时前为什么2025年双春闰六月,全年384天,连续4个月没有法定节假日?
3.1万阅读01月03日数九时间表来了!2024年哪天入九?最冷三九四九天在什么时候?
1.3万阅读2024年10月25日什么是“毒月毒日”?端午为何称为“九毒日之首”?有哪些禁忌?
3036阅读05月28日哀牢非哀,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哀牢山,名字起源出人意料,你想不到
2557阅读2024年10月06日10个回答告诉你,《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1854阅读2024年06月30日出梅入伏,怎么计算的?今年什么时候出梅入伏?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1538阅读2024年07月09日9月7日白露到,有什么讲究?老祖宗说白露有“三忌”,指哪三忌?
1451阅读2024年09月06日春分,一半春意,一半人间
1260阅读2024年03月19日人到中年,为什么越来越喜欢苏轼?
1154阅读2024年05月09日
© 2025 今日头条
网络谣言曝光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侵权举报受理公示
MCN 专项举报:mcnjubao@toutiao.com
未成年人相关举报:400-140-2108
算法推荐专项举报:sfjubao@bytedance.com
京ICP证140141号京ICP备12025439号-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3628-111号
营业执照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220190002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3)第00006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74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公司名称: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