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冥冥之中为何如此相似?

比如短秦长汉,短隋长唐。 结束乱世的王朝都短命吗? 继他之后的朝代又很巧的都是繁荣昌盛,国运绵长。
  • 中国历史冥冥之中为何如此相似?-图1
  • 中国历史冥冥之中为何如此相似?-图2
  • 中国历史冥冥之中为何如此相似?-图3
90回答·47万阅读
历史麻辣锅

2017年12月16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几个相对长寿的大一统王朝。

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汉朝前有个短寿的大一统王朝,秦;唐朝前有个短寿的大一统王朝,隋;宋朝前呢,就是五代十国的乱世,元朝前呢,也是四分五裂的割据,明朝和清朝都是在上一个皇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像汉唐这样的情况仅仅存在于汉唐两朝,从概率上来说也只能是三分之一。如果说仅从结束乱世来说,也不过是二分之一的概率。这还谈不上规律。只不过秦、隋的历史比较引人注目罢了。

其实、秦和隋为什么会如此的短命,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总的来说,秦和隋的统治者都是英明过人,一代雄主。问题在于他们的政策太过于超前,与当时的环境不相匹配。也就是太过于超前了,走在了时代的前头,走过头了。

比如都说秦隋两朝征战过度,不体恤民力导致亡国。那么我们对照汉朝武帝,汉武帝时代的征战的程度要远大于他们,但是只是几乎亡国,却没有真的亡国。汉武帝本人还被说成是一代雄主,有谁把暴君两字加在他的身上?倒是始皇帝和杨广身上始终甩不脱暴君两字的称号。无非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历史是由一连串的意外和偶然组成的。秦和隋的灭亡也是如此。秦始皇的意外死亡成了秦王朝短命的主要原因。比他小几岁的刘邦因为多活了十几年成了秦朝的终结者。这些都是规律吗?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吗?恐怕未必吧。

所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意外的错觉。

知常容

2022年09月21日

这不是规律,但也有其特定的原因

1、这不是规律

秦统一天下,没有几年就亡了,隋统一天下几十年而亡,结果西汉和大唐成就一个强盛的王朝。

宋当时基本统一天下,但没有灭亡,元一统天下近百年而亡而大明强盛。

晋一统天下,不久却陷入大乱世,从三国变成南北对峙。所以一统天下未必就亡,继任者未必就是大盛世。

2、有特定原因

秦一统天下正好面临如何管理如此广大的天下的问题。因为在周朝之时是分封制,也就是大家一起来管理天下。秦面临的是由一家来统一天下,也就是从共天下变成家天下,该怎么处置。

最后秦选择全面郡县制,可惜交通比较落后,信息传送比较慢,管理半径不够,太过于集权,导致皇帝反应不过来,最后造成天下大乱。

当时赵高一家独大,直接控制秦皇室,再加上秦二世昏庸,使得整个运转机制失灵,最后只有灭亡之路。

刘邦拥有天下之后,基本上延续了秦制,不过在秦制的基础上作了改良,也就是将全面郡县制改变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同时对分封制也进行调整,由不可收回,变成王失德可收归朝廷,这样就保证了王的封地不会独大。

西汉因为秦做了试验,所以没有走弯路,自然强大。

隋朝也是一个关键点。经过南北对峙之后,当时管理天下不是问题,真正要面临的问题是各族的融合以及如何对待周边邦国的问题。隋朝采用的是灭的态度,也就是要么投降,要么被消灭。

正因为如此,使得隋内部出现混乱。

大唐则在隋的得失中采用融合,文化整合,而不是消灭的态度,这样很好取得四夷的认可,被认为是天可汗。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当时世家左右了整个朝廷,真正左右天下的是世家而不是隋的杨家和唐的李家。所以隋亡唐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轮流坐庄,而不是实打实的更替。很多隋官在唐为重臣,杨隋和李唐有扯不断理不清的关系。

所以这一点与秦亡汉兴是不一样的。

阿斗不傻

2018年11月25日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错误,他会让人在曲折中前进,其实国家和人一样也会在发展中经历很多错误,有的错误可以挽回于是称呼为王朝的中兴,有的错误无法挽回,最后王朝灭亡。

人生学中,这种行为叫试错成本,试错成本代价对个人而言无非是数年萎靡不振,比如一个有志青年,为尽快成功,贷款做生意,最后生意失败,欠一屁股债,这样的话,他需要的只是努力工作,还清钱,还能成功,或者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失败一生。

同样我们将个人放大到国家也一样,如果一个国家政策错误,最后国家危机四伏,但经过改革,也有中兴可能比如张居正改革之类,不过在历史上这样事情很少,于是国家试错成本会很高,往往一错国灭。很难有挽回余地。

因为试错成本很高,作为后来者的后续王朝,往往会反思前朝过错,并在过错基础上改良统治办法,于是短命王朝后,往往会是一个繁荣昌盛国运悠长王朝。

现在我们就以历史上著名的二对短长王朝来做对比,就可以看的更明白,他们分别是秦汉和隋唐

秦汉隋唐这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二个高峰期,共同特点就是秦隋短命,寿命都不过50年,连皇帝数目都是一样,二世而亡。后续汉唐则不同有接近300年国运,特别是汉朝,前后汉相连接近600年。

那么秦隋短命原因到底为何,在我看来不过以下几点

第一点:秦隋两朝,虽然都在地理上统一了中国,彻底平定天下,可看上去铁板一块的帝国,其实从诞生那一刻都暗藏凶险,秦朝是以武力灭亡六国,而且六国灭亡之后势力不减,还有很多六国余孽,而隋朝问题也是如此,地方上有无数的豪强军阀士族门阀势力,最后六国余孽还有豪强军阀士族门阀,成为他们的掘墓人。(内部凶险)

第二点,第一代皇帝太强,第二代皇帝喜欢乱搞。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可谓强君和明君,不过他们一个过于暴一个过于仁

秦始皇的暴,来自秦国的传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一直以来奉行的都是法家治国理论,这在天下未一统之前,绝对是正确的政策,可以将全国力量集中以供争霸,但是国家一统之后,政治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在一味推行霸道而不知道体恤百姓,最后结果肯定是因暴而亡,虽然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比如修长城为了驱逐外患,比如四方征战开疆扩土是为了生存空间,比如巡游六国,是为了消除地方的隐患,可是这些事情都做的太急太急啦,事情做太急往往就是反效果。

隋文帝的仁,来自于对待百姓和所有人的一贯性格,说他是仁人君子并不过分,说他治理下的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时代也不过分,可是他的问题是太过仁慈而忘记啦,其实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在帝国萌芽,地方豪强,门阀氏族都是他们潜在的对手,而太过仁慈的隋文帝,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继续,这就给后续者造成啦麻烦。

时光匆匆,第一代开国君子去世之后,第二代继承人上台,他们开始执政之后,过暴和过仁的问题都要他们来承担,我们继续看皇二代的作为。

在我看来:秦二世是彻彻底底的昏君,而隋炀帝是急功近利的暴君。

秦二世胡亥:这孩子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对他而言治理国家是一件很没用必要做的事情,于是他就开始放权,让赵高这个阉人成为啦秦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所做的事情,无非是继续秦始皇未尽的事业,无非是修宫殿,玩打猎,到处横征暴敛,可是他唯一没有自知自明的是,他没有秦始皇那样的威严,这威严建立在战无不胜统一六国的功勋之上,他只不过是一个皇二代而已,最后反叛也因此发生。

因为他在过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不知道改玄更张

隋炀帝杨广:其实称呼他为千古第一暴君我是很不认同的,他是一个实干主义者,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这就是我对他的评价,在他看来她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国家好,其实真相也确实如此只不过唯一的错误就是他太急啦,走极端。修建京杭大运河,打通南北水道,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南方经济因此而变得更加繁华,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由南到北转移就因为此,征伐高句丽也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东北亚地区,首屈一指是隋朝,而次一等强国就是高句丽,高句丽的野心和现在韩国类似恨不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这样一个潜在对手必须在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尽快消灭,完善科举制度也是对对,目的是在政治上消除门阀氏族还有豪强地主对于国家的影响,进而巩固国家。下江南也不是完全为了享受,更关键的是表达开放江南的决心,还有稳定江南局势。


可是他做这么多事情,都是对的为何还会国破家亡,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事情做的太多太多了,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完的事情,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心急是原罪。

第三,这两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和杨广得国方式都不正。(继位因素)

秦二世胡亥:用虚假的秦始皇遗命上台的,这一方式让他上台之路一直都是争议很多,也给国家带来很坏的政治影响,很多人都会思念太子扶苏,特别是太子扶苏还是一个仁慈的君主,在这样对比之下,人民当然会看不上胡亥,同样秦朝官员也是,离心离德之人越来越多。

隋炀帝杨广:杨广上台的方式同样被人诟病,讨好母后,政治斗争, 阴谋不断,终于搞垮太子杨勇的位置,自己上台。

以上二人都不是嫡长子而上台,也是政治不稳定因素。

综合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秦隋二代短命,共同点都有继承人得国不正,第一代皇帝太好,第二代皇帝太喜欢乱搞,正着搞反着搞都是错误,最后总结就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就算全部是为了国家好反而适得其反,便宜后来人。

那么他们是否真的是一无是处呢?也不对。

秦开创中国郡县制统一天下,大一统先例

而隋同样有创新,那就是科举制度。

可这两个制度在那个时代都有弊端,他们太先进,太超前。

一个先进,超前事情,必须有过渡期,就像我们深圳经济特区为什么会变成特区,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实验田去实验这个政策是否,有效,科学。

秦隋两国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秦的大一统

将地方势力全部消灭,必然会引起大规模反弹,最终秦亡与六国余孽。

隋科举制产生

意味着士族豪强利益受损。如果所有人都可当官,豪强士族怎么办?被触犯核心利益的他们,就成隋的反对者和掘墓人。

这是秦隋两国灭亡的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

那么为何秦隋两国短命而汉唐长寿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汉唐两国的统治者看到了秦隋灭亡的根源是什么?有争对性的改进。

首先我们看看汉朝

第一,秦亡于暴政,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就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

第二,经过秦末和楚汉战争,所有的六国余孽被消灭干净,不稳定因素变少。

第三,因为秦亡与地方势力,汉高祖刘邦就分封诸国用封建制和郡县制,结合方式统治国家,巩固统制,最后在自己实力强大后,解决军阀势力。(而且还不是一代人解决的,这个节奏点把握的非常好,到武帝时才彻底解决)

第四:秦始皇留下的长城,给了汉族对抗匈奴的依靠

以上就是汉吸隋的经验教训,还有继承秦朝的恩赐,并作出的针对性改革,加上后续开明皇帝的努力,汉的长寿就成必然。

其次我们看隋朝

第一,不得不说,唐朝强盛借了隋朝的光,隋炀帝的营建东都和开凿京杭大运河,其实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因为隋的暴政,而进行的两大工程,最后成了唐朝兴盛的基础。

第二,隋炀帝的四征高丽,虽然没有击败高句句丽,确为唐消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外部的威胁,因为隋的努力和唐的延续被消灭。

第三,唐朝吸取教训,发展改进科举制,前期使用门阀与科举制度结合政治制度,用利益交换和妥协,维持统治稳定。直到国力最强盛的武则天时期,才彻底将门阀士族势力赶出统治阶层,这个节奏点也把握的非常好。

所以唐代长寿

第一:借助隋朝的努力,发展经济

第二:借助隋朝的军事努力,消除了外患

第三:是他们知道,用合适的政策去改变统治阶层。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人和国家一样,切不可急功冒进,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慎重而又有决断力。试错的成本,对人而言,不算太高,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毁灭性的。在前代试错基础上,去改进自己,当然会更长寿。

就国家试错成本改进这件事情上,其实后来的宋代和清朝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武人误国,于是宋代施行压制武将,突出文人政策,所有宋代一朝没有武人干政时间产生,他最后灭亡于外患,清朝也是一样,在明朝亡于党争和宦官和地主阶级势力教训下,他们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分化军权,压抑宦官,同化地主阶级等种种手段,明朝受到的教训统统避免,最后他也是亡于外患和自身的变质。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制度,而是在不断犯错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或者大革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就是革新的方式而已,人类社会不停止,革新就不会停止。

潇洒只吃甜豆花

2021年09月03日

别看秦汉与隋唐看起来类似,就以为我国历史真的是一个轮回,其实不是,我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斗争史。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国际上最主要的矛盾有哪些。

一,宗教。

二,种族

三,阶层。

四,垄断。

五,解释权问题。

这五个是现如今国际上很明显的矛盾冲突的点。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国内这些矛盾很少。或者可以这样说,就是这些问题没有尖锐到,类似国外必须消灭另一方的极端情况。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老祖宗已经帮我们处理完绝大部分问题。

首先,我们从宗教开始讲。

说到宗教,我们不得不提到原始崇拜,古代人的原始自然崇拜。

大家回想一下,国外的原始崇拜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崇拜动物和用人命祭祀?

那么,我国古代的祭祀有没有用人命祭祀呢?

答案是,有。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我国商朝的最后一位王者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用人命去祭祀的过程,转而改用三牲,也就是猪牛羊。

那位王者就是,帝辛,也是现在被称之为商纣王的人。

可惜的是,后来商朝被周朝趁虚而入,毁掉了绝大部分改革成果。

而被毁掉的帝辛改革针对的奴隶制部分,直到王莽篡汉的时候,还在下令废掉奴隶制。

到了汉代,佛教东传,进入我国,遗憾的是,此时,道教这个本土宗教在此时还没正式确立,只有大小猫两三只。

(从张鲁的五斗米教,到张角的太平教都是在汉代,但他们此时都在玩自己的,并没有确认自己同属道教。)

佛教进入我国后,依靠高利贷和信仰之名,疯狂敛财,圈养打手,甚至在五胡乱华期间,还尝试干涉政治,出现过寺庙寄养权贵阶层后代的情况。

(隋文帝杨坚就是在寺庙长大,当时,其父为当朝将领。)

当然了,佛教的疯狂也为他们自己埋下隐患,之后,才有多次的灭佛事件。

而佛教的收敛,是直到隋文帝正式确立道教,并且推行道教这个本土宗教,两个宗教相互竞争下,佛教的行为才开始像现代佛教开始转变。

而后,宗教信仰方面,还经过武周武则天封神,朱元璋把姜子牙,孟子推下神坛等事件,宗教在我国终于不再是能够随意左右国家政治的难题。

其次,是种族问题。

我们又不得不提到商朝的最后一位王者帝辛。

我们要知道,在商朝时期的奴隶是哪里来的?是打胜仗赢来的,这也意味着这些奴隶原本就是大商的敌人。

而对于敌人,将其贬为奴隶,生命全部由奴隶主控制,生死不由自己,那你认为商朝人会认为奴隶跟他们是同族吗?

不会。

但是,帝辛任用来自奴隶阶层的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也因为这件事被周朝列入罪名,帝辛甚至被内部自己人背叛,最终不得善终,奴隶制也就此保留下来。

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周朝人会认为奴隶是与他们同族吗?也不会。

其后是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神州,施行书同文车同轨,为国内各个民族的融合开启崭新的时代。

接着是,汉武帝推行公羊的大一统学说,开启国内各民族思想融合的时代。

从此之后,种族问题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接着,是阶层问题。

自从商纣王任用奴隶,被周朝攻击而灭亡之后,周朝自己自然不会任用奴隶。

所以,华夏的世袭贵族制度在周朝完善,正式确立,并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民间又有很多才能优越的能人异士,这怎么办?

解决的办法就是门客制度,能人异士必须成为贵族的门客。

自从夏启开启家天下之后,很好的约束了每一次皇位接替的影响,极少的波及底层民众。

但是,世袭贵族制度又是一个极端。

在世袭贵族制度中,贵族的血脉永远都是贵族,贵族永远高贵,底层永远是底层,永远无法翻身。底层没有向上的道路,永远都是被剥削的命运。

(门客制度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既不会改变底层的命运,也不会影响到贵族里阶层的利益。)

而,贵族阶层永远高高在上的情况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

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那种连年大战的生死压力之下,能帮助国家强国强军的人自然会得到重用,比如,百里奚。加上因为战乱导致的落魄贵族后裔逐渐增多,所以,这个时期贵族制度渐渐被破坏。

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情况,贵族制度被破坏,奴隶与底层有了上升通道,这才有百家争鸣的盛况。

之后,始皇帝更是使用军功制度一统神州,正式的把面向底层大众的上升渠道确立出来。

世袭贵族制度的最后一点辉煌,更是在楚汉争霸时期被破坏的一塌糊涂,战争导致贵族子弟死伤无数,破灭了贵族在底层民众心中的最后一点形象。

等到东汉建立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依靠地方豪强一统天下,从而开启世家门阀的时代,比如,三国中的袁家,四世三公。

世家门阀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是在陈登设计的九品中正制之下。

所有的世家门阀相互担保,相互举荐,底层民众正常向上通道再次被封闭。

而非正常的向上通道只有投效,底层向世家门阀投效,生死不由自己,为世家门阀效命,才能初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阶层固化的情况,直到隋朝,在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帝王的努力下,科举制终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此时的科举并没有糊名,所以,科举成了各家世家门阀相互交易与比拼背景实力的舞台。

直到武周的武则天登上皇位开启糊名制,并且任用酷吏打压世家门阀官员,并且广开言路,任人自荐,这才导致了世家门阀衰弱的开始。

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最后是赵匡胤的天纵奇才,以最少的代价登上皇位,从而布局天下,趁着战乱,所有世家门阀杀红眼,利用印刷术和造纸术,将知识散播民间,而后更是杯酒释兵权,收缴兵权。

这才有后来,赵光义开启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皇帝与门阀共天下,自此门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自此,科举成了底层实现阶层跨越的正式通道。

然后,是垄断问题。

在周朝的世袭贵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他们利用手中权利剥削着民众的一切,从物质基础到文化知识。

只是,春秋战国的连绵战乱让贵族们为了保命,不得不把手中权利让渡给底层民众。

而东汉时期开启的世家门阀则是从国家手中夺取部分地方权利。

世家门阀不再一味的剥削底层民众。但是他们一边打压底层,一边拉拢底层,使得底层民众为他们所用。

而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科举制,还有武周的武则天的糊名制,再加上赵匡胤的釜底抽薪(传播知识与杯酒释兵权),才让世家门阀消亡于历史舞台上,上升通道终于才固化下来。

到了此时,才大规模的,有秩序的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况。

最后,就是解释权问题。

自从世家门阀消亡后,知识传播于底层民众之间,但是,知识是知识,书上写的都是文言文,没人来解释,底层民众根本理解不了。

所以,宋朝有段时间文化兴盛,各个文化领域的大家纷纷出世。

但是,大家多了,就出现对知识解读的争端,而这就涉及到对于知识的解读问题。当然了,百姓也不是傻子,在百姓看来哪家的人科举高中,在朝堂登上高位,那么这些人所在的学院对于知识的解读自然是受到底层民众欢迎。

所以,文人一遇到知识的解释权方面的问题,必然是你死我活的争端,就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利益存在。

而解释权之争,在明朝最直观的提现就是各种肆无忌惮的党争,因为其背后的利益庞大到已经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当然,这解释权之争最后在满清的文字狱之下,也渐渐消失。

中华仁207

2022年07月05日

苦难共甘甜!和平各自私。古今乃规律,冬寒春生嗳。万物都新鲜,丰收有希望。总想幸福感!享受过了头,法降不自由。正义之道长!人间美阳光!江山比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