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详解翻译(完整版六)

【韵译】: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

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

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

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

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

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

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

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

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

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

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

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

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

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

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

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

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

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评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

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

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

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

《丽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解】:

1、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

2、叶:彩的花叶,彩是妇女的发饰;

3、鬓唇:鬓边。

4、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5、腰:这里作腰带解;

6、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7、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8、杨花句:旧注以为指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

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后人有

“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又暗合诸杨之姓及兄妹丑行。

9、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

(见《汉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红巾,妇女所用的红帕,这

里是说使者在暗递消息。

【韵译】: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

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

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

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戴的是什么呢?

翡翠片花叶直贴到鬓角边。

背后缀的是什么呢?

宝珠压住裙腰多么稳当合身。

其中有云幕椒房的后妃至亲,

皇上封为虢国和秦国二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

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吃腻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动,

鸾刀切着细肉丝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来却不扬起灰尘,

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

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姗姗来迟的骑马人踌躇满志,

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褥茵亭。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

使者象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绝伦,

千万不要近前担心丞相恼怒!

【评析】:

诗是讽刺杨氏国戚之奢侈淫乱,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开首十句

是描写上已日曲江水边踏青的丽人如云,体态娴雅,姿色优美,衣着华丽。“就中”

十句,具体写出丽人中虢、秦、韩三人,她们器皿雅致,肴馔精美,箫管悠扬。“后

来”六句,写杨国忠之炫赫,意气骄恣,势焰熏灼。

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惟妙惟肖

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

=============================

《哀江头》

作者: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解】:

1、江头宫殿:《杜臆》云:“曲江,帝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后来毁坏了,所

以到唐文宗时,读了杜甫这首诗,“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

署,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以壮之。”(《旧唐书·文宗纪》)

2、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色羽毛,望之如虹霓。南苑,即芙蓉苑,因

在曲江东南,故名。

3、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赵飞燕姊妹所居,唐人诗中多以赵飞燕喻杨贵妃。

4、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5、啮:咬,衔。

6、勒:马衔的嚼口。

7、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

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

杨贵妃,意即死生。

【韵译】: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

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

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

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

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

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

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

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

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

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

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

一箭发射出去坠落了两只飞禽。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

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

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

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

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

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

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

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

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

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

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

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

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

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

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

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

《哀王孙》

作者: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注解】:

1、延秋门:唐宫苑西门;出此门,即由便桥渡渭水,自咸阳大道往马嵬。

2、九马两句:指玄宗快马打鞭,急于出奔,丢下李家骨肉而去。

3、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4、龙在野:指玄宗出奔在蜀。

5、朔方两句:指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大败事。

6、圣德句:后汉光武帝时,匈奴两分为南北,南单于(南匈奴王)遣使称臣。这里

指肃宗即位后,回纥曾遣使结好,愿助唐平乱。

7、花门:花门山堡在居延海(在今甘肃)北三百里,是回纥骑兵驻地,故借以指回

纥。

8、面:即“梨面”。古匈奴俗以割面流血,表示忠诚哀痛。

9、慎勿句:钱谦益云:“当时降贼之臣必有为贼耳目,搜捕皇孙妃主以献奉者。”

所以这里这样说。狙:猕猴。因善伺伏攫食,比喻有人会暗中侦视。

10、五陵:长安有汉五陵,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

陵。恰好玄宗以前的唐室也有五陵,即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

陵,睿宗桥陵,施鸿保《读杜诗说》,以为“此就唐五陵言,非借汉为比,亦非

惜用字面。”

11、佳气:指陵墓间郁郁葱葱之气,原是旧时堪舆家的风水之说。

12、无时无:意谓随时都有中兴的希望。

【韵译】: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

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

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

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

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

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

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

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

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

只能站立片刻,交代你重要的话。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

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

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

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

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

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仅携贵妃姊

妹几人,其余妃嫔、皇孙、公主皆不及逃走。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陷长安,先后

杀戮霍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中所指王孙,应是大难中的幸存者。

诗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接着写明皇委弃王孙匆促出奔,王孙流落的痛

苦;最后密告王孙内外的形势,叮咛王孙自珍,等待河山光复。

全诗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

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

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卷五、五言律诗

=============================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解】:

1、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

2、: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邑大夫,孔子出生于

此,后迁曲阜。氏邑,人地。

3、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

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4、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

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

5、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

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

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

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韵译】: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

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

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评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

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

子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

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

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

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

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

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

《在狱咏蝉·并序》

作者: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解】:

1、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

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2、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

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

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3、曩时:前时。

4、将:抑或。

5、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缀诗:成诗。

7、西陆:指秋天。

8、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

于晋国军府事。

9、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0、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

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

的诗句。

【韵译】: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

是受案听讼的公堂,

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

但听讼公堂在此,

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

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

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

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

它蜕皮之后,

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

遵循自然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

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

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

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

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

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

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

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

遭难被囚,

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

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

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

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

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

赠送给各位知己。

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

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

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

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评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

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

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

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

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

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