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647回答·284万阅读
顺天府尹

2018年11月12日

魏忠贤得势的这三年,正是明朝辽东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候,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惨败以来,明朝深感关外女真族已成气候将来必为大患。因此在辽东经略上选人都格外谨慎,因为这关系到整个辽东防线的生死存亡,从万历到崇祯,八任辽东督师,能力各不相同,但总体表现都还可以,论人才的重要性,以下内容将着重讲到天启年间的四任辽东经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与后金发生萨尔浒之战,明朝辽东经略杨镐轻敌冒进遭到后金猛攻,12万明军遭到惨败。后金兵进陷开原、铁岭,沈阳震动,明朝有感于辽东事急,后金势力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辽东不能不加强防备。同年起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治军能力和打战能力都很强,他主政辽东军政后,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因此大固。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攻打辽阳,时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关系失和,熊廷弼兵败溃退,广宁失守。朝廷以熊丢城陷地问罪,被押解回北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囹圄的熊廷弼不幸又陷入党争,熊廷弼与东林党人多有来往关系密切,这对于与东林党向来关系水深火热的阉党来说是个危险人物。天启五年(1625年)被阉党弹劾,同年枭首,并传首九边。



继任者袁应泰,为东林党人。主治辽东期间,扩大边防,收编叛将、叛卒,来投即纳,将军童仲揆、尤世功等以为不可,袁应泰不听。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大军压境,镇守辽阳的袁应泰下令打开闸门,把太河水放入护城河,壕沟的内侧排列火炮,严阵以待。努尔哈赤水陆俱进,攻下沈阳,再战又下辽阳,贺世贤、尤世功为乱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战死。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城破之后,举火自焚死。后被明廷追封为兵部尚书。



天启二年(1622年)王在晋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他对当时的关外局势看的比较透,曾分析到:“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可以说这一段话对当时的辽东局势分析的是非常到位的,辽东局势在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相续失守的情况下已变得岌岌可危。王在晋经略辽东时间不长,在任期间大力扩军备战(军队由五万多一度增至十四万),大量造办军械、甲仗,并且采纳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实用,图复建骠骑之功”的建议广泛提拔干部、增设衙署。这一段时间后金与明朝处于相互戒备没有太多军事冲突的状态。



王在晋退居南京兵部尚书之后,明朝与后金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由强转弱,辽东局势已经非常不乐观。紧要关头,朝廷以孙承宗兵部尚书衔任蓟辽督师,总督辽东军务。纵观辽东多任经略,唯孙承宗可堪大才。在他任上,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因为其御边出色,清军一时不敢妄动,孙承宗主治辽东期间无大的战事,清朝和明朝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克制的状态。



自后金崛起,辽东便成为明朝对抗后金的第一防线,前沿阵地。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的战略地位变的越发重要,如上文所述,明朝在此安排多任辽东经略,大体上,能力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不辱皇命,无一屈膝投降,虽然有熊廷弼王化贞的同僚不合,袁应泰的书生气重,但总的来说,辽东战事始终维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在铁岭、开原、沈阳、辽阳已经沦陷的情况下,辽东的重担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孙承宗之后有袁崇焕,但袁崇焕之后又有谁能肩负起守卫辽东抵御清军的这个重任?

古今通史

2018年10月27日

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

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

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

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

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

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

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

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

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

小娴历史

2019年03月21日

任何人都有他的两面性,明朝那位大太监, 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同样也有两面性

坏人有很多种,有的坏人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有的坏人好事坏事都干,还有的坏人,干的好事还比坏事多。

从个人角度来说,相比于只会吵架不会干事,却又有一副臭架子的“东林党”,我要是皇帝,我想我也是一样宁愿用魏公公这样的人吧。

魏忠贤:

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前夜,另外一个大太监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现在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认识一下这个“九千九百岁爷爷”。

魏公公曾经是个混子,后来混不下去了,就去当了太监。在宫里,他认识了一个女人——客氏,而且和这个客氏关系很不一般。他就是依靠这个女人发迹的。

客氏是个奶妈,她奶大的孩子叫朱由校,就是天启皇帝。天启即位后,由于客氏的帮忙,虽然不识字,魏公公还是进了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后来又让他提督东厂。

对于天启帝,魏忠贤擅投其好,因而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天启这个木匠皇帝的信任。 当时朝中东林党人很多,势力很大,而魏公公身边也聚拢了一些人,形成了阉党,以此对抗东林党。

东林党:

由于皇帝的支持,最终阉党大获全胜。从此魏忠贤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了“九千九百岁”,把持朝政数年,坏事是干了不少。 天启死后,崇祯继位,将魏忠贤免职,发往凤阳。在路上得知崇祯要抓他回去治罪,于是魏忠贤上吊了。

没错,魏公公是在天启年间掌权了几年,但时间并不长,这个时代正是满清在关外势力膨胀的时代。在抵抗满清入关的战争中,他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打仗最需要什么?第一就是钱。没有钱,是打不了的。对魏忠贤来说,收税是“毛毛雨“的小事,他最擅长的就是收税,但这个税是向普通老百姓收,而且是重点在江南富庶之地,面向贸易领域,收取的工商税、海税。

魏忠贤:

你可以说他在收税过程中贪污,但是这笔钱在当时的大明真的就是‘救命钱“。

抗清的大功臣袁崇焕说: “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就是因为他给钱。有了钱,才有了关宁铁骑,才能在宁远筑城,才能让战争机器运转。 天启时期,大明面对的是野战无敌,“满万不可敌“的后金骑兵,很多人都建议放弃关外,死守山海关就行了。

当时经略辽东的孙承宗反对这样做,辽东巡抚袁崇焕也反对这样做。这两个人都是魏公公支持的。魏忠贤支持了袁和孙两个人,这才有后来的”宁远大捷“,才会打败努尔哈赤,才会使大明边关前移300里。

当然,题主说的,追着皇太极打,这是夸张了。当时的明军,防御是强项,野战是弱项。能守好锦州、宁远等几座城,已是谢天谢地,根本没有能力去追着打的。

我们不禁要问魏忠贤是个坏蛋吗?这点肯定确定以及一定是有的。但我们要记住,骂他最多的是读书人,是东林党人,这些人又干了什么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向工商业者收税,只向农民收税,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可以说,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称:

东林党人"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的士大夫,"

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地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崇祯:

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在内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旗帜鲜明的反对拨高魏忠贤,可是一味的批判这位魏太监,把他说得毫无是处,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吧!

参考:《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21年04月09日·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压着打”的说法过分了。

不过,魏忠贤得势的3年,确实是大明对后金(清)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其间,明军两次重挫后金军。

魏忠贤时期,明军对后金的战绩

明代宦官作怪已经很多年了。

不过,在天启四年(1624年)之前,朝堂基本上仍然是文官们话事。大臣们见了大宦官要巴结巴结,但只要照顾好大宦官利益,还是可以“众正盈朝”。

天启四年,魏忠贤一波操作,排挤了东林党。

天启四年六月,魏忠贤将东林党领袖杨琏、左光斗、赵南星等人陆续下狱,彻底压制东林党,开始专权。

直到1627年底,崇祯铲除魏忠贤阉党,魏忠贤专权3年余。

这3年,正是明军对后金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

1626年正月,宁远之战。

努尔哈赤猛攻宁远,损兵折将1.7万人,失利。

努尔哈赤自25岁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蒙受重挫。

1627年五、六月,皇太极发起宁锦之战。

结果,皇太极连战不胜,“死者益众,乃撤兵归”。

在整个明清战争中,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是明军最拿得出手的作战,皆发生于魏忠贤当政时期。

这里面,九千岁有多大的功劳呢?

后金的瓶颈

其实,在魏忠贤专权之前,后金已经遇到了瓶颈。

1622年,广宁之战。后金军大败明军,取得重大胜利。

可是,此后3年多,后金未再对明大举用兵。

怎么不打了呢?

后金遇到了瓶颈。

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连战连胜,统治区域、人口迅速膨胀。

可是,其后金当时对治理人民,尤其治理汉民的办法还未成熟。

努尔哈赤当时对汉民采取单纯的监管、压迫,激起了强烈反抗。

1623年六月,复州城1万余人暴动,后金派2万余人镇压。

此后,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锦州、义州、广宁等地纷纷发生起义,此起彼伏。

同时,朝鲜、蒙古与大明结盟,也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成为后顾之忧。

这些困扰,都拖住了后金的发展势头。

孙承宗打造的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孙承宗利段时间,精心打造了防御体系。

孙承宗采取的方略是:守关外以蔽山海关,层层设防,步步推进。

在他的主持下,辽东军“拓地400里,练兵11万,立车营12、水营5、火营2,前锋后劲营8,造甲胄、器械数百万,造船1500艘、战车6万,开屯5000顷,岁入15万,防务大振。

尤其是宁远、锦州等地的修峻,使宁锦防线的支点极为牢固。

同时,由于孙承宗的特殊地位,他对辽东防务的将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将才走上关键岗位,即将成为战争的主角。

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魏忠贤的表现

魏忠贤专权后,干了3件事,影响了战局。

1、宁远之战:换帅。

魏忠贤示好孙承宗失败后,让天子罢了孙承宗,换上了高第。

高第不知兵,一上来就要放弃关外要点,退守山海关。

于是,锦州、大小凌城等要点尽失。

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放弃,率不足2万人坚守宁远。

由此,孙承宗苦心打造的关外防御体系,只剩下宁远孤城。

本来被内部事宜搞得没有精神的努尔哈赤一看,瞬间来了精神,发兵来攻。

袁崇焕激励军队,坚守孤城,力挫努尔哈赤。

整个过程中,驻守山海关的高第拥兵不救。

因此,宁远之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袁崇焕等人的将略以及宁远城的城防、战备。

而这些,都是孙承宗留下的老本。

如果说魏忠贤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一顿瞎折腾,“卖了个破绽”,“赚”努尔哈赤来吃了个憋。

2、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期间:支持袁崇焕等人。

宁远之战后,魏忠贤还是有一点贡献的。

当时,袁崇焕与阉党正出于蜜月期。

袁崇焕又是给魏忠贤修生祠,又是肉麻地上奏奉承“厂臣”之功。

魏忠贤要维持好局面,也需要人才,对袁崇焕也是一再提携。

1626年,一年之间,袁崇焕连续被加官,一路升到了辽东巡抚。“关内关外兵马悉听调度”。

魏忠贤大力提拔袁崇焕,并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蓟辽总督王之臣,本也是依附阉党之人。因为他与袁崇焕不和,被魏忠贤调回了北京。

在魏忠贤的支持下,袁崇焕顺利主持辽东防务,并陆续恢复了早先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大小凌河等处,重建宁锦防线。

可以说,袁崇焕能在宁锦之战中挫败皇太极,与魏忠贤的信任、支持是分不开的。

3、再撤袁崇焕。

魏忠贤被灭前,先把袁崇焕撸了。

撤换袁崇焕时,他反驳反对者:你们说袁崇焕无人可替?阎鸣泰、王之臣难道不行吗?

阎鸣泰、王之臣,早在孙承宗时期就已经被认为“不行”了。

魏忠贤虽然有些才能,但终究是把个人政治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阉党···

4、比袁崇焕高明的大局观。

皇太极即位后,想要暂缓攻明,先征朝鲜,解决后顾之忧,遂派人表示“两国通好”,和谈。

当时,锦州、大小凌城等地初复,仍在修整中,袁崇焕试图以议和为缓兵之计,加强防御,遂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

魏忠贤大怒!

“假吊修款,设策太奇”!你这里和后金议和,不与蒙古、朝鲜协调,那么,蒙古、朝鲜当初和我们订立的盟约将“因之涣散”!

这一点,确实是魏忠贤比袁崇焕更有大局观之处!

调整

随后,明、后金双方,都开始了一段调整。

皇太极意识到难以骤然击败大明,遂改取“讲和与自固”二策,改革内政,强化实力。

通过改善汉人地位,“编民为户”,缓和内部关系,发展生产,又通过加强军政集权、增设汉蒙八旗等手段,加强军事力量。

同时,皇太极集中力量,连续进攻朝鲜、蒙古,稳定后方。

大明,也进行了调整。

魏忠贤倒台后,崇祯召回袁崇焕,寄希望他“五年复辽”。

袁崇焕确实是将才,他在任期间,整顿军队,打造的关宁铁骑已具备了野战击败八旗的实力。

但是,明金(清)双方的统治者是有差距的。

皇太极征服朝鲜、蒙古,开疆拓土后,不仅扭转了多线受敌的不利局面,甚至可以绕过宁锦入边,攻入中原。

而蓟辽总督袁崇焕虽练兵备战有方,但是,缺乏更高层的战争指导,在后金远征朝鲜、蒙古时不积极援救,使局面逐渐恶化。

1629年开始,皇太极率兵迂回入边,开始“伐大木”,掠夺、削弱大明腹地,促发大明内乱,展开战略攻势。

就在皇太极第一次迂回入边后,崇祯除掉了袁崇焕···

大明王朝,即将万劫不复。


随着战争的持续,到魏忠贤时期,明清双方进入了微妙的均势。

后金虽连续取胜,但统治区域、人口增加,统治能力跟不上,而且,其攻坚能力不足的弱点依然明显。

而明军,在孙承宗的指导下,找到了克制后金的方法,构筑了坚固防线,提拔了能战良将。

魏忠贤时期,明军的胜利,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取得的。

就魏忠贤本人而言,他轻易换帅,引发了防线危机,幸有袁崇焕坚守宁远,为他擦了屁股。

其后,他对袁崇焕的信任、提拔,充分发挥了袁崇焕的将才,为宁锦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所以,魏忠贤在这段时间的表现是:自己挖坑自己填,勉强算功过相抵而已。

而从他对袁崇焕议和一事的事情上看,魏忠贤,是一个有一定全局观的战争指导者。

不过,从魏忠贤最后对袁崇焕及辽东人事的处置看,他终究是一个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人物,不是救国者。

魏忠贤倒了。

不过,这对大明来说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崇祯···在接下来明清战争中的表现还不如魏忠贤。

而知而行的历史

2018年10月30日

魏忠贤也算是一个奇人了。

他天生无赖气质,从小不读书,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

魏忠贤进宫时已经很大年纪了,这样的太监按理说不会有出头的机会。不过,魏忠贤知道他进宫的目的,因此他审时度势,靠着溜须拍马,竟然在内廷里得了势。他虽不识字,却被破例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忠贤:为人阴狠、猜忌)

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这样一个不知书的人乱政于朝,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借着皇帝的宠信,逐渐有很多谄媚小人主动依附。这些人排斥异己,大肆打压朝中异见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贤的心意编造了《天鉴录》、《同志录》等,王绍徽也编造《点将录》,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等为魁首,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人全部网罗进去,将他们指为东林党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结党营私,于是在魏忠贤的指示下下,这些人连手攻击东林党。

与此同时,归魏忠贤直接掌管的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很多不愿依附魏忠贤的人都被污蔑为东林党,被下诏狱,多数都惨死狱中。

(自诩爱国却实为毒瘤的东林党)

借着白色恐怖,魏忠贤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他在帝国内绝对的权威。按理说,魏忠贤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国将不国。然而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在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魏忠贤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

与后来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君臣相误的情形对比,袁崇焕与魏忠贤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几次战功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取得的。

崇祯朝的噩梦,在魏忠贤掌权时至少没有出现。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也算干吏,投桃报李,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魏忠贤又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让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在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宁远大捷)

魏忠贤掌权时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基本同步。

宁远大捷中,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后来明军又多次重创皇太极。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3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皇太极眼见南下无望,只好派兵经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胜于无。

所以,此时的明军说不上压着皇太极打,但是与后金对阵不落下风。那几年又是饥荒年月,后金本来不事生产,如果再抢不到东西,后金也要穷困死了。明朝只要维持这样的围困封锁战略,不过3、5年光景,辽东可复不算妄语。

为什么在魏忠贤掌权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呢?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

魏忠贤虽然为人混账,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历史,就知道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都苦于国库没钱。所以,魏忠贤的收税能力(理财能力)是明帝国最需要的。

明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有得力的东厂收税。对那些清流的反对,魏忠贤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东南一带的东林党人痛恨魏忠贤。

可是出身于底层的魏忠贤没有给农民加赋——就冲这一点,崇祯的理政能力就远不如魏忠贤了。农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于覆灭。与崇祯朝一再加派赋税相比,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免除了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

魏忠贤还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搜刮,齐楚浙党与魏忠贤打的火热,阉党“爪牙”(税官)送钱的踏破魏府门槛,有钱好办事,而魏忠贤办事能力没的说,一定给你办成。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忠贤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国库有钱,是魏忠贤最大的底牌。

这是魏忠贤最大的施政特点,虽然折腾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却不折腾底层百姓。可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却是那些当官的、有钱的,所以魏忠贤风评很差。

这些东林党人,时刻想着反攻倒算。魏忠贤势力虽然强大,可却是依附于皇权。既然魏忠贤不好打倒,那么就让朱由校出一场意外,而且落水后还一病不起。“尔当为尧舜”,崇祯皇帝走上了前台,魏忠贤的最大的后台倒了。在向崇祯皇帝表示效忠,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响应后,魏忠贤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满朝文武皆清谈误国)

说到底,魏忠贤是一个没有地方势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口含天宪,皇权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贤与皇权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权通过魏忠贤建立的威风,打压了地方势力的气焰,增强了国家应对灾变的能力。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本不足惜,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却失去了一条臂膀。崇祯皇帝最后都要挨个向臣子们化缘来凑军费,想魏忠贤若在,何至于此?皇帝只要自己动了手,不管打人还是杀人,皇帝的威风都减了大半。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无形中形成皇权的威慑与压迫,这才是帝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