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为何不杀?

83回答·219万阅读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18年11月22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所谓明朝三十四个被朱元璋杀了三十个,本身就不是事实。这实际是清朝史学家赵翼说法的翻版:“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前古未有。”更有人言之凿凿: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后杀了三个公爵五十个侯爵被灭族,并且计算出朱元璋百分之九十六的侯爵被灭门。这数字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一翻明史就知道满不是那么回事儿: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郑国公常茂,洪武二十四年卒;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这些都是在洪武建国后病逝的,至于战殁的或意外死亡的的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严德,再加上大明建立前病逝的俞通海、丁德兴,这几乎就是除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之外的八成封公爵功臣名单了。

五十二侯爵里,有两个根本就不是朱元璋册封的,死的比朱元璋还晚,而另外五十个中的淮安侯华云龙、巩昌侯郭兴、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蕲国公康茂才(淹死小明王那个,侯爵后升为公爵)、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海西侯纳哈出等三十多人,正史记载不是“卒”就是“战殁”,长兴侯耿炳文也一直活到了明成祖永乐二年。

蔡东藩先生对凉王蓝玉与黔宁王沐英同为功臣但下场不同的评价,说出了一些大明开国功臣被杀的根源所在:同事疆场,为明立勋,不一而足。(蓝玉)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藉非然者(如果不是这样),蓝氏子孙,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后相照,一则食报身后,一则族灭生前,后之君子,可以知所处矣。

功臣在开创基业也得时候是有功的,但是有功不代表他们就有为非作歹的特权。如何对待功臣,一直是开国之君面临的难题:这些人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本应高官厚禄,但是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让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国,那肯定会是一团糟。但是不给这些功臣一官半职,他们又会很失落,这种失落的结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所以任何一个王朝的功臣,都是掉进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纵,就会让帝国大厦轰然倒下,严惩;又会落下一个“鸟尽弓藏”的恶名。

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朱元璋确实杀了不少公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大明开国之后,很多功臣迅速腐化堕落,成了比元朝贵族还可恶的恶霸。他们杀人放火、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可谓坏事做绝恶贯满盈民怨沸腾,要不是朱元璋铁腕反腐,大明朝绝对挺不过二十年,这一点大家查一查朱亮祖周德兴犯了啥罪就知道了——一个是欺压百姓一个儿子秽乱宫闱。

至于后来那些公侯身死国除,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试想每个公侯家的官二代三代四代都这么继承下去,再加上后世帝王分封,岂不是中华大地举目皆公侯?凭什么功臣的子孙就能仪仗祖先的功劳而一直作威作福当总督开钱庄官商一体耀武扬威?

于是还掌权的功臣后代和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剥夺特权的功臣后代都对朱元璋恨之入骨:你把我们管得这么严,我家老祖的鲜血不是白流了?

按照现在正常人的眼光看来,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们的祖先抛头颅洒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更腐朽的政权,更不是为了让你们拥有欺压百姓的特权。

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执政后,只对老百姓好,而且也经常自称“淮右布衣”,但是对官员和文人却比较苛刻,破碎了很多读书人的升官发财梦,于是就得罪了文人和官员两大集团,而这两大集团恰恰是掌握了话语权和史书编纂权的,老百姓虽然承受了朱元璋的恩惠,但是人微言轻,能不跟着文人和官员人云亦云地咒骂朱元璋就不错了,想让老百姓给朱元璋正名,那得等黄河水清。

在给元朝当了近百年下等奴才之后,很多官员已经把“人分三六九等”看成理所应当,他们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这下老子翻身做了主人,可以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了!”但是朱元璋一道命令彻底破灭了他们的幻想:“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反腐反到全民总动员,老百姓可以把贪官污吏绑赴京城,这让高高在上的官儿老爷们如何接受?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朱元璋抹黑成一个暴君。

史之策

2019年03月13日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杀开国功臣?如果杀了,杀多少?@半壶老酒半支烟 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这里我不再赘述。我们只是在假设杀的前提下,分析一下朱元璋如此做的心理。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一代豪杰朱元璋在古代算是比较英明的皇帝,理应爱惜人才,广纳贤良之士,却为何火烧庆功楼将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几十个开国功臣全部烧死呢?我猜有以下缘由。

其一:朱元璋为人生性多疑,对许多人不太信任。封建思想提倡君为臣纲,臣子应当世世代代辅佐君王,江山的每次更改都会有人说是谋权篡位。

当然了,每代开国皇帝也会编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说自己是上天派下来拯救人民的,所以推翻前朝,登上帝皇宝座理所当然。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也畏惧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夺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更何况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中,文才武略,对自己的宝座虎视眈眈的人并不少。万一哪天他们就像自己那样又将江山改了。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干掉,不留后患。

其二,朱标之死,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朱元璋直接造成了朱标的死亡,所以朱元璋对儿子深感内疚。

而这种内疚的弥补就全部放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对其给予厚望。并在朱允炆不到15岁之时便立为太子。

朱元璋儿子有才的并不少,而封建贵族又喜欢几个大家族联合。若是儿子中有人与几大家族暗中勾结,那么自己的嫡孙就陷入危机。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性情与朱标相似,书生意气,儒雅温和,一心崇尚仁政。

这样一个温顺性格的朱允炆若是日后执政,面对朝廷强硬势力,可能会被牵着鼻子走。所以为了自己的基业千秋万业,朱元璋也不得不将这些王侯将相消灭。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想达到让想反叛的都死,有实力的不敢再叛,想谋反的无实力的目的,以巩固朱家子孙的江山。

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件并没有史料记载。《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说朱元璋残暴地杀死许多大臣,但并未说火烧庆功楼杀死开国功臣。

所以以上原因也只是在假设真的有火烧庆功楼这件事的基础上进行的揣测。

如若朱元璋真的火烧庆功楼,加上自己残杀的其他大臣,位高权重的人数高达30人,为何还有四个不敢杀呢?

据说这4位逃过一劫的分别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四人职位并不小,却能使得朱元璋留他们性命,可见都是非凡之人。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首先信国公汤和与朱元璋关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他们是同乡亦是发小,从小在一起嬉戏,一起成长,感情至深,交情甚厚,朱元璋不可能不念过往之情留他性命。

其二汤和对朱元璋有恩。朱元璋不仅是自己儿时的玩伴,与自己一起留下成长的足迹,更是朱元璋能当上皇帝的重要因素。

当年朱元璋能够投靠郭子兴,还得归功于汤和引荐,若是没有当年汤和的这一推荐,朱元璋可能还是继续在江湖飘荡化缘。

其三汤和性格忠实老厚,凡事都能摆正心态,不争不抢。

在朱元璋领导起义军时就看出了这一点,每次分赏肯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汤和从来都不抱怨,只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四汤因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征战沙场,对朱元璋可谓十分了解。开国之初,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将权利集于一身,又设置监察制度监视百官。

汤和早就料想到朱元璋的之后的残暴做法。于是自己向朱元璋请求交兵权,隐退故乡。

汤和还乡后,为了不让朱元璋起疑心,便游山玩水,不结交贵族,与平常百姓一样过着无权的生活,不问世事,使朱元璋消除了戒心。

所以,朱元璋最后没有对汤和下毒手,使其得以善终。

第二位长兴侯耿炳文:其一耿炳文虽没有汤和那样能审时度势的才华,更没有汤和那样知晓太祖心思的能力。

但此人为人低调收敛,处事小心谨慎,和其他高调的人相比,太祖更喜耿炳文。

其二,耿炳文是打仗能手,拥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带领起义兵打得敌军节节败退。

朱元璋虽不愿意看到耿炳文有如此军事才华,但比起那些奸佞之臣,耿炳文还是可以信任的。

其三,明朝不能没有大将在,若是将军都死了,人心就会躁动,那些对明朝江山虎视眈眈的人就会乘机谋权夺位。

若是到那时,一个军事奇才的将领都没有,明朝必亡。所以朱元璋留了耿炳文一条性命,但却不知耿炳文被自己儿子朱棣逼迫自尽了。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其一,沐英作为朱元璋的养子,虽不是亲身的,但比亲生的大部分儿子强得多。

沐英当时和自己南征北战,吃尽了苦头,才和众将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此人聪明好学,带兵得法,深得朱元璋喜爱。

其二,沐英虽是养子,但若是自己死后,朝中有谋权篡位之人,沐英也会帮助自己的儿子平定叛乱,养的也永比外人强。

即使沐英不为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要当皇帝,也比把明朝江山送给外人好。

其三,沐英被派去镇守云南,离应天府(南京)相差甚远。并且沐英在云南是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把云南整顿得很好,也没有谋反迹象,所以朱元璋没有杀他的念想。

但虽然逃过了朱元璋不杀的一劫,沐英却因马皇后病死与朱标病死后过于悲伤,最终悲痛死去。

第四位武定侯郭英:首先郭英也是个聪明之人,早就看破了历史上多少功臣因位高权重而做事又高调的人,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

其二,郭英不仅懂君心,而且还是朱元璋的内弟。朱元璋走非常宠幸郭英的姐姐郭惠,就算不看佛面也看僧面。

况且郭英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对他起杀头的念想。

虽然朱元璋做过许多残杀大臣之事,但这30个大臣是否死于朱元璋毒手仍待考证。况且也不排除清朝为了摸黑朱元璋而编造故事来污蔑朱元璋的可能性。

Mer86

2019年03月24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朱元璋确实杀了很多功臣,但是说明朝有三十四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其中的三十个,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朱元璋虽然为人狠辣,但他对功臣也远没有传言的那么严酷。他杀开国功臣的逻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并非是乱杀。

一、早期去世的功臣多是善终

先按照死亡的时间顺序,列一下明朝开国功臣的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功臣不算,追赠爵位的也不算)

1369年—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广德侯华高病卒

1372年—宣宁侯曹良臣战死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病卒

1375年—诚意伯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

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赐死

1377年—卫国公邓愈病卒

1378年—临江侯陈德病卒

1378年—东平侯韩政病卒

1379年—济宁侯顾时病卒

1379年—靖海侯吴祯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1381年—江阴侯吴良病卒

1382年—营阳侯杨景病卒

1382年—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1382年—宣德侯金朝兴病卒

1383年—安陆侯吴复病卒

1384年—曹国公李文忠病卒

1384年—巩昌侯郭兴病卒

1385年—魏国公徐达病卒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郑国公常茂流放

1387年—永城侯薛显病卒

1388年—安庆侯仇成病卒

1388年—海西侯纳哈出病卒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从以上列出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公元1389年),明初开国功臣一共死了26人,其中22人是正常病死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赐死。但是这两个人的死,一个是知道的太多了,一个是贪赃枉法,都是死有余辜,跟朱元璋诛杀功臣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可以这么说,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朱元璋对功臣很少下手。仅有得个别案例,那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另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徐达的死因,关于他的死,我倾向于是跟朱元璋没有关系。理由很简单:徐达死的那年,朱元璋没有任何必要杀掉他。

二、李善长案被诛杀十人

朱元璋真正大开杀戒,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杀李善长开始的。这一年死了十一人,其中朱元璋杀了九人

首先是两个病死的: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张赫病卒,这两人是善终。

同年,韩国公李善长因坐胡党被处死,同年因为同样原因处死的还有: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以上九人确确实实是被朱元璋所杀,无可辩驳。

关于杀他们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说法是当年胡惟庸谋反,这些人都有参与。事件在这一年被披露,然后被朱元璋一锅端了。不过这属于很不靠谱的说法。我觉得他们被杀的真正原因,应该还是朱元璋为了彻底废除丞相制,有意得在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李善长当过丞相,这是他必死无疑的重要原因)


从李善长开始,朱元璋才是真正动了杀开国功臣的杀心。不过杀了李善长一党后,朱元璋并没有继续大开杀戒,而是及时停手。按照当时他的预估,应该是杀够了,没必要再杀了。

可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1392年,朱标突然病逝了。他的死,严重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为了能让皇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只得继续大开杀戒了。

不过这一年,朱元璋还来得及开杀戒。(要编造杀这些功臣的借口)。因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只死了三个人

其中黔国公沐英是病死(死的非常及时,算是一个善终);江夏侯周德兴因为他的儿子跟宫女淫乱,被朱元璋以株连罪诛杀;靖宁侯叶升也是坐胡党诛,属于李善长一案的残党

三、蓝玉案被诛杀十七人

转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人借口收集够了,朱元璋便开始了大开杀戒:

首先是凉国公蓝玉和开国公常升被诛。因受他们的牵连,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等13人,一并被处死。


四、为了平衡政治,警告藩王,诛杀傅友德、冯胜二人。

再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极具分量的颖国公傅友德被赐死。同一年,定远侯王弼和永平侯谢成因为蓝玉案被诛杀,属于上一年没杀完的残党。

最后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仅存的两个开国公爵也都死了。其中宋国公冯胜是被朱元璋赐死,信国公汤和是病死。

同一年,崇山侯李新因为贪污受贿,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以上一共列举了61人:其中病死26人;因自身原因被朱元璋处死的有5人;被朱元璋找茬而冤杀的有29人;被胡惟庸害死者1人

如果再分得细致一些,朱元璋真正对功臣的全面大清洗是发生在朱标死后,1393—1395年这三年时间。被冤杀者高达19人,占明朝被诛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五、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在这三年时间内大开杀戒呢?其实原因在前面提到过。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由于皇太孙朱允炆太过年轻,且毫无政治威望和手腕。朱元璋原本为朱标培植的蓝玉、常升一党),反倒成了太孙朱允炆的最大政治威胁。(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大将)

朱元璋当时63岁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迫于时间压力,朱元璋只能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以大开杀戒的方式,尽快解决最大政治隐患,消灭了蓝玉、常升等一系列开国功臣

杀掉了蓝玉、常升一党后,傅友德、冯胜因为跟藩王有姻亲关系,他们两人的存在,同样会造成政治失衡。所以朱元璋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们也一并铲除了。

这里插一句,宋国公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颖国公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一系的世子妃。他们跟藩王的关系太亲密,对朱允炆的威胁太大了。所以他们必须死。如果徐达还活着得话,他肯定也会被诛杀。(徐达是朱棣的老丈人)

六、总结

从后知后觉的角度来说,在朱标未死前,开国功臣只要不严重违法或偷偷搞小团体,朱元璋都不会杀他们。但是在朱标死后,除非是像汤和一样变成废人了,朱元璋才有可能放过。因此朱标的死,太孙朱允炆的懦弱无能,这才是朱元璋下定决心,大开杀戒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决定,是非常冷静的以政治理性为准则,绝不感情用事的选择。某些历史发明家动辄就说朱元璋是个贼王八,他杀功臣是因为他的出身低,导致他的性格自卑,变成变态杀人狂。这种极为肤浅的观点,就当作是笑话了。

史不了

2019年10月31日

我来辟谣,这纯粹是在给朱元璋泼脏水。

所谓的“明朝34个开国功臣”,实际上说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所封的6个公爵和28个侯爵,《明史》有云:“进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封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和常茂等6人被封为公爵,所以又被称为“开国六公爵”。

那么,当时朱元璋所封的28个侯爵又是哪些人呢?

汤和当时被封了个中山侯,耿炳文被封了长兴侯,周德兴被封了江夏侯,廖永忠被封了德庆侯,傅友德被封了颍川侯,以及郭兴、华云龙、唐胜宗、郑遇春、梅思祖等人,一起28个人同时被封侯。

这6位公爵和28位侯爵中,难道真的被朱元璋杀了30个,只余4人得了善终?

显然不是。

当时,这34位开国功臣当中受到胡惟庸案牵连致死的只有8人,被以别的原因处死的有6人,或病死或战死的则多达18人,1人在永乐二年自尽,1人洪武十五年炸死。

或病死或战死的18人中虽然有几个人死后受到了胡惟庸案的牵连,但并不是在胡惟庸案中被处死的,总不能说是被朱元璋杀的吧?难道朱元璋还能将他们挖出来救活过来,然后再杀一遍?

李善长原本被列为开国功臣之首,但是后来因为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所以在洪武十三年被处死了,朱元璋也因此取消了他的功臣地位,将徐达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不过,徐达这个“开国第一功臣”倒也实至名归。

徐达是被朱元璋杀死的吗?虽然传说是朱元璋送了一只蒸鹅给徐达,以至于徐达“背疽”发作去世,可是当时的徐达正奉命镇守北平打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也几次试探过徐达,确认了他并没有异心,朱元璋根本没理由杀他。

所以,徐达被杀之说显然不可信,徐达应当如史书所说是病死。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也很高,说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虽然只活了45岁,可是也算得上是善终了。他和沐英一样,曾经也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并且改姓了朱,后来立了功,又得以恢复了自己的姓氏,也算是光耀门楣了。

朱元璋很信任和欣赏自己的这个外甥,当然,李文忠立功也不少,所以才得以在洪武三年被封为公爵,并且位列第三。

冯胜是因为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最后找了个罪名赐死了他,所以他没能得个善终,不仅他的儿子不能继承爵位,他自己也没能进功臣庙。

邓愈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奉命讨伐吐蕃,打得吐蕃人找不着北,但是他在回师途中却生了病,后病逝于寿春。

朱元璋一听说邓愈病逝,心情还挺悲伤,然后追封他为宁河王,又配享太庙,这还不算善终?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之所以也能够被封为开国公爵,实则是因为常遇春虽然战功赫赫,无奈却在洪武二年突然病死,所以功劳转移到了常茂的身上。常茂后来因为和冯胜发生冲突,二人纷纷被贬,他也是病逝的,并非朱元璋所杀。

可见,“开国六公爵”之中,只有李善长和冯胜二人死在朱元璋手上,其余四人则是病逝。

再看“开国28侯爵”,其中有7人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被处死,有5人是因为别的原因被处死,但是这28个人中却有14个人是或战死或病死,只有12人被处死或被赐死。

汤和此人很知趣,或者说他很了解朱元璋,所以能够做到激流勇退,他是34位开国功臣中得了善终的典型。

当时朱元璋想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铺路,所以想从汤和这帮老将手里收回兵权,可是又不好开口,怕被骂过河拆桥,所以只能给他们一点暗示。汤和一看,瞬间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主动凑上去,皇上呀,我老汤已经老了,再也打不动了,请您批准我辞职回家养老去吧!

朱元璋看到这么知趣的汤和,心里也很开心,不愧是自己的老朋友呀!所以,虽然汤和辞职了,可是朱元璋一直很善待汤和。

汤和也因为看得开,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安然地活了70岁。

这28位侯爵中,除了说说汤和之外,我们再看说说耿炳文和杨璟这两个人。

耿炳文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开国34功臣”中没被朱元璋杀死的四人之一,是因为他活到了永乐年间。

耿炳文在开国将领中以“善守”闻名,这也是他被视为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用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不善于进攻,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小,又因为他善于防守,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朱允炆。

只可惜,朱允炆没有用好耿炳文,以至于最后落了一个凄惨结局。

永年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服饰逾制,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朱棣在故意找茬,所以耿炳文选择了自杀,想以此保护家人,可惜他的儿子也没能逃过一劫。

杨璟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炸死,还被朱元璋追封为芮国公,可是一转眼过了八年,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后,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朱棣军中,和朱棣一起打朱允炆,让人目瞪口呆。

不过,杨璟后来在灵璧一战为救朱棣而被朱允炆一方所杀,后被封为璟国公。

所以,说朱元璋一口气杀了34个开国功臣中的30个,显然是在故意向朱元璋泼脏水,将他标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彩评

2018年11月22日

大明建国后,共封赏功臣34位,其中公6人,候28人。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蓝玉、冯盛、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怀庸、胡大海等。其中在洪武朝自然死亡及被杀后剩余的有,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之所以未被杀害,主要有两点原因:

1、这四人除了沐英为朱元璋义子之外,其他皆为臣子。也都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并且在太子朱标去世后,该几位,明显更加低调,事事不争,属于半隐状态。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获得善终。

2、朱元璋为了巩固皇长孙朱允炆的皇位,必须要杀掉一些功臣,因为朱标若在,到还好,因为也是从创业一直开始的。而朱允炆过于年轻,在功臣心中没有过高的威望。所以为了孙子的地位,必须如此。但也过于狠毒。同时朱元璋又考虑到,朱允炆上位后,怕无将可用,这四位又显得很低调,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杀,主要为孙子皇位巩固过渡。

朱元璋千防万防,防过了很多人,独独没有狠下心放置自己儿子的叛乱。导致建文帝被推翻。若朱标不死,建文帝杀伐果断,那么整个大明朝的历史,甚至中国历史都会改变。也就是明朝很可能不会定都北京。朱标上位,有很大希望迁都西安。朱允炆在,会稳固南京。那么之后纵然假如出现朝代更迭,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会出现。也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北京京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