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靠分家的200万起家,10年赚4亿,因政府“政策取消”而落败

说起富二代,许多人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王思聪”这个名字,王思聪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早在多年前,王健林便给了王思聪五个亿的“零花钱”去创业。

2017年时,胡润财富榜上公布出王思聪身家已达63亿,王思聪在大众眼中不再是一个高调的爱吐槽娱乐明星的纨绔子弟形象,但就在2019年,王思聪被限制高消费,连飞机也不能乘坐。

与王思聪一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由父亲出钱支持创业的富二代还有著名的企业家王银达,与王思聪不同的是,王思聪创业失败,依旧有着大富豪父亲做支柱,吃穿不愁,家缠万贯。而王银达创业失败后,只能靠卖房卖车卖设备来抵押债款,昔日令人艳羡的富豪沦为了中年“穷鬼”。

200万元开启创业之路 十年后利润达4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行,成功之路将会比常人更加顺遂一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王银达来说,他的父亲王宏庆就是他的“巨人”。王宏庆在改革开放时期,看到了可以发家致富的商机,经过一番打拼过后,成为了那个年代少有的“百万户”。1997年时,王宏庆决定分割家产,于是给了王银达200万以及10亩土地,支持他自主创业。

有了父亲所给予的财力支持,王银达创立了“达能集团”,开始生产电风扇、电暖炉等小家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时,能够经营家电的工厂并不多,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达能集团”稳抓质量,并且从制作小家电一步步拓展到制作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

“达能集团”每年的销量一步步增长,获取的利益也越来越多,到了2007年时,王银达身家已达4亿。自此过后,王银达心中的野心变得更大,2008年时,王银达决定建设“达能集团产业园”,不但为此投入了全部的身家,还向银行贷款三个亿。

欲壑终难填 政策转变使企业走下坡路

2009年时,国家为了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政府下发“家电下乡”政策,一时间,“达能集团”收到的订单加大了许多,这也让王银达对“达能集团”未来所创造的收益保持乐观态度,于是王银达加快了“达能集团”扩张的脚步。

然而仅仅过去了四年时间,农村对家电的需求量趋于饱和,“家电下乡”政策突然调停,导致“达能集团”的订单骤减,之前忙于扩张的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流产,且“达能集团”产生了大量的冗余,企业亏空极大。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当王银达深陷企业订单少以及产能过剩问题时,银行贷款方面也让他头疼不已。2013年,银行实行贷款收紧政策,王银达的资金链被压垮,“达能集团”随时面临破产的危险。

夫妻“恩义”绝 独自背负无数债款

“达能集团”自成立开始,一直都在实行“家族式”管理,集团内部高层都由王银达与其妻子两方亲戚共同构成。而王银达妻子的家人为了赚取更多利益,不但采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进行生产,还在集团里“吃拿卡要”,王银达虽想将这些亲戚踢出集团内部,但碍于与妻子的多年情分不得不作罢。除此之外,在集团的“财政大权”上,王银达被妻子完全架空,连集团的账目王银达都无权过问。

2014年时,由于王银达对妻子不忠,“出轨门”事件惹恼了妻子,妻子向王银达提出离婚,妻子不但把集团内部的现金、账单全部拿走,还在王银达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公司财务部的名义借下了一大笔高利贷,而这些贷款金额都将由王银达一人来承担,到目前为止,王银达所背负的债款已超四个亿。

为了能够归还债款,从此堂堂正正的做人,王银达不得不将自己的豪车、豪房,以及企业设备贱卖。飞黄腾达时王银达身上穿的是意大利高定十几万元以上的衣衫,住的是上千万的豪宅,出门坐的是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豪车,佩戴的手表价格也在百万元之上,连喝水的杯子都必须是上千元的限量版马克杯,如今落魄了的王银达只能穿六十元一件的衬衫,与现女友元元租住在拥挤的单身公寓中,代步工具从豪车变成了一辆不起眼的二手皮卡车。

从前每顿都吃珍馐美食的他,如今不得不自己走到那喧嚣的菜市场中购买低价食材,亲自下厨烧饭吃。尽管王银达已经从神坛跌入谷底,但他依然身怀抱负不言放弃,想要凭着自己在家电行业二十多年的经验再次东山再起。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能力,只有经历过浴火重生,才能颠倒众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