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每当你怪罪原生家庭时,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压力增加,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每况愈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当中,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已经十分令人担忧,达到了20%,并且大约三成的青少年也患有精神疾病。

心理专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即便是在成年之后罹患精神病的个体当中,也有半数左右的人是在少年时期,亦即十四岁之前埋下精神病种子的;剩余的人则有75%左右的人是在青年时期不慎遭到精神病侵扰的。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这样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去反思自己的童年,无论是常人还是学者。所以与个体的童年息息相关的原生家庭也成为了许多人“怪罪”的源头。

甚至有很多人会将自己现如今并不如意的生活“归功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甚至会毫不避讳地去分析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当中存在的不足。这样的思潮虽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你尝试“怪罪”自己的原生家庭时,希望你能够问自己一个问题,或者可以说,是一系列问题。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愚蠢的人,一辈子都在“怪罪”原生家庭,而清醒的人用一生在和解。每当你怪罪原生家庭时,请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真的了解你的原生家庭吗?

家庭,是个体走向社会的第一个组织,父母则更是成为了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如美国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所提出的濡化(acculturation)概念一般,代际间的习俗、文化以及各种认知等都是通过长辈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潜移默化影响来实现的。用中国传统的俗话来解释,我们就能看到“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以及“孟母三迁”的传说,都说明了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在你真的“怪罪”自己的家庭甚至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不当时,你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真的了解你自己的原生家庭吗?

众所周知,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当个体年纪尚小、对于外界各种事物尚未形成合理的认知阶段,其极容易以自己很不成熟的思维去揣测外界的人与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个体处于少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青春期阶段时,常常会变得十分叛逆、情绪不稳定,这就是由于在这一阶段时,其不成熟的心智导致对于各种事物都持一种逆反态度,导致在众多情况下“青春期问题”都十分棘手。

再加上上文曾经提到过的,众多个体成年之后的心理疾病种子都形成于其未成年时期,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这两个分析,得知存在很大可能,个体在对原生家庭形成一种反感态度时,其心智是比较不成熟的。换言之,这种消极的态度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并不客观的评价。

比如年纪不大的君君,她成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家在山区,交通不便。父母从事个体生意,虽说每天都十分辛苦,但好在家庭生活还不错。父母经过了艰难的生活,深知对于君君而言,努力学习、走出深山才是成功之道。但是原本乖巧懂事的君君在初中时接触到了一些家境出众的同学,被父母呵护的君君陷入了一种盲目攀比的不良兴趣之中,短时间内就变得暴躁、叛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成年之后的君君上了县城了一所技术学院,回忆起这些,她认为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够出色才导致自己现状不出众。

但是一生勤奋、只想女儿也踏实努力的父母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女儿和自己的话越来越少。

问题二:你真的会在家庭当中生活吗?

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到标题之后都会产生疑问:自己生长于斯的家庭,儿时朝夕相处的父母,自己怎么会不了解呢?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当个体成年,渐渐离开原生家庭之时,其实家庭中代际之间、人际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暗流涌动”了。

首先,代沟(Generation gap)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一般认为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上世纪提出,指的是存在于代际之间的心理层面、价值层面、生活习惯等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足以成为代际沟通的极大障碍。当个体成年,尤其是尚未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一种想要独立的冲动与难以和原生家庭割舍的一种张力会导致十分矛盾的情绪,此时也是家庭矛盾的多发期。

除了人们熟悉的代沟,还有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以将家庭称之为社会组织,所以在家庭当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各种准则同样也适用。首先,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些准则就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并不能因为家庭成员是自己的至亲、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就变得“放肆”。

刚刚到达而立之年的小缪最近就十分苦恼,自己成家多年,自认为与自己的父母关系一直不错,却不知为何父母最近不愿与自己来往,甚至在自己与他们联系时态度也十分冷淡。

时间回到五年前,刚刚走出校园的小缪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愿“屈尊”去做一些销售性质的工作,所以就成了一个“家里蹲”。父母每天愁得不行,他却依旧我行我素,玩游戏、聚会一样不少。

当父母问起他之后的打算,他第一反应便是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便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都发泄了出来,甚至还说了许多父母的不好。不久之后,父亲托人为他找了一份工作,便打发他去上班了,此后两代人便有些形同陌路。

所以,当你认为自己当下的不顺是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时,最好想想这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Staff, T. (2020). 15 Logical Fallacies You Should Know Before Getting Into a Debate. The best schools.

[2]Lin, C. E.Putting Your Thoughts On Trial: How To Use CBT Thought Records. Internnational Bipolar Foundation.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