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沙河年俗

杂谈沙河年俗

作者:沙彤

欢欢喜喜过大年(王现社摄)

沙河市境南北宽20余公里,东西长100余公里,北部和东部毗邻邢台市区,东南部和南部之东段界邯郸市永年区,南部之西段至西部界邯郸市武安市,境西跨越太行山即进入山西省境。当地自古有“永年县(区)一大片,沙河县(市)一条线”之说。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东西窄长的地域特征,让沙河市的年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展示形态。即东部平原区的年俗大体上与邯郸市永年区和邢台市区类同;中部丘陵区年俗大体上与武安市像似;西部山区的年俗文化多处掺杂着晋东南年俗文化的痕迹。为叙述简便起见,本文重点探讨沙河市中部丘陵区年俗文化的表现形态。

现代人编印的《万年历》将“春节”定为正月初一。但沙河古代人称正月初一为“年下”或发音为“年呀”,而不说“春节”。沙河人过春节的传统概念始于腊月初八,延续到次年二月初二。

家家门上贴楹联

沙河人过春节犹如排演一场大型情景剧,有序幕、高潮、还有尾声。

春节的序幕从腊月初八开场,至腊月三十日晚上(除夕)前,日程安排有民谣为证:小孩小孩嘴别馋,到了腊八就过年:二十三,糖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沙河发音“切”),打糕节;二十八(沙河方言发音“be”),把面发(沙河方言发音“fe”);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捏扁食(饺子)。

沙河人将腊月初八简称“腊八”,可视为春节大型情景剧的开场锣鼓。是日,家家户户煮“腊八粥”,即用八种粮食和坚果仁,如小米、糯米、花生米、核桃仁、板栗仁、红枣、黄豆、豇豆等掺杂后煮粥。旧时风俗,要求八样粮食必须从八户家庭带来(有利于和睦邻里关系)。煮粥时,锅内放针、线、顶针等物(注:粥煮好,大人即把针线等物捞出;寓意女孩吃腊八粥后会心灵手巧)。是日,多数家庭自制“腊八蒜”,即将蒜剥皮后盛入备有米醋的罐子,加盖密封,食之酸香爽口。自“腊八节”开始,各村武术班、秧歌队及民间社火班子排练节目。

过了腊八节,又一个值得说道是腊月二十三(亦称祭灶节,俗称“小年”),古有“糖果祭灶,新年来到”说。究其根源,祭灶习俗源于古人类对火的崇拜,先民为了感激火的发现者,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神。因为灶离不开火,因此被列为五祀(即祭祀门神、户神、灶神、土神、井神或行神)之一。将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意味着“忙年”天始,家家户户扫尘、祭灶、准备年货等。表达了沙河人干干净净辞旧迎新期盼纳福的美好愿望。

灶王码子

灶王码子

灶王码子

春节的高潮,自腊月三十日晚上(除夕)至正月十五(元宵节)。

除夕(腊月三十晚),进入春节大戏高潮,沙河人称除夕为“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请“家亲牌位”(亦称“家堂”),当地有“三十晚上请,正月十六送”之说。除夕夜有“煨火守岁”的习俗。守岁中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三十晚上吃罢饺子,全家人煨着火炉叙旧聊天、讲故事等。当地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语。守候到子时(晚上11时~凌晨1时),燃放爆竹(近年上级提倡环保,不再有人燃放爆竹),庆贺新的一年到来。

正月初一:俗称“年”。“年”的最初含义很可能来自农历。《说文》指“年”就是“谷熟”。“年”既然代表谷子的生长时期,推而广之,一“年”就是谷子一熟,“有年”是指收成好,“大有年”指大丰收。据考,对“年”的具体日子的确定,汉代之前已有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根据史官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建议,恢复夏朝历法,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一年之始,这一天也叫“年”,该规定延续了两千多年。另据史料记载,除夕夜燃放爆竹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了,宋朝王安石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时代即以法律形式正式废除延续了上千年的跪拜礼。但在沙河市中部丘陵区的农村至今仍然传承着大年五更给长辈行“跪拜礼”拜年的旧俗。讲究拜年时先给父母行跪拜礼,然后按照辈分次序或居住远近给长辈人行跪拜礼。刚过门的新媳妇第一年到长辈家拜年不叩首行跪,但长辈必须给新过门媳妇发红包以示祝贺。收过红包的新媳妇自次年春节开始,必须年年春节向长辈行跪拜礼。

正月初二称走亲节。初二这天,凡是已婚男子必须先到姑姑、姥姥家走节(向长辈行跪拜礼)。初四是媳妇与女婿同到岳父母家走节(行跪拜礼)。随着时代变迁,已婚男女走亲访友的日期不再限定,即正月十五前随时可以进行。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表示农民可以动用农具下田劳动了。沙河市丘陵区民俗文化讲究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四的四天时间,家里的生活垃圾不得送出宅院,否则视为不吉利。正月初五早晨起床后,家家户户将过年期间存放的垃圾送到村外,然后背少量新土带入家门,俗称“送穷土接富土”。现在提倡移风易俗加上新农村住宅小区的建设,该习俗逐渐退出了传统民俗文化舞台。

初十:俗称“十子”。传说为老鼠娶亲的日子。旧时,家长会嘱咐孩子不要闹出响声,以免打搅鼠婚后,惹得鼠辈们整年在家闹腾,今废,但仍保留吃饺子的习俗。沙河人将该日包饺子称“捏老鼠嘴”,亦称“捏食嘴”,意思是把老鼠嘴捏住了,老鼠就不能遭害人了。实为戏言。

沙河市新城镇北冯村村民集体饺子宴(选用新城镇美篇图)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村村扎彩灯、彩杆(又称“老杆”,一种焰火形式)、表演乡艺(亦称社火)。夜幕低垂,村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多数村庄会表演扭秧歌、跑驴、跑竹马、赶旱船或推太平车、火伞、拉碌碡、战鼓等。阵容较大的战鼓队有册井镇后井村的女子战鼓队、綦村镇赵册村刘增堂战鼓队、綦村镇西毛村女子战鼓队、白塔镇张下曹村战鼓队等,最负盛名的是白塔镇南金紫村秦王破阵鼓。2017年,白塔镇南金紫村秦王破阵鼓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河市白塔镇南金紫村秦王破阵鼓表演(网络截图)

沙河市白塔镇南金紫村秦王破阵鼓表演(网络截图)

沙河市区正月十五闹元宵跑驴表演

沙河市新城镇白错村扭秧歌

沙河市新城镇白错村跑驴表演

春节的尾声自正月十六开始,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结束。

正月十六:旧时此日,农户在宅门前大街上堆放柴草、柏枝、芝麻秸等点燃篝火,俗称“烤杂病儿”(移风易俗后不再提倡燃烧柴火),夜深人静,家家户户把年前请进家中供奉的家亲纸码放在天地龛前焚烧,碗盛清水,内放纸灰,撮一撮米和面,委托一位家人送出大门,将碗中物抛去后回家,夜间不再出门。此项活动因带有迷信色彩,今废。沙河市丘陵区不少村庄还遗存着正月十六“演傩戏”的古风。是夜,演傩的村庄组织傩戏演员化妆成传说中的神灵或精怪,如判官、牛头、马面、阎罗王等,表演内容多带有古装戏剧中的审案、断案情节,十分魔幻逗人。沙河市境内傩戏表演较具特色的村庄主要有白塔镇樊下曹村、塔子峪村和册井镇康川村。是夜,灯火阑珊,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表演傩戏的演职员走街串巷,有时会吸引周边村庄或城镇的观众赶来观看,欢乐淘淘,热闹非凡。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现在的扮傩者与观众多数人不再有迷信思想,正月十六表演傩戏,主要是寻乐子,以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沙河市册井镇康川村傩戏表演(李自岐摄)

沙河市册井镇康川村傩戏表演(李自岐摄)

沙河市白塔镇塔子峪村傩戏表演(李自岐摄)

沙河市白塔镇塔子峪村傩戏表演(李自岐摄)

填仓节: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亦说仓官生日。家家户户蒸“仓谷栏”“刺猬”“麦秸垛”等形状的面食。当地有“吃了仓谷栏,仓满囤冒尖”之说。

沙河市蝉房乡后渐寺村仓谷栏面食

沙河市蝉房乡后渐寺村人蒸仓谷栏

二月初二“龙抬头节”是过完正月后的收官之作。恰似写一篇文章,假如把腊月初八比作“春节”文章的开篇,二月初二就是写完“春节”美文后的收尾,即回笔照应一下开篇文字。似乎唯如此,方可显示出“春节”文章内容的丰满。从严格意义上讲,二月初二不应列入春节的内容,但它的确是沙河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精彩华章之一。民俗中将农历二月初二称“龙抬头节”,其意是指大地复苏,春耕季节就要来了。古人认为龙是上天掌管降雨的神物,中华民族也自喻为是龙的传人。沙河人过龙抬头节,主要是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是日,沙河丘陵区多处农村举行“游龙表演仪式”,规模较大的村庄有柴关乡安河村、马峪村、彭硇、陈硇、杜硇;白塔镇塔子峪村、册井镇通元井村(该村游龙活动于正月十七日举行)和十里亭镇下解村,规模与场面均十分浩大,观众拥街挤巷,人山人海。该日,沙河旧俗讲究妇女禁针线;家家户户用小石磨磨小米绿豆糊,摊大鏊子煎饼吃。此俗也有民谣为证:二月二,刮大风,拾柴火,摊煎饼。煎饼摊得圆又薄,风调雨顺收稼禾。煎饼摊得大又圆,迎来一个丰收年。

沙河市柴关乡安河村游龙(俗称抬九龙)民俗活动(李自岐摄)

沙河市柴关乡安河村游龙(俗称抬九龙)民俗活动(李自岐摄)

沙河市柴关乡安河村游龙(俗称抬九龙)民俗活动(李自岐摄)

沙河市柴关乡陈硇村游龙(俗称抬九龙)民俗活动(李自岐摄)

沙河市柴关乡彭硇村游龙(俗称抬九龙)民俗活动(李自岐摄)

沙河市柴关乡彭硇村游龙(俗称抬九龙)民俗活动(李自岐摄)

俗话说“十里地风俗不同”。沙河市年俗文化属于太行山东麓民俗文化的范畴,由于所处区域位置不同,其展示形态与太行山东麓其他地方的年俗文化形式有同有异。沙河的年俗文化充满了草根人群对生命原生态的纵情赞美与热情讴歌,洋溢着沙河人纯朴情感的恣意挥洒和拥抱生活激情的热烈与奔放。

年俗是孕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扎着千家万户对故乡热土眷恋与思念之根。

沙河年俗,是烙印在我心头永远割舍不断的乡愁……

作者简介:沙彤,原名冀彤军,沙河市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右)与沙河市民俗专家赵孟魁先生(左)应电视台邀请侃年俗(2021年)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