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梦

《忆江南》是唐代教坊里有名的曲名,到了唐玄宗时期便成为了词牌名。晚唐时期,李德裕曾为一位名叫谢秋娘的名妓做了一首曲子,曲子的名称就叫做《谢秋娘》,后来改为《望江南》,晚唐、五代以后便称作《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宰相,他尽心辅佐武宗,反击回鹘,抑制宦官,裁汰冗员,开创了“会昌中兴”,而他为谢秋娘作曲的佳话更是广为流传。

现存最早的一首《望江南》,便是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崔怀宝为教坊第一筝手薛琼琼所作,词曰:“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一千多年以来,有不计其数的词人以《忆江南》为词牌名,写下了一篇篇意境优美、感人至深的词彩华章。

洛阳挚友 暮年忆江南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诞生了两位著名的诗人,一位是洛阳的刘禹锡,一位是下邽(今陕西渭南)的白居易。这两人曾经不仅同朝为官,而且晚年结为好友,号为“刘白”,在洛阳城里以诗词相和,共度晚年。

刘禹锡字梦得,自幼好学,熟谙经史,曾得到诗僧皎然的指点。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考中了进士,两人志同道合,有“刘柳”之称。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积极推行改革,时称“二王刘柳”。但改革仅推行了半年便宣告失败,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同时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其中,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一职。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回到了京城长安,可两年后就因《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而获罪,又被贬到了边远地区,这一去就是14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召回了洛阳,从此结束了长达22年的贬谪生涯。几年后,洛阳来了一位诗人,他便是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两年后,他与元稹同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后在诗坛齐名,并称“元白”。唐永贞元年,刘禹锡和柳宗元改革时,白居易曾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并惩恶奖善。改革失败后,他的建议未被采用。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诬以“伤名教”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着“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贬谪生涯。这次贬谪对白居易打击非常大,他目睹朝廷黑暗,仕途凶险,写下了“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到了唐元和十五年,他返回长安,做起了中书舍人,因朝政日非,便屡次要求外任。唐长庆二年(822年)后,白居易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兴修水利,颇得民心。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定居洛阳,先后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的生活,诗歌也多以此为内容,并经常和刘禹锡唱和,一时传为美谈,并给后人留下了几首唱和之作——《忆江南》。

白居易在洛阳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第一首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第二首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第三首是:“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曾在杭州和苏州做官,对江南感情极深,对江南景物也极为熟悉,因而在他笔下的江南,江水深绿,吴酒醉人,使他发出了“何日更重游”的感慨。刘禹锡读到这三首词后,深有感触,但心绪不同,便“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写下了两首《忆江南》,第一首是:“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yì)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第二首是:“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这两首词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词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两位老人都曾漂泊江南,晚年的他们一起回忆往事,将万千感慨都寄托在了《忆江南》之中,大有一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境。

春花秋月 无奈太匆匆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昭宗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于是杨行密拥兵自重,开始成为地方势力。902年,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杨行密死后,丞相徐温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不久,杨氏大权旁落,徐温和他的养子徐知诰先后专掌国权。徐知诰本姓李,他于937年废吴帝杨溥自立,又改回李姓,更名昪(biàn),建国号为唐,迁都南京,史称南唐,辖地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的大部,江西全部和湖南、湖北的东部。李昪在位期间,重文抑武,治国有方,兴科举,建学校,发展经济,逐渐成为南方大国。943年,他的儿子李璟即位,灭了闽国和楚国,向北方的后周称臣,迁都洪州(今南昌),后失去了江北淮南14个州,国力渐渐衰落。961年,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李煜即位,还都南京。李煜无心国事,只是善于文词和书画、音律,终日与大小周后寻欢作乐,过着“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宫廷生活,并极其喜欢缠足宫女窅(yǎo)娘的舞姿,喜欢她的三寸金莲。而此时,北方的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宋开宝七年(974年),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命大将曹彬和潘美率宋兵10万人进逼南唐。宋开宝八年十一月,曹彬攻下了南京,李煜率群臣投降,被俘到了开封,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南唐从此灭亡,李煜便被人们称为李后主。

李煜到了开封皇宫,寄人篱下,时时生出亡国之痛,整天过着“垂泪对宫娥”的日子,悔恨不已,追忆不断。于是,他怀着故国之思写下了《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梦里,李煜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身为君王,而不是如今的亡国之君。这首词语言朴实洗练,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正如后人所评论:“以当年之繁盛,突出今日之孤凄。”然而,李煜在词中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时常“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宋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这一天,也刚好是李煜42岁的生日。李煜便在其住所与妃子聚会,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歌妓咏唱。事后宋太宗听到非常愤怒,便毒杀了这位宋词的“开山祖师”。而李煜一生就如他词中所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以致“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征骑远去 回首意茫茫

李纲是福建人,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开封发了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令徽宗很不高兴,认为他的议论不合时宜,便将他贬到了南剑州沙县做了个小官。宋宣和七年(1125年),李纲被召回开封,任太常少卿。在他北返的途中,路过福建崇安县的分水岭时,写下了两首《望江南·过分水岭》,第一首是:“征骑远,千里别沙阳。泛碧斋傍凝翠阁,栖云寺里印心堂。回首意茫茫。分水岭,烟雨正凄凉。南望瓯闽连海峤,北归吴越过江乡。极目暮云长。”第二首词是:“云岭水,南北自分流。触目澜翻飞雪浪,赴溪盘屈转琼钩。呜咽不胜愁。归去客,征骑远闽州。路入江南春信未,日行北陆冷光浮。还揽旧貂裘。”分水岭山岭峻阻,水流被分成南北两部分。南边便是分水关,是进入福建的第一大关。写作这两首词时,李纲已通过了分水关而登上了险峻的分水岭。看到了“云岭水,南北自分流”的壮阔景象,写下了“触目澜翻飞雪浪,赴溪盘屈转琼钩”的佳句,“琼钩”便是那一弯明月。“归去客,征骑远闽州”,看似平平,却承上启下,蕴涵着无限情思。闽州本是词人的故乡,此时“征骑远闽州”,明明是离乡背井却言归去客,可见他心系开封,此番归去,正不知有多少风波险恶在等待着他。“征骑”二字既是写实,却又象征着此后仕途上的艰辛跋涉,而偏偏此时又是“日行北陆”的寒冬。

就在李纲北返的这一年,北方的金人势力逐渐强大,灭了辽国,随时都在谋划南侵,对开封也是虎视眈眈。十月,金兵分东西两路向宋朝进攻,准备会师于都城开封。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了开封时,宋徽宗惊慌失措,一面下罪己诏,一面急忙传位于太子赵桓,赵桓便是宋钦宗,即位后改明年为靖康元年。当金军逼近开封时,主和派极力煽动宋钦宗离京逃走,但被李纲两次劝阻。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部署京城防御。当京城的防守初具规模时,金军就把开封团团围住。这时,李纲亲自督战,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多次击退攻城的金兵。金军见开封守备严密,一时难以攻下,便放出了议和的空气,并提出了苛刻条件,不料宋钦宗一一答应。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军二次南下,攻破开封,宋徽宗献上降表。靖康二年,金军将宋徽宗父子押解到了金国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北宋从此灭亡。宋高宗即位后,任用李纲为宰相,曾力图革新内政,可仅仅77天李纲即遭罢免。之后,李纲又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宋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一代抗金名臣含恨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终年57岁。

句句血泪 多情是无情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20岁的纳兰明珠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成德,字容若。不久,康熙立了保成为太子,保成就是胤礽,因此为了避太子讳,明珠让儿子改名性德。明珠是康熙朝的重臣,在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纳兰性德小的时候,明珠便延请名师,为他讲课,并从小在父辈的教导下练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但是,有着地地道道满族血统的纳兰性德却对汉字和诗词极感兴趣。20多岁时,纳兰性德的词已经名满天下,其文风清新隽秀,可越到后来,越是哀婉动人。22岁时,纳兰性德又参加进士考试,中了二甲第一名。但是,骨子里已把自己当文人的纳兰性德梦想着去翰林院之类的地方做个文官,可没想到却被康熙钦点为侍卫,并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一起当值,两人结为好友。纳兰性德数次随驾出征、巡游,史书上还说他“尝奉使塞外有所宣抚”,是说康熙皇帝常派他到塞外巡视,安抚边关将士,可见康熙皇帝对纳兰性德是何等倚重。

据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中记载,纳兰性德本有一位初恋女子,二人情投意合,但是女子被选入了宫中,两人便难以相见。纳兰性德愁思郁结,发誓一定要与她见最后一面。当时正好碰上国丧,纳兰性德就贿赂喇嘛,穿上了僧袍,混进了后宫,见到了那位姑娘。然而宫禁森严,他们竟然没能说上一句话,只好看着她怅然离去。于是,若有所失的纳兰性德便写下了震颤人心的《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这首小词营造了一个由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字香组成的意境,把相思的凄苦与灰色的景物融合在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这首词刻画了一幕伤感的画面,体现了纳兰性德词的“哀感顽艳”的特点。之后,纳兰性德又作了一首《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由此可见,纳兰性德心中是多么痛苦。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在纳兰性德创作的340多首词作中,用“愁”字多达90次,“泪”字多达65次,“恨”字多达39次,至于“断肠”“惆怅”“憔悴”之类的词触目皆是。这种说不出的落寞和淡淡的忧伤始终绕在纳兰性德的笔尖,当父亲明珠看了之后,也不禁老泪纵横。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曾评价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煜相提并论,称“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曹寅则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受人追捧的程度。王国维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称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可惜的是,这位曾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国初第一词人”,却在他30岁时与朋友饮酒时患病,而后一病不起,而立之年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给后人留下了凄美感人的《纳兰词》。

梦里风物美,最忆是江南。千年以来,忆江南是不少文人津津乐道之事,他们将无限情思和万千感慨都寄托在短短的几句《忆江南》词中,在那字里行间抒写他们无尽的哀怨和愁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939 联系电话:+86 10 6715 2380 转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100%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关注、学习、分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