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交(二)陌生人社交图个啥?

互联网陌生人社交是个老话题了,也曾经辉煌过不少产品,如各路论坛、QQ、开心网、微博、无秘、陌陌等;几乎每个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高潮时代,但你们发现了吗?几乎所有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结局都不太好,大致有两种情况:

1、平台中的陌生好友逐步变成熟人,互加QQ/微信,甚至变成手机通讯录里的好友(请看看微信里有没有曾经的论坛好友);2、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没找到适合的陌生人好友,所以就不再用了(比如无秘看腻了谣言,陌陌约不到女神);

第一种情况的产品其本意多是做熟人社交的,只不过是要借陌生人社交的路,比如QQ、微博和开心网,但很明显的是,熟人社交的归宿是通讯工具,因为熟人不需要建立社交连接(熟人本身就是连接,传统社交也是连接),只要有个好用的工具就行,而市场一旦成熟只能存活一两个赢家(因为我们不习惯装多个通讯产品分别和同事、同学及亲人联系,一个微信就很好了),因此没干过QQ/微信的都死了。

第二种情况也很好理解,要么是聚不起人气,要么是审美疲劳,最终没落败亡。

好像这些陌生人社交产品绝大多数只有死路一条,可现实是,如探探这样的新兴陌生人社交产品还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且一如既往、死不悔改的打广告、约女神,我总怀疑Ta们是不是嗑了药?还有给他们投资的基金是不是也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呢?Ta们到底图个啥??

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先回答以下这两个问题:

1、如果禁止你使用手机和微信,把你关到一间房子中,有吃有喝,可以看报纸、电视剧和电影,但不能和任何人沟通,你能坚持多长时间?

2、还是以上情况,但仅允许和家人联系,且只能谈家里的事情,你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人只能坚持几天,第二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坚持1个月以上。

其实,这两个问题就是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是需要社交但动物,所谓社交,就是有目的的付出一定成本与人发生关系来达到自我满足的一种行为,其中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分别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自我满足,前者像是水和米饭,不吃不喝要死人,但怎么吃也不会厌倦;而后者是美食,几天不吃可以,长时间不吃可不行!而且,总吃一样的也不行,我们还乐于经常换着花样吃。

正是因为陌生人社交体验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需求,且喜新厌旧,才使得总有人不知死活的在市场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那么,有没有方法让我们绕开前面提到的悲惨结局呢?(变成微信的流量导入器或者被用户厌倦抛弃)

除了打败微信外,还有两种思路:

1、提供更多的陌生人连接;

这点很多产品会考虑,但基本上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比如LBS、兴趣匹配等,这都是简单粗暴的属性匹配,连接成功率低,另外,用户的属性是自己输入的,显然不科学(需求理论中,未知需求和不可描述的需求才是最有价值的,这里不赘述);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相信未来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将会提供更智能更靠谱的匹配逻辑来提高陌生人连接的成功率。

其次,陌生人连接的方式也是值得思考的,一般的产品都是用户自行打招呼来建立连接,这些生硬的方式让不善沟通的人无缘,其实陌生人社交缺乏的只是搭讪的理由,这点需要设计者更多的予以关注和思考。

第三,陌生人的连接关系本身是很脆弱的,毕竟互不熟悉,且不乏冒昧、无耻、言辞下流之辈,我们几乎没看到任何社交产品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和努力,甚至在无秘中的匿名社交,这种情况更是被无限放大。那么,对用户客观多维的评价分级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特定社交类型圈子中筛选特定类型的人也能大大提高连接效率。

2、为陌生人关系的提供更牢固的连接强度,但要避免陌生人变成熟人。

后半句最容易联想到无秘,匿名社交的好处确实能很大程度上减少陌生人相互认识的概率(但私聊中交换微信是无法避免的),但匿名也有匿名的问题,带着面具为所欲为确实不好控制,但最近某电视台的蒙面真人秀唱歌节目的火爆能不能给我一些启示呢?

另外,如何加固陌生人之间连接强度?这好比第二次、第三次的搭讪,产品要给用户多提供些平和且自然的手段让陌生人之间一回生两回熟。

再给个提示,陌生人社交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音频/视频,任何行为都可以是社交的形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用户之间连接的形式,也许反而能使用户间的连接强度更具韧性(有个你画我猜的游戏,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以上两个思路的前提是,不要试图转型为熟人社交,千万不要!

暂时写这么多吧,不知道您对陌生人社交是否有了些不一样的认识,因限于乱参考服务的制约,很多问题没写的那么细致,请谅解,而且社交问题也是人与人博弈的问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对错,欢迎来喷。

全部文章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万事乱弹” wxid:wanshiluantan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