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咋到我们这一代就丢了呢?实在可惜!

家书就是一个远在相当于现在外地或外国的地方时,家里人相互来往的信,信中包括了自己在外的事等等,较多的是平安信。在电报普及之前,家书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书也是从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我是搞书法的,搞书法的人都知道,我们至今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一个手写的传世墨迹就是《平复帖》,而这个法帖就是1700多年前陆机所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好像是9行84字,但是几千年来,我们研究这封书信主要是从它的艺术角度和艺术这种形式上来研究,所以以至于对于84字的《平复帖》,在历史的典籍中始终没有释文,这84个字到底每个字现在翻译过来是什么字,直到启功先生去世前才做了一个译注,但是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完全认可。

我觉得,实际上一封书信有很多的内容,过去我们可能对于它的很多的内涵研究的不够,特别从书法角度讲,研究它的艺术层面比较多,而家书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有着广博的文献价值、深厚的历史价值、精髓的学术价值,以及丰富的当代价值,由于当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说过去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这种家书,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只能在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的信息爆炸洪流中,偶尔的有所闪现,也只有从我们一些民间的收藏、先人的收藏,最好的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物馆中,有这样的收藏,才能见到。

可能信息化社会,虚拟世界,甚至物欲横流的这样一种时代,人文缺失了很多。是不是有时候科学的发展,使有些文化会受到伤害?我们当代社会缺少很多人文的精神,缺少人文的关怀。什么是人文的精神、人文的关怀?可能就是在商品的社会中,在商品的世界中,在物欲的横流中,对于人文、生命所给予人的生命的一种温度,所给予人们心灵的一种温暖,可能就是杜甫诗中所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不解的乡愁,就是李清照词中“云中谁恩寄锦书来”的那种人生情感的期待,就是鲁迅先生《两地书》中那种“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人间的温情。

可惜的是,近年来,现代化的沟通交流方式逐渐使人们疏于传统书信的使用,民间家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亲情、爱情、生活、政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历史资料生动鲜活的展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但长期以来,家书散落民间,其重要性和历史研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微信、短信甚至视频聊天随身可得的今天,再也看不到书信之美了。

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家书,每个中华儿女都不应该是冷静的旁观者和匆匆的看客,都应该成为一个积极行动者、守望者和传承人。让我们那些灿烂美好的家书,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他曾抵御外侮,同英帝国主义进行过抗争;而在私人家庭生活方面,他又是一位极其高尚,对妻子儿女十分真诚坦率、关怀备至的人。这可以从他的家书中得到证实。

林则徐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汝舟这时已三十岁,他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在北京任职。林则徐到广东后,除了给妻子写了平安家书之外,还给在北京的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既充满了父爱,又表达了对儿子的告诫。

以下是本堂抄录林则徐给大儿子的一封信:

大儿知悉

父自正月十一日动身赴广东,沿途经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风涛险恶,不可言喻,惟静心平气,或默背五经,或返躬思过,故虽颠簸不堪,而精神尚好,因思世途险,不亚风涛,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脚根,必不免为所席卷以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而思徼幸,或力不及而谋痨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汝母汝弟,身体闻均安好。汝二弟且极用功好学,父闻之,心为一快。客居在外,饥饱寒暖,须时加调护;友朋应酬,虽不可少,而亦要有限制;批阅公牍,更宜仔细,切不可假手他人。对于长官,尤应恭顺小心,即同僚之间,亦应虚心和气。为父做官三十年,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人,儿随父久,当亦目睹之也。闲是闲非,不特少管,更应少听,一有差池,不但殃及汝身,即为父亦有不测也。慎之慎之!

元抚手示 父 即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