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学会「整体性」思考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分享中华传统源头文化的独门秘诀——内脑思考:人类创造力源泉

一个人的思考,很像是在看电影过程中对剧情的思考。一面看电影,一面区分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下面的情节会怎么样。看完一部电影,这个人基本上能说出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以及对其中的人物、情节。

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其实,也是一种“电影”,我们也随着“电影”情节在思考。

但是,与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有所不同,我们看生活、工作这种“电影”的「视角」是很特殊的。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不管IMAX的立体效果有多强,作为观众,永远是用「旁观者」的视角看电影。而看生活、工作这种“电影”,观众本身就是“电影”中的角色,所以,观众只能从「当事者」的视角去看这种“电影”。

那么,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旁观者」能看到整部电影的全貌。而作为「当事者」,却只能看到与自己相关的“剧情”,与自己没关系的“剧情”,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同样作为「观众」,看到的「电影」是完全不同的。

更为不同的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每次只看一部。而看生活、工作这种“电影”,同时在看几部“电影”,生活是一部“电影”,工作又是一部“电影”,有的还会有第三、四部,几部电影都在穿插、交替着看……

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工作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观影,就会造成我们根本就没法「从一部完整“电影”的角度」去思考,思考的时候,往往只能根据当时剧情以及之前记忆中的一些片段,进行思考。

这样的思考,水平能高吗?当然不可能高的!

现实情况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思考的,思考的,都是眼前所发生的一个一个的点,很少能把几个点穿起来思考的,能把所有的点、面都穿起来思考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

那么,如何改变我们这种很狭窄的思考方式呢?

办法就一条,我们要从整体上去重新发现生活、工作这两部“电影”,从整体上去看这两部“电影”。这样,我们的思考水平就能发生本质性的提升。

那么,怎么才能从整体上去看,这两部“电影”呢?

一、找到“电影院”

我们看IMAX的电影,要去放IMAX的电影院看。同样,我们要看生活、工作这两种“电影”,也要去能放这两种“电影”的“电影院”看。

能放这两种“电影”的“电影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空间」。

我们的意识,本身就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意识空间」,宇宙是无垠的,但是,再无垠的宇宙,我们都可以在「意识空间」中“看”,甚至,我们可以在「意识空间」中“看”无数个无垠的宇宙,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空间」是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

所以,不用担心生活、工作的“电影”太多、太长,再多、再长的“电影”,我们这个“电影院”也是能装得下的。

二、学会看“电影”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意识空间」是“电影院”,那“电影”是什么呢?

“电影”就是意识空间中的「意识影像」。

我们在之前的分享中与大家讲过,我们的大脑就和电脑一样,也分前、后台运行。我们就像电脑用户一样,一般只懂得电脑的前台运行,人脑的前台运行是语言、逻辑,所以,我们能感觉到的都是语言、逻辑。但是,人脑的后台运行都是「意识影像」。

我们只要感受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就会发现,在我们语言、逻辑的后面,都是非语言的「意识影像」。

比如,我们看小说的时候,脑子出现的不是小说的文字,而是文字说描述的情节,这种情节出现在我们「意识空间」中就是「意识影像」。比如,下班了回家,出现在脑子里的,不是家的地址,而是回家的路,回家的路,在我们的「意识空间」中就是「意识影像」。

最明显的,是我们的做梦体验。睡着了,差不多可以看作是人脑前台运行停止了,可是,后台依然在运行,所以,我们在梦中,就像看电影一样,梦到的都是影像,这个影像就是「意识影像」。

我们都受了教育的误导,认为语言、逻辑是思考的基本单位,其实,思考的最基本单位是「意识影像」,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感受自己的「意识影像」,第一次听说「意识影像」,会觉得比较陌生,我们只要开始感受自己大脑的思想活动,都能感受到「意识影像」。

三、收集生活、工作“电影”的片段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事、物,在「意识空间」中,都是一个个「意识影像」的片段,我们要看生活、工作这种“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是看不到完整“电影”的,都是片段。那怎么办呢?

那就要把所有的「意识影像」片段都汇集起来,并且,不断地收集更多资讯,把这些资讯还原成「意识影像」,也都汇集到「意识空间」中。

资讯的收集与还原,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里面有着很重要的原则,收集资讯的时候,必须要做到「诚意:把内在意识收回来」、「正心:把前意识沉下去」、「格物:破除观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收集资讯时,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收集,收集来的资讯,才会最全面、完整;最客观、真实,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电影”的本来面目。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思考训练或者说思考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真正的思考过程,反而是挺简单的。

四、加工“电影”

我们一边收集「意识影像」的碎片,然后,在「意识空间」中汇聚,这个时候,我们哪怕收集来了足够多的「意识影像」碎片,这“电影”依然是散乱的,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一部完整的,接近真实情况的“电影”呢?

这时,作为看电影的主体:意识,反而比较清闲,只要学会一点「诚意:把内在意识收回来」,因为看“电影”的主体是内在意识,把内在意识收回来以后,安安静静的在「意识空间」中看这些「意识影像」就可以了,看得越全面、越细致、越透彻,效果会越好。

就在内在意识看这些「意识影像」的时候,与内在意识相匹配的潜意识就会发挥作用,这潜意识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个潜意识,而是佛教中「明心见性」的「心」,是《大学》「正心」之后的「心」。

内在意识在看「意识影像」的过程中,或者之后,会有灵光一闪的感觉。有了这种灵光一闪的感觉,原来散乱的「意识影像」就会一下子变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内在意识会发现其中的内涵与关联。这些都是潜意识完成的工作,我们平常把这称之为:洞察。

有了,这样的完整的“电影”,我们就可以经常看“电影”了,我们一直把思考的洞察体验看得很神秘,其实,思考的洞察体验很简单,就是在这种看“电影”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出现。

五、看“电影”的几条规则

1、开始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体验自己的「意识空间」与「意识影像」,这个并不难,只要注意体验,都是能体验到的。懂得在自己的「意识空间」与「意识影像」中思考,其实,您已经开始学会《道德经》中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其实,是在收集资讯的阶段,一方面要养成收集资讯的好习惯,把资讯还原成「意识影像」,另一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在收集资讯的过程中,要懂得「诚意:把内在意识收回来」、「正心:把前意识沉下去」、「格物:破除观念」,把这三点做到了,收集来的资讯才能更全面、更真实,否则,在外在意识与前意识的主导下,收集来的资讯既不全面,也还原不出本来的样子。

3、最后的“看”,其实挺简单的,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一个人一般已经有了看“电影”的乐趣,要注意的是,看全、看细、看透,但是,要守住内在意识不要被所看到的“电影”带走,是一种不动念、不动心的看,这种状态就是《吕祖百字碑》中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注意要不迷。

我个人的体会是,当灵光一现的时候,不要兴奋,这个时候,是很容易兴奋,这种兴奋一定要克制。

最后,2017年就快过去了,分享一种新的思考方法给大家,希望对大家在2018年有帮助!

更多诚意、正心、格物的内容,请翻看心智玩家的头条号文章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分享中华传统源头文化的独门秘诀——内脑思考:人类创造力源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