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一只“问题小鸡”吗?我家有一只拉臭臭都有无数问题的!

我们家有一只“问题小鸡”。

这只“问题小鸡” ,自从能把一个句子说溜,就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妈妈,为什么天黑了就要睡觉?”

“因为我们的身体和脑袋瓜都需要充电。”

“为什么要充电?”

“因为不充电,第二天你就没有精力玩。”

“为什么不能一直玩?”

“因为一直玩你就会很累,太累身体就会抗议,会生病。”

“为什么太累了身体就要抗议呢?”

……

如果我不找个法子打总结,这样的对话就会滔滔不绝绵延不断地继续下去。

这只是“问题小鸡”的常规版,要是哪天她忽如其来发挥点想象力,我们的聊天就得依赖谷歌,才能完美的进行下去。

比如,“白宫为什么是白的呢?”

我活了三十多年都没思考过这么深刻的问题,还好有智能手机这个神器,上网一搜,发现这问题还大有文章呢,答案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美英战争,又涨知识了。

除了“常规版”、“想象力版”,还有“尴尬版”。

比如,某一天,她在电梯里看着一个阿姨,悠悠地问:“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这么胖呀?”

又比如,大庭广众之下,忽然发问,“妈妈,为什么女人有乳房,男人没有?”

总的来说,“问题小鸡”的提问模式是花样繁多的,而且提问时从不识时务,不管我是不是很忙,是不是没闲功夫搭理她,她都秉承着光荣的牛皮糖精神,一旦黏住,绝不撤退。

曾经我以为厕所是避难所,后来发现自己错了。

“问题小鸡”随时都可能破门而入,要是我把门反锁,她就会坚持不懈地蹲守门前,用隔空喊话的功夫,继续提问……

待我冷静下来,认真一琢磨,发现“问题小鸡”并不是天生的。

“问题小鸡”之所以能成为“问题小鸡”,离不开我有意无意的栽培。

回想当初,要是她第一次跟在我屁股后边叨叨“为什么”的时候,我就能一声断喝,“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相信我们家绝不会诞生一只“问题小鸡”。

说到底,还是我的纵容给了她茁壮成长的空间,我的“有问必答”成了滋养她的土壤。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就了她呢?

为什么,哪怕再忙再烦也会回答她那些看起来又没用又无厘头的问题?

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得追溯到我的童年。

曾经,我也是个爱问问题的小孩。

哪有小孩不爱提问的呢,这个世界如此新奇,有那么多想了解想懂得的东西。

只有一种情况下,孩子不再问问题,那就是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

慢慢的,不爱问问题的小孩,会变得问不出问题,看什么都觉得理所当然。

长大后,这孩子就发现,当他失去疑问时,也失去了探索的本能,好多本来可以学到的新知识都懒得再学。

当他失去质问时,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万个人都认同的肯定是对的,如果有个权威人物出来表态,就百分百没问题。

我差点就成了这样随波逐流的人,如果不是花了百倍的力气,找回提问的能力。

而且,小孩子这种生物很有意思,提问不只是在找答案,也是在找关注。

但很多大人不理解,像我妈,就觉得她很爱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会因为她不回答我的问题,就认为她没那么爱我。

她觉得她很爱我啊,每天忙于生计,在事业和家庭间奔波,不就是为了我嘛。

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感觉已尽完了爱我的义务。

这时候,再面对一个问题不断聒噪的娃,难免烦躁,但娃不理解啊,他们和大人理解爱的方式有差异,冲突就产生了。

之前我在心理学上看到一个说法:

亲密关系里的挫伤和失败几乎都来自于“你不懂我”而做出的“你不爱我”的结论,深以为然。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再忙再烦也会回答娃那些无厘头的问题呢?

原因只有两个:

  • 1、保护娃提问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 2、让她感到妈妈很爱她,在乎她,关注她。

聊了这么多,还没告诉大家“问题小鸡”的出处呢。

其实,“问题小鸡”这个绰号来自一本名叫《问题小鸡》的绘本,作者是法国的皮埃尔·戴勒。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适合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读。

对孩子来说,故事本身是鼓舞他们的,因为故事里的“问题小鸡”很可爱,虽然它刚开始招到了大家反感,最后还是找回了理解和爱。

孩子容易在这个角色身上找到共鸣,还能从中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提问。

家长也能在故事中找到同感,因为“问题小鸡”的妈妈也是经历了一个从不怎么搭理“问题小鸡”到理解它的过程。

鸡妈妈下了九个蛋,一只鸡蛋忽然说起话来。很快,鸡妈妈就被这个宝宝弄晕了头。它一敲破蛋壳,就马上问个不停,鸡妈妈生气地叫道,“哦,不,够了,亲爱的,请安静,我不想再听你没完没了的问问题了,你可真是一只问题小鸡。”

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去谷仓,她说,“我要带着你们去认识我们的邻居。”小鸡们被奶牛吸引住了,一边仰望一边赞叹。只有一只除外,它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是问道:“牛夫人,请问你每天都这样静静地站着,你不觉得闷吗?”鸡妈妈鸡爸爸和其它小鸡,还有奶牛夫人一起喊道:“欧,闭嘴,你这只问题小鸡,别再叽里呱啦问个没完了。”就这样,问题小鸡不得已又闭上了它那只爱问问题的小嘴巴。

星期三,鸡妈妈带着她的小鸡们去池塘。“今天我要带你们去认识一下我们的头领,和鹅太太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规规矩矩。我们相信它说的一切,它的命令我们都会服从。”小鸡们都表现得恭恭敬敬的,只有一只除外,它一点也不在乎,只是问道:“请问鹅太太,所有的鹅都像您一样,总爱发号施令吗?”这次也一样,问题小鸡遭到了所有人的指责。

问题小鸡很委屈,大哭起来。它不喜欢被不停的告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决定离开这里。大家齐声说道:“终于安静了,我们早就受够了。”只有忧心忡忡的鸡妈妈什么也没说。

到了星期日,鸡妈妈终于明白,因为它离开了,所以世界不再快乐。鸡妈妈飞过栅栏,它要找回问题小鸡。就在鸡妈妈四处寻觅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嘿,那边的树,你们是从天空中长出来的,还是从地底下长出来的呢?”它独自在那儿,竟然还在问问题。

鸡妈妈对重新回到身边的问题小鸡说,“亲爱的,你当然可以说话,让所有人听到。我以前不明白这些,也不能理解你。我爱你,而且一直都爱你,我非常非常希望你能回家。”

“不过,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你需要学会保持安静,因为还有很多小鸡也想说话。第二是关于你的那些问题,能够提问很好,但你应该先学会观察,也许你会发现答案已经在那里了。第三,继续保持提问和聆听问题的好习惯。

当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雨水填满了水坑,风儿吹走了云朵。这个喜欢问无数问题的,曾经被大家排斥的问题小鸡,它的世界又开始精彩起来了。现在这只问题小鸡依旧不停地问问题,只是它学会了聆听、理解。

其实,家里有个“问题小鸡”也挺不错的。

虽然我和先生偶尔也会吐槽开玩笑,是不是该买副防噪耳机。

但其实得到的快乐更多,娃经常会冒出些让我们笑到肚疼的问题,我们从她那些无厘头的问题里,也学到了不少冷知识。

讲真,长时间的实用主义让我们这些大人思维逐渐固化,倒是娃这些无厘头的问题,替我们打开了一扇“无用”的大门。

这无用背后,是我们遗失多年,宝贵地好奇心。

还能提问,是多么宝贵的能力

东西儿童教育: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实践,和超级靠谱的国内育儿经验攻略。欢迎关注我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