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解《道德经》之二,推广「心智系统转换」的社会责任与规范

《郭店楚竹書》甲編:天下皆智□之爲□也,亞巳。皆智善,此亓不善巳。又亡之相生也,戁惕之相成也,長耑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聖之相和也,先□之相□也,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萬勿□而弗□也,爲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帛書老子》甲本:天下皆知美為美,惡也;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恒也。是以聲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王弼版《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帛书老子校注》)

今天这篇,我们解读《道经》第二篇,以上是《道经》的三个版本。

一、在解读之前,我们先从整体上来认识一下,《道经》第二章主要是讲什么的。

《道经》第一章是说,一个人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可以认知到「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欲觀其玅,以恒无……玄之有玄,眾玅之門

第二章是讲,会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

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普通人,只会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第一套心智系统」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模仿环境中优秀的人言行、价值观,模仿的人多了就成了流行、潮流。

人类的学习模式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模仿本身并不利于「心智系统转换」推广的。于是,老子在《道经》第二章对会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提出了,TA们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也学会「心智系统转换」。

这就是《道经》第二章主要讲的内容。

二、「天下皆智□之爲□也,亞巳。皆智善,此亓不善巳」的内涵

我们主要依据《郭店楚竹書》甲編对这章进行解读,这其中所缺的两个字,依据《帛书老子》与《道德经》判断,应该是「美」字:天下皆智美之爲美也,亞巳。皆智善,此亓不善巳。

1、我们先看一下甲骨文的「美」字与「善」字。

美、善

上图左边两个甲骨文是「美」字,右边的单个甲骨文是「善」字。「美」、「善」在造字时用了一个共同元素,这俩字的上半部都是一只「羊」的象形。

用「羊」的象形造字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善」都是站在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的角度造的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羊」在古代人类的祭祀中代表着神性,而神性对于会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来说,就是对隐性世界的发现,而对于不会运用的人来说,就是崇高的神性

换言之,真正的「美」与「善」是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对隐性世界的发现,这种发现,站在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就是「美」与「善」。

2、「天下」的意思

「天」在重叠结构世界的框架中是指隐性世界部分,「天下」就是指显性世界部分。

「天下」在这里特指所有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也就是推广「心智系统转换」的目标人群。

3、这句话中,最大的费解是「皆智」二字

在《帛书老子》与王弼版《道德经》中「皆智」都被改成了「皆知」,我们一般解释为“都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因为不了解「皆智」的本来字义所造成的误解。

我们来看一下「皆智」的甲骨文。

皆、知

甲骨文「皆」字,上半部是个「从」字,下半部是个“子曰”的「曰」字,意思是「在语言上跟从别人」。

甲骨文「智」字,是一个战阵的象形,左边是长矛的象形,右边是弓箭的象形,中间的「口」字表示口令。「智」字表示认知高度统一的意思,就像战阵中听号令一样。

所以,从甲骨文的字义来看,「皆智」与前面「天下」的概念是高度统一的,「天下」是指所有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皆智」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表现。

老子写《五千言》用的字义一定是靠近汉字源头的字义,而不是后世的字义,因此,不能用现代字义去理解,否则就不是老子的本意了。

4、「美之为美」的内涵

「美之为美」的句读应该是「美之、为美」。「美之」的意思以「美」为标准去实施相关的行为。「为美」以「美」的标准模仿、复制,所有的事都按照「美」的标准进行美化。

「美之,为美」是对「皆智」的具体行为的描述。

5、「亚」为什么不是「恶

《郭村楚竹书》中用了「亚」字,《帛书老子》、《道德经》都改成了「恶」字,「亚」字其实不能改,改了意思就不对了。「亚」字不是「恶」字的通假字,「恶」字是误解。

我们把「道、德、行、亚」几个古字都放一起看,大家马上就能看出甲骨文「亚」字的真正含义。

道、德、行

请看上图,金文「道」、甲骨文「德」字都建立在甲骨文「行」字的基础上。「行」字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一个人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就能在这个「十字路口」中畅通无阻。

要是只会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会是什么结果呢?

亚、行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亚」字,右边是甲骨文「行」字。很明显甲骨文「亚」字是「十字路口」都被堵住的象形,意思是这个「十字路口」只有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才能通行,用了「第一套心智系统」在这个「十字路口」内就无法通行,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是在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于是,就「亚」了。多么形象!!!

6、「皆智善,此亓不善巳」的内涵

「皆智善,此亓不善巳」这句,其实与前面「美」句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从「善」的角度再重复一遍,所以,王弼特意把隐含的句子翻译了出来:皆知善之爲善。

但是,后面一句「此亓不善巳」,是有特定含义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加上去的,而是为了补充前面「美」句中没有表达意思:「此亓不美巳」。

这里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法「此亓……」。

这个「亓」字表示前面被简化掉的「皆知善之爲善」中的「善」字,而后面「不善」的「善」字,不是前面的「善」,而是指真正的「善」,是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在隐性世界中发现的「善」。

所以,为了区别两个「善」字,特别将前面的「善」用「亓」字替代。

所以,「此亓不善」在这里包含了两个意思:1、「皆智善之为善」的「善」不是真正的「善」。2、「皆智美之为美」的「美」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善」只有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才能发现,依靠别人的转述与号令是没法认识到的。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解释过甲骨文的「非、不」字,「非」字表示同一层次世界中的相反、相背的关系,「不」字表示不同世界中的相反、相背的关系,也就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之前的相反关系。所以,「不善、不美」表示的,是与「皆知的美、善」不在同一个世界的意思。

这句「皆智善,此亓不善巳」看似简单,展开来看,蕴含着很深、很广、很高的内涵。

三、「又亡之相生也,戁惕之相成也,長耑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聖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也」的内涵

这一段话是说一个人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所经历的过程。「又亡、戁惕、長耑、高下、音聖、先後」都是「心智系统转换」必然经历的过程。

1、这里,我们有必要勘误在《帛书老子》、《道德经》中被误解的「又亡」二字。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又」字,右边是甲骨文「亡」字。

甲骨文「又」字我们在之前已经解读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意思,那么,这个「亡」字是什么意思呢?

「亡」字的意思与「又」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是「不走、不看、不摸」的象形,引申意思就是「摆脱感官感觉」的意思。

从字形上来看,「又」字是一个站着在找东西的人,而「亡」字是一个坐下的人;「又」字是一个人低头在找东西,而「亡」字是一个人抬着头望天;「又」字是一个人两手在摸东西,而「亡」字这个人的手上直接画了一竖,表示触觉的隔断。

如果我们能练习一下「心智系统转换」就会明白,在「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是会发生转换的。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人的认知依赖于感官的感觉,而在「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人的认知会逐步摆脱感官的感觉,这个过程用甲骨文表示就是「又亡」!

非常形象、准确的描述!

2、「音聖」不是「音聲」

「音聖」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甲骨文「音」字。

在甲骨文中「言、音」二字同形,但表示的含义截然不同,这俩字是一组基于「重叠结构世界」原理造的字。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言」字,表示嘴里发出的声响,这个声响存在于显性世界中。

中间是甲骨文「音」字,「音」与「言」的声响同时存在,可是「音」并不存在于显性世界中,而是存在于隐性世界中。一般人只擅长听声响,并不擅长听音。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专业级的音乐家才擅长听音。

在音乐学院中,经常会听见老师在琴房对学生吼:你听那个音、那个音!你弹的音不对!!!学生却一脸的懵逼,就是听不见音,心里还想琴键弹下去就是这个音,我用了这么大力弹下去,怎么就不是这个音了?

音乐训练是学习「心智系统转换」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黄帝留下的《礼》就是帮助人在动态生活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而《礼》又总是与《乐》紧密结合的,就是因为音乐训练是学习「心智系统转换」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上图右边那个字是甲骨文「聖」字,左边是个「口」字,右边是个「有着大耳朵的人」的象形。

这个「有着大耳朵的人」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借助孔子名言中的「六十耳顺」来理解,「耳顺」就是「心智系统转换」训练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内在意识空间被彻底打开,能在意识空间中“看”到音的影像,这就是「耳顺」的真正含义。观音菩萨就有这能力,所以名为「观音」,「心智系统转换」到了一定的程度,音是可以观的。

「音聖」二字有着很深內涵,是「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从听音练习开始,一直到内在意识空间被彻底打开,能够“看”到音。所以,「音聖」一变成「音聲」,音非音,聖非聖,意思完全变了。

「又亡、戁惕、長耑、高下、音聖、先後」都是「心智系统转换」必然经历的过程,由于主题、篇幅的关系,我们这里不深入展开了,以后我们会在相关主题中再深入分享。

四、「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勿□而弗□也,爲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的内涵

这篇第一段讲的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局限;第二段讲了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这里第三段讲的是,会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

1、什么是「聖人」?

就是「心智系统转换」到了一定程度,已经能够深入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这样的人就是「聖人」。

2、「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勿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聖人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

甲骨文「居」字与「育」字是同一个字形就是「育」的意思,「居亡为之事」就是「,亡为之事」,「亡为之事」字面意思是不做表面的,感官直接感觉得到的事,引申的意思是,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做事

这个「亡为」的概念与「育」的概念是非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所有的「事」都受「道」制约,所以,最好的做事方式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做,而是应该顺应「道」去做,而「育」字一直都有顺应「道」的含义的,我们都知道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顺应苗的「道」去培育。

所以,正确的做事就是「育事」,按照事物的内在条件、因素、时机,自然而然随机而动,这就是「居(育)亡为之事」。这是对聖人的最基本要求,既然你会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了,就要一直用第二心智系统在社会中做事,为其他不会的人树立榜样。

大家如果练习过「心智系统转换」,那么,一定懂得「行不言之教」这句话的含义。

要真正教会一个人「心智系统转换」,在古代的知识背景、技术条件下,任何语言、文字都没法把人教会,所以,在历史上都是那种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与老师生活、工作在一起,弟子在观摩老子的言行中,慢慢心领神会……

所以,「行不言之教」才是教人「心智系统转换」最正确、最有效的方式。

这段话,真正的费解是后面的「萬勿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

「萬勿」不是「万物」,这是个误解!我们来看甲骨文「萬」字。

从字形的样子来看,甲骨文「萬」字很容易被看成是一只蝎子的样子,其实不是。

甲骨文「萬」字是「意识控制手做事」的象形,「萬」字的上半部是人的两只手的象形,在篆书中「萬」字上半部就写成了两个「手」字。「萬」字的中间部分是个「囟」字,是人的头顶骨囟门的象形,表示人的意识。「萬」字的下半部是身体的简写,之所以简写是为了突出中上部分的含义:意识控制手做事的象形

甲骨文「」字表示的是,做事的具体动作。

我们再结合前面的句子来看,前面的「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大原则,「萬勿」在这里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表示所有做事方法的集合。「萬勿」之后的「作」、「为」都是对「萬勿」的解释,所以,这句的句读断法应该是「萬勿,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

甲骨文「作」字是刀刻线条的象形,甲骨文「为」字是训大象的象形,「作」与「为」表示「萬勿」的小、大两端,「作」是做小事的一端,「为」是做大事的一端。

「弗」字,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读过。

「弗」字的直线表示一种刚性,曲线表示一种否性,「弗」字表示的是一种刚柔之间的关系,就如上图,并不是否定的意思。

所以,「作而弗始,爲而弗志」的意思就是,做再小的事,要有弹性地找到这件事的真正原点,不能因为是事小而一概而论;做再大的事,在志愿上也要有弹性,不能依靠意志蛮干。

作而弗始,爲而弗志」内在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前句「居亡为之事」: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做事。

3、「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推广心智系统转换的模式

「成」是聖人按照上面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行事以后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具有示范作用的,是会被普通人模仿的。

「弗居」是有弹性的培育。「成而弗居」的意义就是对于聖人行事的结果,要有弹性地应人、应时、应事教人从中领会「心智系统转换」,而不能让人简单的模仿,简单模仿只能「亚已」,是学不会的。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这句话的要点,是在「去」字上,请看甲骨文「去」字。

甲骨文「去」字上面是个「大」字,这个「大」字在甲骨文的造字中,并不表示人体,而是用四肢向四周伸展的象形来表示人体所在显性世界,也就是本文开头的「天下」的意思。所以,这个「去」字让这段文的结尾又回到了开头。

「去」字下面是一个「口」字,所以,甲骨文「去」字表示的意思就是,在显性世界中推广、传播。推广、传播什么呢?传播、推广「心智系统转换

这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的真正含义,也是《道经》第二章的真正含义。

这篇所包含的内涵其实与儒家《大学》的含义是一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本身就是一本专门「心智系统转换」的书。

这里要为第一次接触心智玩家文章的新网友介绍一下「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老读者可以跳过这一段)

中华源头文化的核心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基础上,甲骨文造字的时候,就是根据「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造的字。所以,不能用我们现在对文字的定义去认识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为了记载日常语言、经验而创造的文字。而是为了向后世传递「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而创造的图示。

1、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世界,由显性、隐性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其中隐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体。

2、心智系统转换:完整的人体,也由显性、隐性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人体重叠而成,其中隐性人体是完整人体的主体。显性、隐性人体中各有一套心智系统。一般人只会使用显性人体的心智系统(下称:第一套心智系统)。心智系统转换,就是让人学会使用隐性人体的心智系统(下称:第二套心智系统)。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解读《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道可道非常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