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张新民教授

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嘉宾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张新民教授

编者按: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将于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国武汉举办。届时将有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实修人士以及各大媒体记者齐聚江城,就“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日起,论坛办公室将陆续介绍预出席第三届论坛的嘉宾,望热爱东方传统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积极关注。

张新民教授

张新民,1950年生于贵州贵阳,先世江苏武进,祖籍安徽滁州,1985年获河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阳明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儒学会副会长、《历史文献》年刊编委、《原道》及《西南史地研究》年刊学术委员。

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历史文献学、区域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有《贵州地方志考稿》《贵州:学术思想世界重访》《中华典籍与学术文化》《阳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与体悟》《中华文化的意义世界》等十多种学术专著,主编《天柱文书》(22册近千万字)、《黔灵丛书》,并在《民族研究》《汉学研究》《中国文化》《孔子研究》《文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地方志研究》《中华佛学学报》《文史哲》《南国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治学主张考据、义理、辞章三者统一,打通传统汉、宋两学的壁垒障碍,不受现代文、史、哲分科畛域的限制,做到学问为有思想的学问,思想为有学问的思想,既要严守学问家法规范,扎根于久远深厚之学术传统,多方面地吸取儒道释三家的智慧,尽可能地以中国解释中国,也要以东西方文化比观互照的方法获取反省意识与批判眼光,直面现实经验所引发出来的各种悲感困惑的挑激,勇于依据东方文化的立场回应全球性的问题,寻找对治时代困境与人生弊端的有效解决方案。落实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则长期坚持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践履宋儒主诚主敬、致知穷理的生活,提倡多元化、多风格的致思方式和写作方式,一切均以问题的提出与究竟了义的解答为最高归宿。

其中如有关儒学方面的研究,则一贯主张应将生命的学问与知识的学问融合为一体,强调精神哲学当为第一义的哲学,精神教育亦为第一义的教育,必须透过人格化的方式,获取变化气质的实存体验,传统才有创造性转化和恢复活泼生机的发展可能,学界认为代表了现代儒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派别。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有代表性者为《坛经》“獦獠成佛”公案问题的解决,台湾学者认为发千年未发之覆,可谓“闻所未闻,惊天动地”。有关方志学的学术撰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界回溯学术史的发展历程,便将其列为建国三十年来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文中子事迹考辨》《〈元经〉考辨》《〈史通〉版本源流考》《〈心史〉固非吴井之藏质疑》等一批论著,则代表了治学方法的缜密和考据学方面的成就。

21世纪初叶主持整理出版的《黔僧语录》《续黔僧语录》《锦江禅灯》等系列文献丛书,亦获得学界、教界的一致好评,认为不仅开地方佛教典籍整理之先河,而且严谨的治学精神亦值得各地学者致敬仿效。至于区域史研究方面的著述,历年积累的学术成果数量亦颇丰厚,较为实出者辄为近年出版的《贵州:学术思想世界的重访》,填补了不少既往的研究空白。主编《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踪迹》等多种文集,推动清水江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敦煌学、徽学、清水江学三足鼎立的学术格局,获得学界高度重视和好评。上述众多研究成果,论思想则深邃严密,言知识亦系统条贯,故颇受学术界重视。而无论有形无形之学术文化资源,四方学者馈赠其所供职之单位甚多,则又源于质朴学风与无言身教,细雨润物感召自来之影响。

第二届高峰论坛,张新民教授未能参会,但发来来贺电,全文如下:

真修道者,必以明心见性为究竟。潘麟先生既入道门,又发心回向众生,千载悠悠,豪杰必出,不啻时雨,草木必蕃。新民应召,本该赴会聆益,无奈事有不巧,公事无法分身,无法忝列末座,共沾法喜,抱歉之馀,谨祝会议圆满成功!

生命之学,要在内修自证,故当前最当强调者,实乃工夫。潘麟先生乃一代高人,必能洞悉时代弊病,契理契机,恰当定题。

新民敬上

张新民教授将会亲临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学术演讲。

关联阅读:

9月·武汉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期待您的亲临见证

声明:“生命与国学”为东方生命研究院专属头条号,旨在继往开来探究古今圣学,开拓创新奠基生命文明。

凡本平台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平台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平台注明“来源:XXX(非生命与国学)”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平台即予改正。

举报
评论 0